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崔胜载专利>正文

荧光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60165 阅读:1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荧光灯,包括:一对中央有孔的玻筒,玻筒的一开口部分稍向内弯而成B↓[1]型,玻筒长度为L↓[5],其直径D↓[1]比常规玻管的直径大,另一开口部分被边壁封堵;一灯座,它粘接至此玻筒的一开口部分;一细玻筒插装在此玻筒的孔中,细玻管的壁长为L↓[6],直径D↓[2]比常规玻管的直径小,并涂覆有荧光材料薄膜。此荧光灯,因为其细玻管中的紫外线自吸收率比常规玻管低,在直径比常规玻管大的一对玻筒中能抑制温度的上升,所以发光效率增加,黑化现象的速度减慢,冷却效率提高。(*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荧光灯,这种荧光灯能减少中间的比常规玻管更细的细玻管中的紫外线自吸收率,并且不仅可通过抑制比常规玻管更粗的两端玻筒内部温度的上升来提高发光效率,而且还能通过延迟变黑现象的速度来改进冷却效果。通常,用以照明的光源分为白炽灯系列和放电灯系列。放电灯系列又分为荧光灯、水银灯、高压纳灯和碘钨灯。荧光灯用作室内照明装置。此常规直管型荧光灯如图1所示,灯座(5)粘接在直径为D、全长为L2、其内被抽成真空的玻管1的两端,灯座(5)的端面上装有两只间距为L1的灯脚。透明玻管(1)为内径一定的园筒形,在其内壁涂覆形成荧光材料薄膜,带灯脚(10)的灯座(5)设置在两端,涂覆有电子发射材料的负电极(3)和正电极(4)用钨丝做成双重线圈型。压强为几毫米汞柱的氩或氪和汞充入已装配好的园筒型玻管(1)中,使之容易放电。为了点燃用同样方法制成的常规的管型荧光灯,在玻管灯座中的两管脚(10)之间,也说是在负电极(3)和正电极(4)之间,要施加相应的电压。这时,电流流入玻管内电极(3)的灯丝,用以予热,从而发射热电子,然后,此热电子因电场的作用而流向正电极(4)的灯丝,并开始放电。放电产生的电子(6)撞击因密封玻管(1)内温度升高而蒸发的汞原子(7),使汞原子(7)激发,向玻管(1)的侧壁放射紫外线(8)。紫外线在照射到涂有荧光材料(2)的玻管(1)的侧壁后,被其上的荧光材料薄膜(2)吸收,变成可见光(9)并向外辐射,从而能获得荧光灯的充分的可见光。如上所述,由于玻管(1)内的汞原子(7)被激发而发射出紫外线(8)用以获得充分的可见光(9),还因为到涂覆在玻管内壁上的荧光材料(2)的距离远,此紫外线(8)在到达薄膜荧光材料(2)之前发生大量的吸收现象,因此必须将玻管(1)的直径(D)缩得足够小,以减少玻管(1)中的紫外线自吸收率。然而,为了减少自吸收率,如果使玻管(1)的直径在全长L2上都同时变得比原有直径细,则涂覆在玻管(1)内壁上的荧光材料(2)接收热量,由于荧光材料(2)的特殊的温度特性的影响,发光强度降低。另一方面,常规的荧光灯点亮时,由于玻管(1)中有大能量的正离子撞击位于玻管两端的负电极灯丝,故涂覆在负电极(3)的灯丝上的电子发射材料逐渐溅散,所溅散的电子发射材料被吸附在负电极(3)的灯丝周围的玻管(1)两端的内壁上,从而出现黑化现象。如果在这种状态下长时间点灯,则玻管两边壁上黑化区域将逐渐变宽。这就使玻管(1)的黑化部分产生导电性,不仅影响放电,而且降低了黑化部分的照明效率。本专利技术的任务是降低玻管内紫外线的自吸收率,同时降低玻管两端的黑化速度,抑制比常规玻管直径小的细玻管温度的升高,此细玻管位于比常规玻管直径大的两端部玻筒的中间,以提高玻管的冷却效果和发光效率,而且由于在玻筒的边壁和负电极灯丝间有足够的空间,从而减少了荧光灯中电子发射材料的溅散速度。本专利技术的荧光灯是这样构成的,它包括位于两端的一对玻筒,玻筒中央有孔。被边壁分隔开的另一开口部分像B1那样稍向内缩,玻筒直径D1比常规玻管直径大。玻筒长度为L5,灯座粘接到玻筒的开口部分。细玻管插入玻筒的孔中,此细玻管的内壁上涂覆有荧光材料薄膜,直径D2比常规玻和的直径小,长度为L6。图1是常规管型荧光灯内部结构的纵剖面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管型荧光灯的纵剖面图;图3是说明图2中荧光灯的局部剖面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荧光灯的投影图;和图5A、5B是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的环形和U形荧光灯的外形图。下面将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管型荧光灯的纵剖面图。本专利技术的荧光灯的细玻管(19)的长度为L6,其直径D2比常规玻管的直径小,以减少来自中央部分的昆外线的自吸收率,从而增加发光效率。设置在玻筒上的细玻和(19)能改进冷却效果,这是因为长度为L5的两端的玻筒的直径D1比常规玻管的直径大,从而形成大的空间和宽的管壁区域,抑制了细玻管(19)温度的升高。因为在玻筒(11)的边壁(C1)和负电极(12)之间能开成足够的空间(如图3所示),从而能够降低涂覆在负电极(12)的灯丝上的电子发射材料的溅散速度。溅散速度用Ve/P.D表示,(Ve是负电极降落电压,P是气体压强,D是离负电极的距离),它与负电极(12)和玻璃筒(11)的壁之间的距离成反比,所以加宽负电极和玻筒之间的距离能抑制变黑的速度。如图3所示的玻筒(11)的直径D1比图1所示的玻管的直径D大,如B1那样的开口部分稍向内弯缩,且带有间距为L3的灯脚(18)的灯座(17)可容易地套插并粘接其上。玻筒的另外的开口部分用边壁密封,并形成用以插入细玻管(19)的孔(C3),在孔(C3)的边缘上形成B2那样的凸出部分,使之能容易地套放在细玻管(19)上。玻筒(11)的B2部分和细玻管(19)装插在一起,搭接部分牢固地附着。如图4所示玻筒(11)被套插和附着在其直径D2比常规荧光灯的直径小的细玻管(19)的两边,然后像常规荧光灯那样在细玻管(19)和两边玻筒(11)的内壁上涂覆和形成荧光材料薄膜。每个玻筒(11)在细玻筒(19)两端成为套接状态将灯座(17)粘接到玻筒的开口部分,将负电极(12)或正电极(13)和排气管像常规荧光灯那样连接。随后如图3所示,将电极(12,13)的芯柱(16)A部分的翼部加宽得比常规芯柱更宽。两端的玻筒(11)和插入的细玻向(19)的内部被抽空后再注入汞和惰性气体,将灯座(17)粘接到玻筒(11)上,至此,本专利技术的荧光洒就完成了。本专利技术的荧光灯的总长度为L2(L2=2L5+L6,L2>L6>2L5,玻筒(11)的长度为L5,大部分为黑化部分),此总长度L2与常规荧光灯的总长度L2相同,灯座(17)上的两灯脚(18)之间的间距为L3,由于此L3与常规荧光灯灯脚的间距L1相同,因此可用其替换常规荧光灯的点灯装置。而且,由上述展示本专利技术荧光灯的结构的图2和图3可见,在充有气体的玻筒(11)中,负电极(12)的灯丝与玻筒的边壁C1之间的间距L4比负电极(12)的灯丝与玻筒侧壁C2之间的间距大,因而与常规负电极的灯丝相比能更好地抑制所发生的电子发射材料的溅散现象。对本专利技术的荧光灯已用管形细玻管的荧光灯为实例进行了说明,如图5A,5B所示,也可以将细玻管(19)做成环形或U形插接到玻筒(11),做成环型或U型荧光灯。下面将说明上述本专利技术荧光灯的点灯工作,为点亮本专利技术的荧光灯,要经玻管灯座(17)的灯脚(18),在负电极(12)和正电极(13)之间加适当的电压,由于所发生的电现象与常规荧光灯一样,所以不再对本专利技术荧光灯的点灯工作做详细说明,仅对细玻管(19)的两端玻筒(11)中的工作进行解释。首先,在荧光灯的电现象中,由于细玻管的直径D2比常规玻管的直径小,使紫外互的自吸收率变小,从而使发光效率提高。然而,涂覆在细玻管壁上的荧光材料所产生的热量传导到玻筒(11),此玻筒(11)位于细玻管(19)两端,其直径D1比常规玻管的直径大,宽大的表面面积提高了冷却效果。此外,对细玻壳(19)和两端玻筒(11)中的气体压强来说,因为细玻管(19)两端部(即两玻筒)的内部容量大,能提高压强的调整效果。由于玻筒的直径D1比常规玻管的直径大使内部空间变大,在设置在玻筒(11)中的负电极灯丝上发生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荧光灯,包括:一对中央有孔的玻筒,玻筒的一开口部分稍向内弯而形成B↓[1]型,其长度为L↓[5],其直径D↓[1]比常规玻管的直径大,另一开口部分被边壁封堵;一灯座,它粘接至所说玻筒的一开口部分;一细玻管插装在所说玻筒的所说的孔中,此细玻管长度为L↓[6],直径D↓[2]比所说的常规玻管的直径小,并涂覆有荧光材料薄膜。

【技术特征摘要】
KR 1992-6-27 92-113261.一种荧光灯,包括一对中央有孔的玻筒,玻筒的一开口部分稍向内弯而形成B1型,其长度为L5,其直径D1比常规玻管的直径大,另一开口部分被边壁封堵;一灯座,它粘接至所说玻筒的一开口部分;一细玻管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胜载
申请(专利权)人:崔胜载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KR[韩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