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渗滤液软化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619013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9 18: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领域,具体涉及垃圾渗滤液软化处理装置。具体技术方案为:包括处理箱体,所述处理箱体内设置有第一过滤筒,所述第一过滤筒内壁上滑动设置有挡筒,所述挡筒上端伸出所述处理箱体,且与设置在所述处理箱体外顶部的顶板之间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过滤筒圆周侧壁上均布、间隔设置有过滤孔,所述挡筒圆周侧壁上均布、间隔设置有与所述过滤孔相对应的通孔;所述过滤孔内固定设置有过滤网。采用简单的设备结构实现了垃圾渗滤液的絮凝、初过滤工艺,特别适用于小规模的垃圾渗滤液处理,减少了设备成本和设备占地面积。积。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垃圾渗滤液软化处理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领域,具体涉及垃圾渗滤液软化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垃圾渗滤液指来源于垃圾填埋场中垃圾本身含有的水分、进入填埋场的雨雪水及其它水分,扣除垃圾、覆土层的饱和持水量,并经历垃圾层和覆土层而形成的一种高浓度的有机废水。
[0003]目前,膜生物反应器+膜深度处理是垃圾渗滤液比较常见的处理工艺,即经厌氧后的垃圾渗滤液进入膜生物反应器中进行膜生化处理,再经膜生化处理后的垃圾渗滤液直接进行膜深度处理,最后排出。通常在膜生化处理后的垃圾渗滤液中仍含有钙镁等无机盐离子,从而容易形成碳酸盐沉淀,这些沉淀容易污染膜并造成设备及膜的损耗,导致出水水质及膜深度处理的回收率降低。需要先絮凝渗滤液中的无机盐离子,然后再多次分离絮凝产生的沉淀,这些工艺中涉及多个设备,占地面积大,对于小规模垃圾渗滤液来说处理成本较高。因此,亟需一种适用于小规模、过滤精度高、设备结构简单的垃圾渗滤液软化处理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垃圾渗滤液软化处理装置。
[0005]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垃圾渗滤液软化处理装置,包括处理箱体,所述处理箱体内设置有第一过滤筒,所述第一过滤筒内壁上滑动设置有挡筒,所述挡筒上端伸出所述处理箱体,且与设置在所述处理箱体外顶部的顶板之间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过滤筒圆周侧壁上均布、间隔设置有过滤孔,所述挡筒圆周侧壁上均布、间隔设置有与所述过滤孔相对应的通孔;所述过滤孔内固定设置有过滤网,所述第一过滤筒与所述处理箱体围成的空间为絮凝区。
[0006]优选的,所述顶板侧壁上设置有滑槽,所述挡筒上端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滑槽相对应的滑块,所述挡筒上端、位于所述滑块同一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固定有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另一端固定有限位块;
[0007]所述滑块位于滑槽顶端时,所述限位块远离所述压缩弹簧的一端伸出第一凹槽且其下表面与所述顶板上表面相抵。
[0008]优选的,所述挡筒侧壁且靠近顶端处设置有手托。
[0009]优选的,所述处理箱体内底部设置有与所述挡筒下端相对应的第二凹槽。
[0010]优选的,所述絮凝区内设置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两端通过轴承分别与所述处理箱体底部、顶部连接,所述转动轴上端伸出所述处理箱体顶部与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转动轴上间隔设置有多组搅拌叶片。
[0011]优选的,所述处理箱体内、第一过滤筒外侧设置有第二过滤筒,所述第二过滤筒内壁、第一过滤筒外壁与所述处理箱体围成的空间为过滤区,所述第二过滤筒外壁、处理箱体内壁与所述处理箱体围成的空间为清水区。
[0012]优选的,位于所述处理箱体内、所述第一过滤筒与所述第二过滤筒之间设置至少一个第三过滤筒,所述第三过滤筒的过滤孔径大于所述第二过滤筒的过滤孔径。
[0013]优选的,所述处理箱体侧壁靠近顶部处设置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连接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上设置有真空泵。
[0014]优选的,所述絮凝区内且位于所述处理箱体顶部设置有漏斗状的加剂口,所述加剂口连接有加药管,所述加药管上设置有计量泵。
[0015]优选的,所述絮凝区内且位于所述处理箱体底部设置有第一排污口,所述过滤区内且位于所述处理箱体底部设置有第二排污口,所述第一排污口、第二排污口分别连接有第一排污管、第二排污管,所述第一排污管、第二排污管上设置有排污阀。
[0016]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7]本技术通过在第一过滤筒内滑动设置挡筒,第一过滤筒上设置有过滤孔,挡筒上设置有通孔,向上或向下移动挡筒,使过滤孔与通孔一一对应,垃圾渗滤液从絮凝区内流出,在过滤孔内设置过滤网,过滤网对絮凝区内的絮凝沉淀有一定拦截作用,对垃圾渗滤液起到初步过滤作用。该装置在同一处理箱体内设置挡筒和第一过滤筒,不仅能够对垃圾渗滤液进行絮凝工艺,絮凝完成后还能够初步过滤垃圾渗滤液中的絮凝沉淀,采用简单的设备结构实现了垃圾渗滤液的絮凝、初过滤工艺,特别适用于小规模的垃圾渗滤液处理,减少了设备成本和设备占地面积。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过滤孔与通孔一一对应);
[0019]图2为图1中A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第一过滤筒结构示意图(第一过滤筒展开);
[0021]图4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过滤孔与通孔错开);
[0022]图5为图4中B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3]图6为图4中C

C向截面示意图。
[0024]附图中标记:处理箱体1、清水区3、通孔4、轴承5、排污阀6、第一排污管7、第二排污管8、第一过滤筒9、过滤孔10、搅拌叶片11、第二过滤筒12、转动轴13、絮凝区14、加剂口15、电机16、进水管17、过滤区18、出水管19、真空泵20、挡筒21、滑槽22、手托23、限位块24、第一凹槽25、压缩弹簧26、滑块27、顶板28。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若未特别指明,实施例中所用的技术手段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常规手段。
[002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7]本技术公开了垃圾渗滤液软化处理装置,如图1

6所示,包括处理箱体1,所述处理箱体1内设置有第一过滤筒9,所述第一过滤筒9内壁上滑动设置有挡筒21,挡筒21外侧壁与第一过滤筒9内侧壁贴合,挡筒21能够在第一过滤筒9内壁上上下滑动。所述挡筒21上端伸出所述处理箱体1,且与设置在所述处理箱体1外顶部的顶板28之间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过滤筒9圆周侧壁上均布、间隔设置有过滤孔10,所述挡筒21圆周侧壁上均布、间隔设置有与所述过滤孔10相对应的通孔4。所述过滤孔10内固定设置有过滤网(过滤网在图1、3和4中未示出,在图2、5中示出),所述第一过滤筒9与所述处理箱体1围成的空间为絮凝区14。
[0028]需要说明的是,当处理箱体1需要对垃圾渗滤液进行絮凝处理时,过滤孔10与通孔4错开,挡筒21的实体部分遮挡过滤孔10,第一过滤筒9的实体部分遮挡通孔4,此时,垃圾渗滤液储存在絮凝区14内参与絮凝反应;待垃圾渗滤液絮凝反应完成后,向上或向下移动挡筒21,使过滤孔10与通孔4一一对应,垃圾渗滤液从絮凝区14内流出,在过滤孔10内设置过滤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垃圾渗滤液软化处理装置,包括处理箱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箱体(1)内设置有第一过滤筒(9),所述第一过滤筒(9)内壁上滑动设置有挡筒(21),所述挡筒(21)上端伸出所述处理箱体(1),且与设置在所述处理箱体(1)外顶部的顶板(28)之间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过滤筒(9)圆周侧壁上均布、间隔设置有过滤孔(10),所述挡筒(21)圆周侧壁上均布、间隔设置有与所述过滤孔(10)相对应的通孔(4);所述过滤孔(10)内固定设置有过滤网,所述第一过滤筒(9)与所述处理箱体(1)围成的空间为絮凝区(1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渗滤液软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28)侧壁上设置有滑槽(22),所述挡筒(21)上端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滑槽(22)相对应的滑块(27),所述挡筒(21)上端、位于所述滑块(27)同一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凹槽(25),所述第一凹槽(25)内固定有压缩弹簧(26),所述压缩弹簧(26)另一端固定有限位块(24);所述滑块(27)位于滑槽(22)顶端时,所述限位块(24)远离所述压缩弹簧(26)的一端伸出第一凹槽(25)且其下表面与所述顶板(28)上表面相抵。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垃圾渗滤液软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筒(21)侧壁且靠近顶端处设置有手托(2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垃圾渗滤液软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箱体(1)内底部设置有与所述挡筒(21)下端相对应的第二凹槽。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渗滤液软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区(14)内设置有转动轴(13),所述转动轴(13)两端通过轴承(5)分别与所述处理箱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素霞郑佳蒋建龙陈坚章旭钢汤文静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康诺环境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