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血管吻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61123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9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血管吻合装置,包括由第一左半圈和第一右半圈对合而成的第一吻合圈,以及由第二左半圈和第二右半圈对合而成的第二吻合圈;所述第一吻合圈和第二吻合圈相对设置的端面均沿周向间隔设有若干突起,所述第一吻合圈和第二吻合圈上的突起交错设置;所述第一吻合圈和第二吻合圈具有端对端嵌合在一起的吻合状态,以及相互分开的分离状态;所述第一吻合圈和第二吻合圈处于吻合状态时,其吻合处具有穿过所述突起的环状孔,所述环状孔上预留有进针口和出针口。该装置可以防止血管扭转和血管漏血、吻合质量高,使拉线的松紧程度适宜,避免太松或者太紧的缺陷。避免太松或者太紧的缺陷。避免太松或者太紧的缺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血管吻合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血管吻合装置,属于医疗器械


技术介绍

[0002]血管吻合是在动脉与动脉之间、静脉与静脉之间,甚至动脉与静脉之间彼此直接连通,形成血管通路的技术。传统的吻合方法中缝合法最为有效,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吻合前处理:包括分离血管断端、检查血流状况剥除血管外膜、冲洗断端管腔等;2)血管吻合:根据血管的大小,采用两点法或者三点法,选择间断或连续外翻缝合法进行血管吻合;3)吻合后处理:包括松开血管夹、处理动脉痉挛、缝合伤口等。其中,步骤2)中,一般直径在2mm以下者以间断缝合为佳;在2mm以上者,可用连续缝合。一般来说,连续缝合的止血效果较好,但如缝线太紧,则有可能使吻合口缩小。
[0003]通常情况下,利器切伤或经清创后,动脉缺损较小者,可直接作血管端端吻合。但是目前血管吻合主要是为手工操作,存在以下缺点:1)手工缝合容易导致血管扭转;2)缝合导致拉线的松紧程度不适合,容易太松或者太紧,影响血管吻合质量;3)缝合质量较低时,容易导致血管漏血。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防止血管扭转和血管漏血、吻合质量高的血管吻合装置,使用该吻合装置可使拉线的松紧程度适宜,避免太松或者太紧的缺陷。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血管吻合装置,包括由第一左半圈和第一右半圈对合而成的第一吻合圈,以及由第二左半圈和第二右半圈对合而成的第二吻合圈;
[0006]所述第一吻合圈和第二吻合圈相对设置的端面均沿周向间隔设有若干突起,所述第一吻合圈和第二吻合圈上的突起交错设置;所述第一吻合圈和第二吻合圈具有端对端嵌合在一起的吻合状态,以及相互分开的分离状态;
[0007]所述第一吻合圈和第二吻合圈处于吻合状态时,其吻合处具有穿过所述突起的环状孔,所述环状孔上预留有进针口和出针口。
[0008]本技术医生在进行血管吻合时,血管被包围在对合形成的第一吻合圈和第二吻合圈内,不会产生对血管扭转受力等不利于血管吻合的操作,因此可以防止血管扭转。本技术通过将第一吻合圈和第二吻合圈在相吻合处的端面,设置成具有若干突起的凹凸状,这样第一吻合圈的突起与第二吻合圈的相邻突起之间的凹陷相互匹配,第二吻合圈的突起与第一吻合圈的相邻突起之间的凹陷相互匹配,因此通过在第一吻合圈和第二吻合圈的吻合处设置穿过所述突起的环状孔,缝合针沿着环状孔缝合一周后进行打结,便能够完成缝合操作,相比于现有技术,缝合拉线的松紧程度容易调整,不会导致太松或者太紧,因此提高了血管吻合质量,而且缝合质量较高,避免了血管漏血现象的发生。
[0009]为了便于对合形成第一吻合圈或第二吻合圈,本技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1)所述第一左半圈和第一右半圈通过磁吸对合在一起形成第一吻合圈,同样地,所述第二左半圈和第二右半圈也通过磁吸对合在一起形成第二吻合圈。(2)所述第一吻合圈上设有第一钳形手柄,所述第一钳形手柄包括铰接在一起的两个第一钳臂,所述第一钳臂包括第一手持部和第一扩张部,所述第一左半圈和第一右半圈分别与两个第一扩张部连接在一起;同样地,所述第二吻合圈上设有第二钳形手柄,所述第二钳形手柄包括铰接在一起的两个第二钳臂,所述第二钳臂包括第二手持部和第二扩张部,所述第二左半圈和第二右半圈分别与两个第二扩张部连接在一起。
[0010]另外,本技术还可以作以下改进:所述第一左半圈、第一右半圈在对合处分别设有键和槽,从而形成第一键槽限位结构;同样地,所述第二左半圈、第二右半圈也在对合处分别设有键和槽,从而形成第二键槽限位结构。这样可以使第一左半圈、第一右半圈以及第二左半圈、第一右半圈在长度方向上进行限位,利于在需要时,使第一吻合圈、第二吻合圈处于吻合状态。
[0011]为了便于一吻合圈、第二吻合圈进行吻合,本技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1)所述第一吻合圈、第二吻合圈处于吻合状态时,通过磁吸方式连接在一起。(2)所述第一吻合圈、第二吻合圈之间设有至少一个用于连接第一吻合圈、第二吻合圈的卡扣结构。
附图说明
[001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1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吻合状态示意图。
[0014]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分离结构示意图。
[0015]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16]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一吻合处的横截面示意图。
[0017]图5是图1的剖视示意图。
[0018]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吻合状态示意图。
[0019]图7是图6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0]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三的吻合状态示意图。
[0021]图9是图8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2]附图标记:1、第一吻合圈;1

1、第一左半圈;1

2、第一右半圈;2、第二吻合圈;2

1、第二左半圈;2

2、第二右半圈;3、环状孔;3

1、进针口;3

2、出针口;4、缝针线;5、第一键槽限位结构;6、第二键槽限位结构;7、卡扣结构;8、第一钳形手柄;8

1、第一手持部;8

2、第一扩张部;8

3、第一铰轴;9、第二钳形手柄;9

1、第二手持部;9

2、第二扩张部;9

3、第二铰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23]实施例一
[0024]本实施例的血管吻合装置,如图1

3所示,包括由第一左半圈1

1和第一右半圈1

2对合而成的第一吻合圈1,以及由第二左半圈2

1和第二右半圈2

2对合而成的第二吻合圈2。
[0025]所述第一吻合圈1和第二吻合圈2具有端对端嵌合在一起的吻合状态(如图1所示),以及相互分开的分离状态(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吻合圈和第二吻合圈相对设置的端面均沿周向间隔设有若干突起,第一吻合圈和第二吻合圈的突起交错设置,使得第一吻合圈和第二吻合圈的吻合处端面分别具有相互配合凹点和凸点(形成凹凸结构),从而使端部吻合,进而方便血管的缝合操作。
[0026]如图4

5所示,所述第一吻合圈1和第二吻合圈2处于吻合状态时,其吻合处具有穿过所述突起的环状孔3,所述环状孔3上预留有进针口3

1和出针口3

2。
[0027]本实施例还可以作如下改进: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左半圈1

1、第一右半圈1

2在对合处分别设有键和槽,从而形成第一键槽限位结构5;同样地,所述第二左半圈2

1、第二右半圈2

2也在对合处分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血管吻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第一左半圈和第一右半圈对合而成的第一吻合圈,以及由第二左半圈和第二右半圈对合而成的第二吻合圈;所述第一吻合圈和第二吻合圈相对设置的端面均沿周向间隔设有若干突起,所述第一吻合圈和第二吻合圈上的突起交错设置;所述第一吻合圈和第二吻合圈具有端对端嵌合在一起的吻合状态,以及相互分开的分离状态;所述第一吻合圈和第二吻合圈处于吻合状态时,其吻合处具有穿过所述突起的环状孔,所述环状孔上预留有进针口和出针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管吻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左半圈和第一右半圈通过磁吸对合在一起形成第一吻合圈,同样地,所述第二左半圈和第二右半圈也通过磁吸对合在一起形成第二吻合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管吻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吻合圈上设有第一钳形手柄,所述第一钳形手柄包括铰接在一起的两个第一钳臂,所述第一钳臂包括第一手持部和第一扩张部,所述第一左半圈和第一右半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饶建华刘振川孙号罗森王卫中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康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