车用高强度放电灯电弧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63666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强度放电灯电弧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电弧管为呈长圆形的球体并充有可电离物质,电弧管二端分别设有互成180度角的直径收缩且密封的第一颈体、第二颈体,电弧管中设有第一端A电极3a、第一端B电极3b及第二端电极4a三根电极,电弧管内的第一端A电极、第一端B电极及第二端电极三根电极分别通过对应端颈体内的导电体与相应的外引线电连接。电弧管和颈体外可设有包围它的罩壳。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由于集近光、远光光源于一灯,从而提高了近光、远光切换速度和光束质量,并避免了切换时高压的产生,同时还降低了成本,可用于集远光、近光照明于一体、并可任意快速切换的车用照明高强度放电灯。(*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高强度放电灯电弧管,尤其是一种设有三根两对电极车用高强度放电灯电弧管
技术介绍
用于汽车前灯照明的单端带灯头的高强度放电灯的通常结构为包含一用高纯石英玻璃制成的气密型并充有可电离物质的呈球状或椭球状的气体放电电弧管,电弧管中包含一对电极,电弧管两端设有互成180度角的直径收缩且密封的颈体部分,该二颈体中分别封接一根电极,电极引线并从颈体中央通过。为了保证电弧管工作稳定,电弧管及颈体外设有可吸收紫外线的石英材料制成的外罩壳,罩壳通常是气密型的,其两端通过收口与电弧管颈体部分密封连接。靠近灯头的第一电极的引线穿过该端灯头上小孔引出,远离灯头的第二电极引线则从罩壳的外侧折向灯头穿过灯头上的小孔引出。这种放电灯用于汽车前灯照明时能提供一种固定的照明光束——远光或近光光束。为进行远光近光切换必须采用二套包括放电灯、镇流器以及其它配件附件在内的相应照明系统配合进行。系统复杂、成本高,切换时将产生高触发电压并有一定的暗时区存在,这样的灯是不能满足实际应用需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给出一种能在同一只放电管中设置三根电极,包括一根共用电极和两根独立电极,能产生二组设定位置的电弧的高强度放电灯电弧管。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高强度放电灯电弧管设计为长圆形的球体并充有可电离物质,电弧管二端分别设有互成180度角的直径收缩且密封的第一颈体、第二颈体。电弧管中设有第一端A电极3a、第一端B电极3b及第二端电极4a三根电极,电弧管内的第一端A电极、第一端B电极及第二端电极三根电极分别通过对应端颈体内的导电体与相应的外引线电连接。所述电弧管可以直接作为光源运用,也可以在电弧管和第一颈体、第二颈体外可设有包围其的外罩壳。本技术的电弧管中设有第一端A电极、第一端B电极及第二端电极三根电极,其中一对电极第一端A电极3a、第一端B电极3b处于灯头10轴线上方近灯头10端,另一对电极第二端电极4a、第一端B电极3b则处在灯头10轴线上远离灯头10端。其中心点距灯头表面基准点的距离分别为车用照明灯(如H4卤钨灯等)远光和近光光束所要求的光源位置。当其中一对电极第一端A电极、第一端B电极或另一对电极第二端电极、第一端B电极之间接通电源形成电弧时则在该对电极间形成一弧状亮光源,当将电源转接到另一电极对间时则电弧立即转移到该对电极之间,迅速实现几乎是零过渡时间的亮点切换。本技术所述的电弧管可相互切换变换并能准确控制电弧光点位置以适用于汽车前灯照明并兼有近光、远光切换功能。由于集近光、远光光源于一灯,并能在同一灯具中用同一只电子镇流器对同一只灯供电和控制光形,从而提高了近光、远光切换速度和光束质量,并避免了切换时高压的产生,同时还降低了成本。该电弧管可以提供用于车灯照明的高强度放电灯,再配以适当的灯头及相应的实现两个电弧相互切换的电路和继电器则可代替兼具近光功能的H4卤钨灯的应用。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实施例电弧管结构的示意图;图2、本技术电弧管接装灯头后的结构图;图3、实现两个电弧相互切换的电路示意图。具体实施方案为能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功能,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各部件说明电弧管1、第一颈体2a、第二颈体2b、喇叭形圆锥面2c、第一端A电极3a、第一端B电极3b、第二端电极4a、第一端A电极外引线5a、第一端B电极外引线5b、第二端电极引线6、第二端电极外引线6a、外罩壳7、外罩壳下端的收缩部位7a、固定环8、支撑销杆9、灯头10、陶瓷套管11。本实施例密封的电弧管1呈长圆形的球体并充有可电离物质,电弧管1二端分别设有互成180度角的直径收缩且密封的第一颈体2a、第二颈体2b,电弧管1和第一颈体2a、第二颈体2b外设有包围其的外罩壳7,电弧管1内设有的第一端A电极3a、第一端B电极3b与第二端电极4a三根电极分别通过相应端的密封在颈体内的钼片及钼杆引出颈体,电弧管1内的第一端A电极3a、第一端B电极3b分别与穿过灯头10的第一端A电极外引线5a、第一端B电极外引线5b电连接,第二端电极4a与折向灯头10的第二端导线6电连接,并分别通过第一端A外引线5a、第一端B外引线5b、第二端外引线6a穿过灯头10引出。第二端导线6外设有陶瓷套管11。外罩壳7下部通过其下端的收缩部位7a与电弧管1的第一颈体2a密封,第二颈体2b上端制成的喇叭形圆锥面2c,喇叭形圆锥面2c外缘与外罩壳7融封连接,或者外罩壳7上端缩口与第二颈体2b融封连接。电弧管1的第一端A电极3a、第一端B电极3b及第二端电极4a三根电极组成二对电极,其中(4a、3b)电极对中心点处于灯头轴线上离灯头基准面31.7mm处,电极对(3a、4a)中心点则处在灯头轴线上距灯头表面基准面25mm处,即分别相当于H4卤钨灯近光和远光光束所要求的光源位置。电弧管1可以安装在相应的灯头10上构成功能与H4卤钨灯相同的更新灯种,其灯头10是用耐高温、耐高电压的高分子绝缘材料热压成型的一体化结构,电弧管1的第一颈体2a和环绕其的外罩壳7的延伸部分嵌入灯头10端面以下并保证三根电极均处在灯头10轴线延伸线上。电弧管1的颈体通过外罩壳7下部的直径收缩部位7a箍紧电弧管1的第一颈体2a并密封。固定电弧管1的金属固定环8套在灯头10以上适当距离的外罩壳7的非收缩部位外壁上,不少于三根的支撑销杆9一端嵌入灯头10端面与灯头10固定连接,支撑销杆9另一端分别与固定环8上的焊接翼固定连接。固定环8由四段四分之一圆的弧形带状金属片组合而成,每段金属片两端设有向外伸出、外端设有半圆开口焊接孔的焊接翼,四段弧形金属带组成闭合固定环8夹持罩壳外壁。金属固定环8上均匀设置有四片向外伸出的焊接翼,焊接翼孔分别套在根部嵌埋在灯头10端面内的对应支撑销杆9的伸出端并焊接连接。支撑销杆9的嵌埋端处在灯头10端面上的与外罩壳7同心且半径大于外罩壳7半径的圆周上均匀排列,为了结构稳定,通常支撑销杆9应不少于三根。固定环8并可由形状相近的两个半环形金属片构成或直接由整根金属带形成的所需尺寸的只有一处开口的金属环构成。上述电弧管1的光心位置、形状及其切换情况与传统双灯丝卤钨灯H4灯相同,本技术使用的灯头10则参照H4灯头略加改进,三根电极的引线从灯头10中部的预留孔中引出,从而使得能从H4灯具中直接替换H4卤钨灯并保持完全相同的光束形状、方位和光分布,但色温、光通量及寿命则大幅度改进。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不能以此限定本技术实施的范围,凡根据本技术申请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改,皆应仍属本技术专利涵盖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强度放电灯电弧管,为长圆形的球体并充有可电离物质,电弧管(1)二端分别设有互成180度角的直径收缩且密封的第一颈体(2a)、第二颈体(2b),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弧管(1)中设有第一端A电极(3a)、第一端B电极(3b)及第二端电极(4a)三根电极,电弧管内的第一端A电极、第一端B电极及第二端电极三根电极分别通过对应端颈体内的导电体与相应的外引线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强度放电灯电弧管,为长圆形的球体并充有可电离物质,电弧管(1)二端分别设有互成180度角的直径收缩且密封的第一颈体(2a)、第二颈体(2b),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弧管(1)中设有第一端A电极(3a)、第一端B电极(3b)及第二端电极(4a)三根电极,电弧管内的第一端A电极、第一端B电极及第二端电极三根电极分别通过对应端颈体内的导电体与相应的外引线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强度放电灯电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弧管(1)的第一端A电极(3a)、第一端B电极(3b)及第二端电极(4a)三根电极组成二对电极,其中一对电极第一端A电极(3a)、第一端B电极(3b)处于灯头(10)轴线上方近灯头(10)端,另一对电极第二端电极(4a)、第一端B电极(3b)则处在灯头(10)轴线上远离灯头(10)端。3.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正名高光义张明柴国生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雪莱特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