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早熟仔姜沟式种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63396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9 19: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农业种植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早熟仔姜沟式种植方法,包括选用种姜、土壤选择和处理、田地整理、姜沟设置、种姜定植、覆土、施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本发明专利技术播种时间早,播种期要求不严格,不需要集中大量劳动力,收获早,延长了生姜的上市供应时间,避开了姜瘟病高发期和过于集中上市的价格大战;本发明专利技术对劳动强度要求相对较小,大大节省了传统窝姜的劳动力成本,显著降低了姜瘟病和茎基腐病发生率,保证了生姜栽培的成功率;本发明专利技术保证了生姜的产量和产值,上市早具有价格优势,还可连续多年种植,克服了传统窝姜不能连作的憋端。克服了传统窝姜不能连作的憋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早熟仔姜沟式种植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业种植
,具体涉及一种早熟仔姜沟式种植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生姜是药、食和香料兼用的世界性植物,广泛种植于世界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而中国是世界生姜主要种植国和出口国。长石生姜是九龙坡区的特色蔬菜品种之一,种植面积最大时有2500余亩,年产量7000余吨,产品不仅供应重庆主城区,还远销四川、湖南、贵州等地。近十几年来,由于姜瘟病(一种造成生姜大面积减产或绝收的细菌性病害)和茎基腐病的普遍发生,一般发病率在20

30%,严重的在50%以上,给生姜产业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长石生姜种植面积逐年减少,目前仅有不到200亩。为恢复“长石生姜”这个特色蔬菜品种的种植规模,打造区域特色蔬菜产业,必须找到有效的克服姜瘟病和茎基腐病的方法,因此专利技术人从2016年开始开展了长石生姜早熟沟姜防病栽培对比试验示范,形成了一套有效控制姜瘟病和茎基腐病的早熟仔姜沟式种植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基于以上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早熟仔姜沟式种植方法,本专利技术降低了姜瘟病和茎基腐病的发生率,提高了生姜栽培的成功率,保证了生姜的产量和产值,可节省劳动成本和劳动时间,可连续多年种植。
[0004]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早熟仔姜沟式种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5]S1:选用种姜
[0006]选择姜块肥大、丰满、皮色光亮、肉质新鲜、不干缩、不腐烂、未受冻、质地硬、无病虫危害的健康姜块做种姜,淘汰瘦弱干瘪、肉质变褐发软的姜块;
[0007]S2:土壤选择和处理
[0008]选择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保水保肥、能灌能排、近中性的肥沃土壤,对PH值在6.0以下的土壤要满土撒施土壤调理剂并充分混匀进行调酸处理,土壤调理剂的施用量为200

300公斤/亩;
[0009]S3:田地整理
[0010]在步骤S2的田地土壤上每隔10米开一条排水沟,排水沟的沟宽为0.5米以上,沟深为0.6米以上,最终形成10米宽大厢,并在大厢面上按2.5米宽开小厢;
[0011]S4:姜沟设置
[0012]在步骤S3的小厢面的中央挖横向种植姜沟,姜沟长1.6米、宽0.1

0.12米、深0.15

0.2米,种植姜沟之间的间距为0.1

0.15米,小厢之间的间距为0.9米,每亩挖种植姜沟750

800条,每条种植姜沟定植14

15窝步骤S1中的姜种,亩用姜种量为600

700公斤;
[0013]S5:施肥管理
[0014]重施基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亩施用充分堆沤腐熟的农家肥1吨,充分腐熟的饼肥400公斤和商品有机肥200公斤,辅助施用硝酸磷型复合肥50

60公斤,有机肥满
土撒施,复合肥沟施;轻施追肥,追肥以水溶性复合肥为主,用量为25公斤/亩以内;在最后一次覆土前后用EM复合益生菌300倍液灌根2

3次,每间隔7

10天施用一次;
[0015]S6:病虫害防治
[0016]重点防治姜瘟病、姜茎基腐病。
[0017]进一步的,步骤S2中还可用生石灰粉对土壤进行调酸处理,生石灰粉的施用量为100

150公斤/亩。
[0018]进一步的,步骤S2中的土壤消毒处理方法如下:每亩土壤用棉隆20

25公斤,在整地前均匀满土撒施,并用耕作机械或人工翻入土中,使其与土壤充分混匀;然后浇透水,使土壤含水量达到80%以上,之后立即用4丝厚的全新塑料薄膜满土严密覆盖12

15天,揭开薄膜7

10天后,再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有机肥、堆沤肥、油饼肥、商品生物有机肥和土壤调理剂。
[0019]进一步的,步骤S5中的追肥在覆土之前分两次施用,第一次施用量为10公斤/亩,第二次施用量为15公斤/亩,施用含钾量较高的水溶性复合肥,施用方式为窝施;
[0020]进一步的,还包括定植、覆膜和覆土步骤,具体如下:
[0021]定植:在2月上中旬当气温稳定在10℃以上时,对种姜进行药液浸种消毒处理,晾晒干后播种定植;在挖好的姜沟里,先将一半姜沟沟底深3

5厘米的泥土挖出,在该姜沟内定植种姜7

8窝后再将之前挖出的泥土覆盖回种姜上,重复上述过程,直至完成整沟种姜的定植,种姜定植深度不宜低于土面20厘米,覆土厚度为3

5厘米;
[0022]覆膜:当整厢姜沟的种姜定植完成后,用2米宽的地膜严密覆盖整个厢面;
[0023]覆土:早熟沟姜栽培共需覆土两次,土壤来源于0.9米宽的小厢间走道,当第一根姜苗高0.2

0.25米,部分第二根姜苗尖刚冒出土面时,行第一次覆土,覆土厚度为0.1

0.12米;第一次覆土7

10天后或部分第二根姜苗尖刚冒出土面时行第二次覆土,覆土厚度为0.2

0.25米;二次覆土完成后小厢间即形成0.9米宽、0.6米以上深的排水沟。
[0024]进一步的,步骤S6中使用化学农药带药下种,化学农药为20%噻森铜悬浮液500

600倍液或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1000

1500倍液浸种30分钟;晾干水份后下种,剩余药液顺沟浇土灌窝消毒土壤。
[0025]进一步的,步骤S6中的姜瘟病防治方法如下:于发病初期气温稳定在26℃以上且降雨频繁时,对每株姜用20%噻森铜悬浮液500

600倍液200

300毫升液顺茎基部均匀喷淋灌根,每次用药间隔7

15天,连续灌根3次,保证药液浸透周围土壤。
[0026]进一步的,步骤S6中的茎基腐病防治方法如下:发病初期用39%精甲
·
嘧菌酯悬浮剂3000

4000倍液灌根,间隔7

15天一次,连续使用3次。
[002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播种时间早,播种期要求不严格,不需要集中大量劳动力,收获早,延长了生姜的上市供应时间,避开了姜瘟病高发期和过于集中上市的价格大战;本专利技术对劳动强度要求相对较小,大大节省了传统窝姜的劳动力成本,显著降低了姜瘟病和茎基腐病发生率,保证了生姜栽培的成功率;本专利技术保证了生姜的产量和产值,上市早具有价格优势,还可连续多年种植,克服了传统窝姜不能连作的憋端。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
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
[0029]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早熟仔姜沟式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选用种姜选择姜块肥大、丰满、皮色光亮、肉质新鲜、不干缩、不腐烂、未受冻、质地硬、无病虫危害的健康姜块做种姜,淘汰瘦弱干瘪、肉质变褐发软的姜块;S2:土壤选择和处理选择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保水保肥、能灌能排、近中性的肥沃土壤,对PH值在6.0以下的土壤要满土撒施土壤调理剂并充分混匀进行调酸处理,土壤调理剂的施用量为200

300公斤/亩;S3:田地整理在步骤S2的田地土壤上每隔10米开一条排水沟,排水沟的沟宽为0.5米以上,沟深为0.6米以上,最终形成10米宽大厢,并在大厢面上按2.5米宽开小厢;S4:姜沟设置在步骤S3的小厢面的中央挖横向种植姜沟,姜沟长1.6米、宽0.1

0.12米、深0.15

0.2米,种植姜沟之间的间距为0.1

0.15米,小厢之间的间距为0.9米,每亩挖种植姜沟750

800条,每条种植姜沟定植14

15窝步骤S1中的姜种,亩用姜种量为600

700公斤;S5:施肥管理重施基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亩施用充分堆沤腐熟的农家肥1吨,充分腐熟的饼肥400公斤和商品有机肥200公斤,辅助施用硝酸磷型复合肥50

60公斤,有机肥满土撒施,复合肥沟施;轻施追肥,追肥以水溶性复合肥为主,用量为25公斤/亩以内;在最后一次覆土前后用EM复合益生菌300倍液灌根2

3次,每间隔7

10天施用一次;S6:病虫害防治重点防治姜瘟病、姜茎基腐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早熟仔姜沟式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还可用生石灰粉对土壤进行调酸处理,生石灰粉的施用量为100

150公斤/亩。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早熟仔姜沟式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的土壤消毒处理方法如下:每亩土壤用棉隆20

25公斤,在整地前均匀满土撒施,并用耕作机械或人工翻入土中,使其与土壤充分混匀;然后浇透水,使土壤含水量达到80%以上,之后立即用4丝厚的全新塑料薄膜满土严密覆盖12

15天,揭开薄膜7

10天后,再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有机肥、堆沤肥、油饼肥、商品生物有机肥和土壤调理剂。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星王鑫常义李戎周士涛陈佳葛钊宇彭文学向首富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九龙坡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