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隔离型直流电机正反转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61340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9 18: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隔离型直流电机正反转控制电路,包括:隔离单元和驱动单元;所述隔离单元的第一输入端与第一电压源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隔离单元的第二输入端与单片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隔离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驱动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驱动单元的电源端与第二电压源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驱动单元的输出端与待控电机的两端连接,所述隔离单元和驱动单元均接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隔离型直流电机正反转控制电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马达驱动电路有两个逻辑输入端子能够用来控制电机正转、反转及制动,并且该马达驱动电路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微小的待机电流、低的输出内阻,可以使得控制电路的功耗小,节省了电流消耗,更适合电池供电的产品。电池供电的产品。电池供电的产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隔离型直流电机正反转控制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直流电机控制电路
,特别是涉及一种隔离型直流电机正反转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0002]直流电动机具有控制简单、起动容易、能够载重起动、可以双向转动等优点,直流电机的启停、正反转都需要控制电路;所以直流电动机控制电路在电动玩具、电动工具、家电、阀门控制、工业控制、自动化控制等领域应用都很广泛,目前,单片机控制直流电机正反转控制电路,一般采用两个继电器组合动作控制加载在直流电机上的直流电压方向来实现电机正反转控制。
[0003]目前采用此两个继电器控制的正反转的方式存在以下缺点:
[0004]1、需要较大的电流驱动继电器,这样就比较耗电对于电池供电的系统不太好;
[0005]2、单片机控制端和电机端没有进行隔离,电机转动时会对其他电路产生干扰导致误动作,特别是当系统中有模拟测量电路时容易对测量值产生干扰;
[0006]3、由于继电器是机械动作的开闭次数有一定的限制,开闭动作到一定的次数后继电器会老化后毁坏,继电器的控制速度也比较慢,不适合于需要频繁动作和快速响应的场合。

技术实现思路

[0007]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隔离型直流电机正反转控制电路,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耗电量大的问题。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隔离型直流电机正反转控制电路,包括:隔离单元和驱动单元;
[0009]所述隔离单元的第一输入端与第一电压源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隔离单元的第二输入端与单片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隔离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驱动单元的输入端连接;
[0010]所述驱动单元的电源端与第二电压源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驱动单元的输出端与待控电机的两端连接,所述隔离单元和驱动单元均接地;
[0011]其中,所述驱动单元包括:马达驱动芯片,所述马达驱动芯片的输入端与所述隔离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马达驱动芯片的输出端与待控电机的两端连接。
[0012]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隔离单元包括第一隔离子单元和第二隔离子单元,所述第一隔离子单元的输入端与单片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隔离子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驱动单元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隔离子单元的输入端与单片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隔离子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驱动单元的第二输入端连接。
[0013]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离子单元和/或所述第二隔离子单元包括光耦合器。
[0014]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离子单元包括:光耦合器G1、电阻R1、电
阻R2和电阻R3,所述光耦合器G1的输入端的第一引脚通过所述电阻R1与第一电压源的输出端连接,第二引脚与单片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光耦合器G1的输出端的第一引脚通过电阻R2与第二电压源的输出端连接,第二引脚与所述马达驱动芯片的第一输入端连接,并通过所述电阻R3接地;
[0015]所述第二隔离子单元包括:光耦合器G2、电阻R4、电阻R5和电阻R6,所述光耦合器G2的输入端的第一引脚通过所述电阻R4与第一电压源的输出端连接,第二引脚与单片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光耦合器G2的输出端的第一引脚通过所述电阻R5与第二电压源的输出端连接,第二引脚与所述马达驱动芯片的第二输入端连接,并通过所述电阻R6接地。
[0016]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马达驱动芯片包括两个第一输出端和两个第二输出端;
[0017]所述两个第一输出端共同连接待控电机的一端,所述两个第二输出端共同连接待控电机的另一端,通过所述两个第一输出端之间的电压值和所述两个第二输出端之间的电压值驱动所述待控电机。
[0018]如上所述,本技术的一种隔离型直流电机正反转控制电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马达驱动电路有两个逻辑输入端子能够用来控制电机正转、反转及制动,并且该马达驱动电路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微小的待机电流、低的输出内阻,可以使得控制电路的功耗小,节省了电流消耗,更适合电池供电的产品;本技术去掉继电器后也使得产品的体积缩小了很多,可以应用于小型化产品中,同时避免了继电器动作时产生的噪声,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应用,并且电路中无继电器,节省了电流消耗,可以无限多次开关阀,适用性广泛,可用于需要频繁动作和有快速响应要求的产品,同时增加产品的使用寿命并且控制速度更快。
附图说明
[0019]图1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公开的整体结构框图。
[0020]图2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公开的电路原理图。
[0021]图3显示为传统直流电机正反转控制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3]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技术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0024]请参阅图1,本技术提供一种隔离型直流电机正反转控制电路,包括:隔离单元和驱动单元。具体的说,隔离单元包括第一隔离子单元和第二隔离子单元。
[0025]请参阅图2,第一隔离子单元包括光耦合器G1和多个电阻,第二隔离子单元包括光耦合器G2和多个电阻,本实施例中,光耦合器G1、光耦合器G2选用的型号均为TLP185,以下选择光耦合器G1为例来进行说明。
[0026]光耦合器G1的输入端的第一引脚通过电阻R1与第一电压源连接,第一电压源的电压值为3.3V,电阻R1为限流电阻,从而避免光耦合器G1处的电流过大,影响光耦合器G1的正常使用,光耦合器G1的输入端的第二引脚与单片机的输出端连接,光耦合器G1的输入端的第二引脚也叫作BIC控制端,单片机可以直接控制BIC控制端来对隔离单元和驱动单元进行控制,从而完成对待控电机的控制。
[0027]光耦合器G1的输出端的的第一引脚通过电阻R2与第二电压源Vzn连接,电阻R2也为限流电阻,防止第一引脚处的电流过大,光耦合器G1的输出端的第二引脚与驱动单元的第一输入端连接,光耦合器G1输出的电信号高低直接决定了驱动单元第一输入端的电信号的高低,从而间接的对待控电机进行控制,光耦合器G1的输出端的第二引脚还通过电阻R3接地,电阻R3是把电平拉低,从而对光耦合器G1进行保护。
[0028]光耦合器G2的输入端的第二引脚也叫FIC控制端,并且光耦合器G2的输出端的第二引脚与驱动单元的第二输入端连接,单片机将两个控制信号通过控制端BIC、FIC分别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隔离型直流电机正反转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隔离单元和驱动单元;所述隔离单元的第一输入端与第一电压源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隔离单元的第二输入端与单片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隔离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驱动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驱动单元的电源端与第二电压源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驱动单元的输出端与待控电机的两端连接,所述隔离单元和驱动单元均接地;其中,所述驱动单元包括:马达驱动芯片,所述马达驱动芯片的输入端与所述隔离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马达驱动芯片的输出端与待控电机的两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隔离型直流电机正反转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单元包括第一隔离子单元和第二隔离子单元,所述第一隔离子单元的输入端与单片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隔离子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驱动单元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隔离子单元的输入端与单片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隔离子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驱动单元的第二输入端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隔离型直流电机正反转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离子单元和/或所述第二隔离子单元包括光耦合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隔离型直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建飞
申请(专利权)人:张家港市智恒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