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备散热器的空调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61965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9 18: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家用空调系统领域,具备散热器的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膨胀阀,以及设置在室外机内的第一换热器,以及设置于室内机内的第二换热器,以及与变频器相连接的散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压缩机、膨胀阀通过空调管路连接构成空调系统的基础回路;所述散热器通过支管路连接在空调系统的基础回路上,支管路b的输入端连接在第一换热器与膨胀阀之间的基础回路a上,支管路b的输出端连接气液分离器与四通换向阀之间的基础回路a上;所述支管路或散热器的内部换热通道中设有节流段,节流段中构建有微小通道供冷媒流通。该空调系统的散热器上游管路中设置节流段,能够对于空调系统中的冷媒介质起到节流蒸发作用。于空调系统中的冷媒介质起到节流蒸发作用。于空调系统中的冷媒介质起到节流蒸发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备散热器的空调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家用空调系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备散热器的空调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电器中会有许多发热部件,这些发热部件的热量需要得到及时有效的散发,若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散发会影响到电器的使用效果和使用寿命。如在电子设备领域中,为了将电子元器件的温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温度范围内,通常会在电子元器件表面固定一个散热器,利用散热器上的翅片将热量向外扩散,进而降低电子元件的温度。或是在空调领域中,变频器模块在整个变频器中起到一个功率转换和放大的作用,其中由于开关损耗和模块本身的电阻,在其工作过程中会产生热量,而且变频器对应的机组功率越大,发热量越大,这些热量如果不及时散出,会影响模块性能甚至烧坏模块。
[0003]目前,工业中常用的散热方式主要有风扇强制对流散热、散热片辐射散热、散热管散热和液冷散热这几类。相对之下,液冷散热方式具有散热效果更佳,产生的噪音更小的优势。但目前的液冷散热方式多采用冷媒管路+散热板式,冷媒管路多接入空调系统中,发热源将热量传递给散热板,散热板中埋藏承载主回路冷媒的铜管,最后由铜管中的冷媒将热量带走。
[0004]散热器接入空调系统中的结构可参考附图1中所示,该空调系统通过空调管路连接的第一换热器6【此模式下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5【此模式下为蒸发器】、压缩机7、膨胀阀8和散热器10,其中的散热器是连接于第一换热器6与膨胀阀之间的空调管路中。在制冷模式中,制冷原理是压缩机把工质由低温低压气体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再经过冷凝器冷凝成高温高压的液体,经节流阀节流后,则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物。低温低压的液态工质送入蒸发器,在蒸发器中吸热蒸发而成为低温低压的蒸汽,再次输送进压缩机,从而完成制冷循环。在此系统中,冷凝器出来的高温高压液体在流经散热器时,会带走散热器上的温度更高的电子元器件的热量,但是由于温差较小,导致其冷却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散热器的空调系统,该空调系统的散热器上游管路中设置节流段,能够对于空调系统中的冷媒介质起到节流蒸发作用,从而为接入空调系统中的散热器提升冷却效果奠定了基础。
[0006]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0007]具备散热器的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膨胀阀,以及设置在室外机内的第一换热器,以及设置于室内机内的第二换热器,以及与变频器相连接的散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压缩机、膨胀阀通过空调管路连接构成空调系统的基础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通过支管路连接在空调系统的基础回路上,支管路b的输入端连接在第一换热器与膨胀阀之间的基础回路a上,支管路b的输出端连接气液分离器与四通换向阀之间的基础回路a上;所述支管路或散热器的内部换热通道中设有节流段,节流段中构建有微小通道供
冷媒流通。
[0008]本技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涉及一种空调系统,该空调系统的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压缩机、膨胀阀通过空调管路连接构成空调系统的基础回路。在此基础上,该方案中的散热器通过支管路连接在空调系统的基础回路上,具体是支管路的输入端连接在第一换热器与膨胀阀之间的基础回路a上,支管路的输出端连接气液分离器与四通换向阀之间的基础回路a上。并且支管路或散热器的内部换热通道中设有节流段,节流段的微小通道能够对冷媒进行节流,起到节流蒸发作用。
[0009]上述方案中,冷媒在支管路内流通完全取决于支管路两端部的冷媒流体压力差,其中的支管路输出端连接位置无论在夏季制冷模式还是冬季制热模式中,均为空调系统的冷媒流体压力最小位置。支管路的输入端所连接的位置的冷媒流体压力根据工作模式不同而不同。具体来说,在夏季制冷模式中,第一换热器作为冷凝器;在制冷原理中,冷凝器将冷媒冷凝成高温高压的液体,此时支管路输入端的冷媒流体压力较大,由于有较大的压力差值,部分冷媒会经支管路流向气液分离器,在此过程中流经散热器进行散热;冷媒介质膨胀得到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物流入换热通道后能够与散热器芯体充分换热,提升热换效果,保证散热器的冷却效果。
[0010]在冬季制热模式中,第二换热器作为冷凝器,冷凝器将冷媒冷凝成高温高压的液体后经过膨胀阀得到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物,此处的支管路输入端的冷媒流体压力较小【但仍然大于支管路输出端的冷媒流体压力】,由于仅存在较小的压力差值,极少量冷媒会经支管路流向气液分离器,在此过程中流经散热器进行散热。但是由于冬季环境温度较低,变频器可通过散热器向环境中散热热量,而无需借助于冷媒散热。因此,在冬季制热模式仍然能够满足变频器散热需求。
[0011]综上所述,该空调系统的散热器上游管路中设置节流段,能够对于空调系统中的冷媒介质起到节流蒸发作用,从而为接入空调系统中的散热器提升冷却效果奠定了基础。
[0012]作为优选,所述散热器上游的支管路中或散热器的内部换热通道输入端中设有节流器,节流器内设有连接前后两端的微小通道。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节流器形成节流段,并且该节流器必须设置在散热器上游的支管路中或散热器的内部换热通道输入端中,也就是说冷媒在于散热器进行充分热交换之前必须经过节流器,从而使冷媒从高温高压的液体膨胀得到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物,而后流入换热通道后能够与散热器芯体充分换热。
[0013]作为优选,所述散热器内部的构建有限流腔,限流腔内设置有节流器,当所述节流器受到流向气液分离器的流体冲击压力下,冷媒仅通过节流器内的微小通道流通。该技术方案中,在散热器内部直接构建了限流腔,该限流腔内置节流器,节流器有以下两种设置方式,第一种方式最为简单,即将所述节流器固定设置在限流腔内,节流器内置的微小通道直接限定了该处冷媒的流通孔径,从而起到节流蒸发作用。
[0014]另一种方案是节流器能够在所述限流腔轴向移动,但由于在上述系统中,支管路输入端的冷媒流体压力始终大于支管路输出端的冷媒流体压力,因此该节流器始终受到支管路输入端流向输出端的冷媒流体压力,即上文所述的在流向气液分离器的流体冲击压力下,此时节流器的端面侧壁能够与限流腔的一端腔口密封相抵,也就是说节流器虽然可沿限流腔移动,但在其使用环境中是始终贴合密封限流腔的一端腔口。在此基础上,所述限流腔的腔口为锥形口,节流器的端部上设有能够与锥形口相抵贴合的锥形面;此方案采用锥
形相抵密封,其容错率更高,密封性更佳。
[0015]进一步方案中,所述限流腔开设在散热器内部流道的输入端上,限流腔外侧设有管接口,管接口上连接有支管路;当所述支管路装入管接口上时,限制所述节流器沿限流腔轴向移动的最外端位置;或者是压抵所述节流器并将其固定在限流腔内。
[0016]上述方案中的散热器内部本就需要构建换热通道,此方案中的限流腔即为散热器内部换热通道的开口端,限流腔的口径需大于换热通道直径,以使适配限流腔口径的节流器不至于进入换热通道内;同时由于限流腔口径相对较大也适用于连接支管路,支管路的管口连接在限流腔开口上时,即可限制所述节流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具备散热器的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7)、膨胀阀(8),以及设置在室外机内的第一换热器(6),以及设置于室内机内的第二换热器(5),以及与变频器相连接的散热器(10);所述第一换热器(6)、第二换热器(5)、压缩机(7)、膨胀阀(8)通过空调管路连接构成空调系统的基础回路a;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10)通过支管路b连接在空调系统的基础回路a上,支管路b的输入端连接在第一换热器(6)与膨胀阀(8)之间的基础回路a上,支管路b的输出端连接气液分离器(9)与四通换向阀(2)之间的基础回路a上;所述支管路b或散热器(10)的内部换热通道中设有节流段,节流段中构建有微小通道(18)供冷媒流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散热器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10)上游的支管路b中或散热器(10)的内部换热通道输入端中设有节流器(1),节流器(1)内设有连接前后两端的微小通道(18)。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备散热器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10)内部的构建有限流腔(103),限流腔(103)内设置有节流器(1),当所述节流器(1)受到流向气液分离器(9)的流体冲击压力下,冷媒仅通过节流器(1)内的微小通道(18)流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备散热器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器(1)固定设置在限流腔(103)内。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备散热器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限流腔(103)开设在散热器(10)内部流道的输入端上,限流腔(103)外侧设有管接口(104),管接口(104)上连接有支管路b;当所述支管路b装入管接口(104)上时,限制所述节流器(1)沿限流腔(103)轴向移动的最外端位置;或者是压抵所述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真健徐广安李和根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英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