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能量回收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61741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9 18: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新能源汽车能量回收控制装置,电压控制电路采用运放AR1计算出蓄电池充电阶段电压与超级电容1储存的电压的差值,差值为负时,使三极管Q2导通、继电器K2线圈得电,差值改变场效应管Q6的漏源阻值,差值并经分压,分压点电压分别经PWM转换电路转换为PWM信号,加到调压电路对超级电容1储存的电压进行粗调压、加到晶体管Q3的基极,控制超级电容2进行多余电能充电、电能不足进行放电的量,由变压器T1次级线圈、二极管D2整流后输出蓄电池充电阶段所需电压,进入电流控制电路,经电阻R16限流、三极管Q4稳压、电阻R17进一步限流后为蓄电池充电,能根据蓄电池的电压、电流进行阶段充电,既能提高蓄电池充电的速率,也不影响使用寿命。也不影响使用寿命。也不影响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能源汽车能量回收控制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能量回收
,尤其涉及新能源汽车能量回收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包括与车型相适配的发电机、超级电容、蓄电池以及可以监视电池电量的智能电池管理系统,车辆在制动或惯性滑行中释放出的多余能量,并通过发电机将其转化为电能,存储在超级电容中,超级电容再对蓄电池充电,用于提高续驶里程。
[0003]现有的制动能量回收控制只是简单的比较能转化的电能和蓄电池的电量,在前者小于后者时进行充电,不能根据蓄电池的电压、电流采取阶段充电,直接影响蓄电池充电的速率和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新能源汽车能量回收控制装置,有效的解决了现有能量回收控制,不能根据蓄电池的电压、电流采取阶段充电,直接影响蓄电池充电的速率和寿命的问题。
[0005]其技术方案是,包括发电机、超级电容1、超级电容2、蓄电池,所述发电机将新能源汽车制动能量转换为电能储存到超级电容1、超级电容2,超级电容1、超级电容2为蓄电池充电,所述超级电容1、超级电容2为蓄电池充电,受充电回收控制电路控制;所述充电回收控制电路包括电压控制电路、电流控制电路,所述电压控制电路采用运放AR1计算出蓄蓄电池充电阶段电压与超级电容1储存的电压的差值,差值为负时,使三极管Q2导通、继电器K2线圈得电,差值经电阻R 14、电阻R5、场效应管Q6分压,分压点电压分别经PWM转换电路,分别加到场效应管Q1、变压器T1为核心组成的调压电路进行粗调压、晶体管Q3的基极,控制超级电容2进行多余电能充电、电能不足进行放电的量,输出蓄电池充电阶段所需电压;所述电流控制电路接收电压控制电路输出信号,经电阻R16限流、三极管Q4稳压、电阻R17进一步限流后为蓄电池充电,其中运放AR2将调压电路的电流转换为电压与蓄蓄电池充电阶段电流对应的电压进行比较,电流高时,通过晶体管Q3的CE结并联电阻,并反向充电逐级反馈到与电阻R16并联的场效应管Q7的栅极、与电阻R17并联的场效应管Q6的栅极进行限流,三极管Q5用于进行扩流。
[000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采用运放AR1计算出蓄蓄电池充电阶段电压与超级电容1储存的电压的差值,差值为负时,使三极管Q2导通、继电器K2线圈得电,差值并经电阻R 14、电阻R5、场效应管Q6分压,电阻R5、场效应管Q6源极电压经PWM转换电路转换为PWM信号,加到场效应管Q1、变压器T1为核心组成的调压电路对超级电容1储存的电压进行粗调压,由变压器T1次级线圈输出,此后经二极管D2整流后,再经晶体管Q3调压后输出,晶体管Q3调压由电阻R14、场效应管Q6漏极电压经PWM转换电路转换为PWM信号,加到晶体管Q3的基极,控制超级
电容2进行多余电能充电、电能不足进行放电的量,输出蓄电池充电阶段所需电压,经电阻R16限流、三极管Q4稳压、电阻R17进一步限流后为蓄电池充电,其中运放AR2将调压电路的电流转换为电压与蓄电池充电阶段电流对应的电压进行比较,电流高时,通过晶体管Q3的CE结并联电阻,并反向充电逐级反馈到与电阻R16并联的场效应管Q7的栅极、与电阻R17并联的场效应管Q6的栅极进行限流,三极管Q5用于进行扩流,能根据蓄电池的电压、电流进行阶段充电,既能提高蓄电池充电的速率,也不影响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07]图1是本专利技术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8]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09]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0]新能源汽车能量回收控制装置,包括发电机、超级电容1、超级电容2、蓄电池,所述发电机将新能源汽车制动能量转换为电能储存到超级电容1、超级电容2,超级电容1、超级电容2为蓄电池充电,所述超级电容1、超级电容2为蓄电池充电,受充电回收控制电路控制;所述充电回收控制电路包括电压控制电路、电流控制电路,所述电压控制电路采用运放AR1计算出蓄电池充电阶段电压与超级电容1储存的电压的差值,差值为负时,使三极管Q2导通、继电器K2线圈得电,继电器K1常闭触点K3

1断开、常开触点K3

2闭合,差值改变场效应管Q6的漏源阻值,差值并经电阻R 14、电阻R5、场效应管Q6分压,电阻R5、场效应管Q6源极电压经PWM转换电路转换为PWM信号,加到场效应管Q1、变压器T1为核心组成的调压电路对超级电容1储存的电压进行粗调压,由变压器T1次级线圈输出,此后经二极管D2整流后,再经晶体管Q3调压后输出,其中热敏电阻RTC1并联电容C1再与并联的电感H1、电容C2串联,起到滤波防冲击的作用,电阻R3、电阻R1为采样电阻,采集超级电容1的电压和电流,电阻R14、场效应管Q6漏极电压经PWM转换电路转换为PWM信号,加到晶体管Q3的基极,控制超级电容2进行多余电能充电、电能不足进行放电的量,输出蓄电池充电阶段所需电压;所述电流控制电路接收电压控制电路输出信号,经电阻R16限流、三极管Q4稳压、电阻R17进一步限流后为蓄电池充电,能根据蓄电池的电压、电流进行阶段充电,既能提高蓄电池充电的速率,也不影响使用寿命,其中运放AR2将调压电路的电流转换为电压与蓄蓄电池充电阶段电流对应的电压进行比较,电流高时,稳压管Z1反向击穿、晶闸管VTL1导通,接通晶体管Q3的CE结并联电阻R6进行限流,并经电解电容E2、电阻R15反向充电逐级反馈到与电阻R16并联的场效应管Q7的栅极、与电阻R17并联的场效应管Q6的栅极,改变场效应管漏源间阻值,进而改变限流的电阻值,进行限流,三极管Q5用于进行扩流,其中运放AR4反馈三极管Q4输出电压和蓄电池充电阶段电压的差值到三极管Q4的基极,实现三极管Q4的稳压。
[001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电压控制电路采用运放AR1计算出蓄电池充电阶段电压(可由监视电池电量的智能电池管理系统给出)与超级电容1储存的电压的差值,差值为负(也即超级电容1储存的电压低于蓄电池充电阶段电压)时,使三极管Q2导通、继电器K2线圈
得电,继电器K1常闭触点K3

1断开、常开触点K3

2闭合,差值改变场效应管Q6的漏源阻值,差值并经电阻R 14、电阻R5、场效应管Q6分压,电阻R5、场效应管Q6源极电压经PWM转换电路(可为型号为AL9910的PWM转换器,此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详述)转换为PWM信号,加到场效应管Q1、变压器T1为核心组成的调压电路对超级电容1储存的电压进行粗调压,由变压器T1次级线圈输出,此后经二极管D2整流后,再经晶体管Q3调压后输出,其中热敏电阻RTC1并联电容C1再与并联的电感H1、电容C2串联,起到滤波防冲击的作用,电阻R3、电阻R1为采样电阻,采集超级电容1的电压和电流,电阻R14、场效应管Q6漏极电压经PWM转换电路(可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新能源汽车能量回收控制装置,包括发电机、超级电容1、超级电容2、蓄电池,所述发电机将新能源汽车制动能量转换为电能储存到超级电容1、超级电容2,超级电容1、超级电容2为蓄电池充电,其特征在于,所述超级电容1、超级电容2为蓄电池充电,受充电回收控制电路控制;所述充电回收控制电路包括电压控制电路、电流控制电路,所述电压控制电路采用运放AR1计算出蓄蓄电池充电阶段电压与超级电容1储存的电压的差值,差值为负时,使三极管Q2导通、继电器K2线圈得电,差值经电阻R 14、电阻R5、场效应管Q6分压,分压点电压分别经PWM转换电路,分别加到场效应管Q1、变压器T1为核心组成的调压电路进行粗调压、晶体管Q3的基极,控制超级电容2进行多余电能充电、电能不足进行放电的量,输出蓄电池充电阶段所需电压;所述电流控制电路接收电压控制电路输出信号,经电阻R16限流、三极管Q4稳压、电阻R17进一步限流后为蓄电池充电,其中运放AR2将调压电路的电流转换为电压与蓄电池充电阶段电流对应的电压进行比较,电流高时,通过晶体管Q3的CE结并联电阻,并反向充电逐级反馈到与电阻R16并联的场效应管Q7的栅极、与电阻R17并联的场效应管Q6的栅极进行限流,三极管Q5用于进行扩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能量回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控制电路包括超级电容1,超级电容1的正极分别连接热敏电阻RTC1的一端、电容C1的一端、电容C2的一端、电感H1的一端,电容C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感H1的另一端、电阻R4的一端、电阻R3的一端、电容C3的一端、变压器T1初级线圈的一端,变压器T1初级线圈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场效应管Q1的漏极,二极管D1的负极分别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电容C3的另一端,超级电容1的负极连接电阻R1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和场效应管Q1的源极连接地,变压器次级线圈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2的正极,二极管D2的负极分别连接电容C4的一端、电阻R7的一端,电容C4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8的一端,二极管D2的负极和变压器次级线圈的另一端、电阻R8的另一端为电压控制电路输出信号,电阻R7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6的一端、二极管D4的负极、晶体管Q3的集电极,晶体管Q3的发射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4的正极、晶闸管VTL1的控制极、继电器K1常闭触点K3

1的左端,晶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清郁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