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毂轴承外侧迷宫式密封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616519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9 18: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轮毂轴承外侧迷宫式密封圈,属于轴承技术领域,包括在使用时旋转的第一环形罩和在使用时固定的第二环形罩、以及第一唇缘、第二唇缘、第三唇缘,第一唇缘、第二唇缘设于第一环形罩上、并从第一环形罩向与其相对的第二环形罩的内表面延伸分别形成零间隙配合、过盈配合,第三唇缘设于第二环形罩上、并从第二环形罩向与其相对的第一环形罩的内表面延伸形成零间隙配合。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非集中的迷宫式、三唇密封圈,其以较少的密封唇数量以及非典型的迷宫式密封结构,实现了较为优越的密封效果,特别适用于低力矩、低载荷的三代轮毂轴承使用。代轮毂轴承使用。代轮毂轴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轮毂轴承外侧迷宫式密封圈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轴承密封
,尤其涉及一种三代轮毂轴承的外侧迷宫式圈密封。

技术介绍

[0002]图 1 所示的是一种现有的三代轮毂轴承外侧密封圈结构,该现有的三代轮毂轴承外侧密封圈使用三唇式密封结构,但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为保证密封性能,密封唇口在用大过盈设计,导致密封单体力矩很大,进而对三代轮毂轴承的正常运转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0003]基于此,提出本案申请。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低力矩的轮毂轴承外侧迷宫式密封圈,解决现有技术中迷宫式密封结构力矩过大、影响轴承运行的问题,在提高密封性能的同时、保证轴承的正常运行。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轮毂轴承外侧迷宫式密封圈的具体结构如下:包括在使用时旋转的第一环形罩和在使用时固定的第二环形罩、以及第一唇缘、第二唇缘、第三唇缘,第一唇缘、第二唇缘设于第一环形罩上、并从第一环形罩向与其相对的第二环形罩的内表面延伸分别形成零间隙配合、过盈配合,第三唇缘设于第二环形罩上、并从第二环形罩向与其相对的第一环形罩的内表面延伸形成零间隙配合,通过第一唇缘、第二唇缘与第二环形罩的配合以及第三唇缘同第一环形罩的配合,该交错设计之下形成了迷宫式密封,并且,第一唇缘、第三唇缘在轴承运转时能够形成动态密封,进而降低了唇缘与环形罩之间的过盈配合的相关需求,实现低力矩密封。
[0006]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如下:所述第一唇缘、第二唇缘位于同侧、所述第三唇缘位于另一侧且所述第一唇缘、第二唇缘的所在一侧在使用时更接近于轴承的内部。不同于传统的分布较为密集且数量较多的迷宫式密封结构,该段结构设计利用了两侧端同时密封结构一接近于任一侧的密封结构设计,结合三代轴承运转过程以及其在环形罩的两侧端产生的压力对第二唇缘的过盈配合的增强作用,阻隔两侧之间的气体流通,也能够在压力作用下有效维持第一唇缘、第三唇缘形成的间隙配合关系以及动态密封,确保密封效果。
[0007]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如下:第一环形罩的底部端部同第二环形罩相对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唇缘设于该间隔之中。该结构便于第一唇缘同第二环形罩形成零间隙配合,并更易实现在压力作用下也保持零间隙配合或仅进行轻微接触的配合关系。
[0008]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如下:第一环形罩的底部同所述第二环形罩的中下部或底部平行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唇缘设于该间隔之中。该结构设计可使第二唇缘与第一唇缘位置相接近,有效隔绝异物进入至第一唇缘与第二环形罩之间的、以提高该处的密封效果。
[0009]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如下:所述第一环形罩上外侧内凹形成有一水平的内凹槽用于同轴承内圈插接固定,所述内凹槽在所述第一环形罩的内侧对应于一凸出结构,该凸出结
构的上表面同第二环形罩的顶部平行间隔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三唇缘设于该间隔之中。
[0010]通过该内凹槽或凸出结构,本专利技术在第一环形罩同第二环形罩之间形成了一个刚性的凸起结构,增加了气流或异物进入第一环形罩同第二环形罩之间的间隙的阻力,提高密封作用;同时,第三唇缘同该凸出结构无间隙配合,巧妙地利用了该结构、使第三唇缘所在的密封垫同第一唇缘、第二唇缘的所在位置以物理隔断分隔,避免相互影响,并能够提高第三唇缘与第二环形罩的无间隙配合的稳定性,更进一步地提高密封效果。
[0011]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如下:所述凸出结构以下的第一环形罩的下半部向第二环形罩所在一侧倾斜、同时位于第一环形罩的下半部的底端的底部反向倾斜而形成与第二环形罩的中部平行或偏向于平行的结构,所述形成第一唇缘、第二唇缘的密封主体即嵌设于所述第一环形罩倾斜的下半部同所述凸出结构的下表面之间的夹角间隙之中。
[0012]如上所述地,通过倾斜部即可形成用于容置密封主体的夹角间隙、增加密封主体的体积并确保密封主体的结构的稳定、以保持第一唇缘、第二唇缘的稳定,确保密封结构的稳定性。另外,还通过不平整的第二环形罩的表面,以在轴承运转时影响第一环形罩与第二环形罩之间的间隙中的气流,从而降低外部异物进入内部间隙中的概率。
[0013]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如下:所述第二环形罩的半环截面呈C形,其中部至底部为平滑过渡的弧形线、其顶部为具有棱角的两段或多段线,既方便加工,也方便同弯曲且不平整的第一环形罩相适配。
[0014]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如下:所述第一环形罩的顶部朝向第二环形罩的顶部上方延伸有一可将第二环形罩的顶部的端部遮挡的遮挡部。通过该遮挡,既可以保护第三唇缘不受外部影响,也缩小了第一环形罩与第二环形罩之间形成的入口,降低外部环境对本专利技术密封圈的影响。
[0015]为保持零间隙配合的稳定性,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如下:所述第三唇缘从所述第二环形罩的顶部倾斜向下地凸延至第一环形罩中。
[0016]为提高密封效果,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如下:所述第三唇缘所在的第一环形罩与第二环形罩之间的间隙小于第一唇缘、第二唇缘处的。
[0017]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一、本专利技术通过上述结构设计进一步将迷宫式密封结构复杂化,从而降低泥水对密封唇口的冲击,提高泥水性能。
[0018]二、本专利技术通过对密封结构的复杂化,减少了需要过盈配合的密封唇缘数量,并相应减少了密封唇缘所需要的过盈量,从而降低密封唇缘处的压力,降低力矩。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现有技术示意图。
[0020]图2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整体示意图。
[0021]图3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第一环形罩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第一唇缘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3]图5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第二唇缘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4]图6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第三唇缘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5]附图标记:1、第一环形罩;2、第二环形罩;3、第一密封主体;4、第二密封主体;31、
第一唇缘;32、第二唇缘;41、第三唇缘;11、内凹槽;11

、凸出结构;12、遮挡部;13、倾斜部;14、夹角间隙;15、第一环形罩底部;21、第二环形罩顶部;22、第二环形罩中部;23、第二环形罩底部;24、弧形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轮毂轴承外侧迷宫式密封圈,其设有两个环形罩和两个零间隙配合、一过盈配合的三个用于密封的唇缘,通过该结构,本专利技术形成了低力矩、密封效果良好的迷宫式密封结构,适用于三代轮毂轴承低力矩密封使用。
[0027]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
[0028]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三代轮毂轴承的外侧迷宫式密封圈,其包括在使用时旋转的第一环形罩1和在使用时固定的第二环形罩2,第一环形罩1通常同三代轮毂轴承的外圈固定,第二环形罩2通常同三代轮毂轴承的内圈固定。第一环形罩1与第二环形罩2间隙配合设置,在二者之间的间隙中设有具有第一唇缘31、第二唇缘32的第一密封体和设有第三唇缘41的第一密封体,第一密封体附着第一环形罩1上、并使第一唇缘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轮毂轴承外侧迷宫式密封圈,其特征在于:包括在使用时旋转的第一环形罩和在使用时固定的第二环形罩、以及第一唇缘、第二唇缘、第三唇缘,第一唇缘、第二唇缘设于第一环形罩上、并从第一环形罩向与其相对的第二环形罩的内表面延伸分别形成零间隙配合、过盈配合,第三唇缘设于第二环形罩上、并从第二环形罩向与其相对的第一环形罩的内表面延伸形成零间隙配合。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毂轴承外侧迷宫式密封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唇缘、第二唇缘位于同侧、所述第三唇缘位于另一侧且所述第一唇缘、第二唇缘的所在一侧在使用时更接近于轴承的内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毂轴承外侧迷宫式密封圈,其特征在于:第一环形罩的底部端部同第二环形罩间隔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唇缘位于该间隔之中与第二环形罩零间隙配合。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毂轴承外侧迷宫式密封圈,其特征在于:第一环形罩的底部同所述第二环形罩的中部平行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唇缘设于该间隔之中。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毂轴承外侧迷宫式密封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形罩上外侧内凹形成有一水平的内凹槽用于同轴承内圈插接固定,所述内凹槽在所述第一环形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筷筷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人本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