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灯及紧凑型荧光灯用启动器及其相应灯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61502 阅读:1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荧光灯用启动器,具有包括下述部件的启动器泡(7): 芯柱组件(1),该芯柱组件(1)具有短导丝(2),和点焊于其上的双金属片(3),以及长导丝(4); 泡壳(5),所述芯柱组件(1)封接于其内; 放电气体(6),充于抽真空后的泡壳(5)内, 其特征在于 所述启动器泡(7)的短导丝(2)上具有金属铯的化合物涂层(8)。(*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荧光灯及紧凑型荧光灯用启动器及其相应灯具,特别是一种不含放射性同位素,又能在15小时以上完全黑暗状态下储存后仍能满足启动性能要求的环保型荧光灯启动器及其相应灯具。
技术介绍
现有的荧光灯及紧凑型荧光灯用启动器泡,如附图1所示,其结构包括芯柱组件(1),该芯柱组件(1)具有短导丝(2),和点焊于其上的双金属片(3),以及长导丝(4);其内封接着芯柱组件(1)的泡壳(5);充于泡壳(5)内的放电气体(6)。当在长导丝(4)和短导丝(2)间加上工作电压时,在长导丝(4)与双金属片(3)之间产生辉光放电,长导丝(4)与双金属片(3)(两片不同膨胀系数的金属片压熔在一起而成的金属片)即为放电电极。辉光放电所产生的热量使双金属片(3)产生形变而向长导丝(4)靠近,直至互相接触。从而实现荧光灯启动的要求。气体放电在加电压初始时必须有少量的空间自由电子存在,这些自由电子在电场加速下,与放电气体产生碰撞,使放电气体电离成离子与电子,形成“雪崩”放电。由于白天有太阳的宇宙射线可使泡壳(5)内产生少量的空间自由电子,所以白天很容易形成“雪崩”放电,启动器的各项性能指标均能满足要求。但是,荧光灯是照明电器,其启动状态必然是在黑夜,所以国家标准QB2276-96及国际标准IEC1551993规定荧光灯的性能试验条件必须处于完全黑暗中,而且试验之前,样品应至少在完全黑暗状态下存放15小时以上。在完全黑暗状态下由于宇宙射线大大减弱,空间自由电子数量大大减少,因此荧光灯的启动性能往往不能满足要求。为解决上述问题,现有的荧光灯启动器泡采取下面三种方法 1.在短导丝表面加入含放射性同位素PM-147的材料。2.在泡壳内某处(一般在芯柱上)涂敷含PM-147的夜光粉。3.在泡壳内充入含氚或氪85的放电气体,或涂敷含氚的材料。这三种方法都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可在完全黑暗状态下产生空间自由电子的特性,满足完全黑暗状态下启动的要求。其缺点是采用了放射性同位素,不符合越来越严格的环保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采用金属铯化合物并在放电电极上加套环的结构的、无放射性环保型荧光灯用启动器泡。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具有本技术的独特启动器泡或启动器的单管型或双管串联型荧光灯灯具。本技术的荧光灯用启动器泡的结构为,包括芯柱组件,该芯柱组件具有短导丝,和点焊于其上的双金属片,以及长导丝;泡壳,所述芯柱组件封接于其内;放电气体,充于抽真空后的泡壳内,在所述短导丝上涂有金属铯的化合物。本技术的荧光灯用启动器,还可以在短导丝(2)上套装玻璃、陶瓷,或金属套环。本技术的荧光灯灯具包括镇流器;由荧光灯灯管、启动器泡及电容构成的一个或两个相串联的并联支路;该一个或两个相串联的并联支路与所述镇流器相串联;所述启动器泡,包括具有短导丝,和点焊于其上的双金属片,以及长导丝的芯柱组件;其内封接有所述芯柱组件的泡壳;充于泡壳内的放电气体,其特征在于,采用所述本技术的启动器泡或启动器。本技术的荧光灯用启动器及其相应的灯具,由于采用了金属铯的化合物,可通过场致发射产生所需的空间自由电子,从而解决了完全黑暗状态下启动的问题,同时,因不采用传统技术中利用放射性材料作为产生空间自由电子的材料,所以很好地满足了环保的要求。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技术的荧光灯用启动器的实施例。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荧光灯用启动器泡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采用金属铯化合物的本技术荧光灯用启动器泡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采用套管结构放电电极的本技术荧光灯用启动器泡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内装本技术荧光灯用启动器泡的启动器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采用本技术荧光灯启动器泡或启动器的单管型灯具结构示意图。图6是采用本技术荧光灯启动器泡或启动器的双管型灯具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图2所示是本技术荧光灯用启动器泡的一种结构,其基本构件与现有的荧光灯启动器泡相同,即具有芯柱组件(1),该芯柱组件(1)具有短导丝(2),和点焊于其上的双金属片(3),以及长导丝(4);其内封接着芯柱组件(1)的泡壳(5);充于泡壳(5)内的放电气体(6)。与现有结构不同的是在短导丝(2)上涂有含铯的化合物(7)。这种启动器泡的工作原理和过程是启动器泡壳(5)在排气、充气后,加电使放电电极间产生放电,少量电子轰击短导丝(2),使涂敷于其上的含铯的化合物(7)分解出纯金属铯。由于铯的逸出功很低,它附着在放电电极(3)和(4)上,就可使在目前的启动器使用电压下,产生场致发射。,向空间发射出电子。因此,在黑暗状态下的启动是靠低逸出功材料-铯的场致发射的电子提供“雪崩”放电所必须的初始电子来实现的。铯的引入替代了放射性材料,大大地有益于环境保护。控制好铯的涂敷量及产生量,即可满足OB2276-96及IE从551993关于完全黑暗状态下试验规定的要求。对于某些规格的启动器,由于铯释放及存储量不易控制。为提高成品率,又采取了图3所示的在涂敷物外装设套环(8)的结构。这种结构有两种形式1.套设玻璃环,或陶瓷环,它们是绝缘体,不能屏蔽电场,但可阻挡电子通过,使电子绕行,从而降低了轰击能量,使铯化合物的分解速度减弱,分解后的铯附着在套环内,使其迁移到放电电极上的速度减慢。有利于延长启动器的寿命。2.套设金属环。金属环是导电的,它可以屏蔽电场,因此更有利于减弱铯的分解速度和减慢铯的迁移速度。对于大功率启动器是十分有利的。本技术采取套环结构,提高了引入铯化合物后的生产成品率及性能稳定性。这种实施方式的特点是在短导丝(2)处涂敷金属铯的化合物,短导丝(2)处的电场强度由于双金属片(3)的屏蔽而较弱,放电电子轰击的能量较低,从而控制了铯化合物的分解速度,产生了少量金属铯。铯的逸出功很低,附着在放电电极(3)和(4)上,加电压后即可产生场致发射电子。场致发射电子被电场加速后产生“雪崩”放电,从而取代了现有技术中采用放射性同位素产生初始空间自由电子的传统方式。同时,场致发射只与电场强度及发射材料有关,而与黑暗与否无关,本技术由于采用新的电子发射材料-铯、形成适当的电场强度的结构-金属套环结构,从而建立了全新的场致发射产生自由电子的原理和工作方式,所以实现了既无放射性又能在完全黑暗状态下启动的目的。采用套环结构还有如下优点,即由于短导丝(2)处的电场强度较弱,铯不可能大量产生,因而避免了铯过量会破坏强度器其他参数的问题,因此对于大功率启动器,具有明显提高其产品率的效果。本技术的启动器泡,可装设于现有的启动器外壳中,成为现有荧光灯或紧凑型荧光灯灯具的启动器,其结构如图4所示,所述启动器泡(7)与电容(10)共同装设于外壳(11)和底板(12)之内,在该底板(12)上具有电连接铜钉(13),上述各部件共同形成一荧光灯用启动器(14),可应用于荧光灯灯具中。本技术另一类实施例,是利用所述独特的启动器(14)或启动器泡(7)构成荧光灯或紧凑型荧光灯灯具,其电路结构与现有灯具相同,只是将本技术的启动器泡(7)或启动器(14)替换已有的启动器泡或启动器,下面简述其电路结构(与现有技术相同的部分不再赘述)。图5所示为单管型紧凑型荧光灯灯具或荧光灯灯具的结构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荧光灯用启动器,具有包括下述部件的启动器泡(7)芯柱组件(1),该芯柱组件(1)具有短导丝(2),和点焊于其上的双金属片(3),以及长导丝(4);泡壳(5),所述芯柱组件(1)封接于其内;放电气体(6),充于抽真空后的泡壳(5)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启动器泡(7)的短导丝(2)上具有金属铯的化合物涂层(8)。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荧光灯用启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启动器泡中的金属铯的化合物涂层(8)是铬酸铯涂层。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荧光灯用启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启动器泡中的短导丝(2)上套装有绝缘材料玻璃或陶瓷套环(9)。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荧光灯用启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启动器泡中的短导丝(2)上套装有导电材料金属套环(9)。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荧光灯用启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启动器泡(7)与电容(10)共同装设于外壳(11)和底板(12)之内,在该底板(12)上具有电连接铜钉(13),上述各部件共同形成所述荧光灯用启动器(14)。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荧光灯用启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启动器泡(7)与电容(10)共同装设于外壳(11)和底板(12)之内,在该底板(12)上具有电连接铜钉(13),上述各部件共同形成所述荧光灯用启动器(14)。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荧光灯用启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启动器泡(7)与电容(10)共同装设于外壳(11)和底板(12)之内,在该底板(12)上具有电连接铜钉(13),上述各部件共同形成所述荧光灯用启动器(14)。8.一种荧光灯灯具,其特征在于,包括镇流器(15);由荧光灯灯管(16)、启动器泡(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镇湘
申请(专利权)人:和湳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