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大水位差区域的水陆衔接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59013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5 11: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大水位差区域的水陆衔接系统,包括浮趸,第一引桥,第二引桥,支承机构和第三引桥;所述浮趸与所述第一引桥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引桥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引桥的第一端铰接,所述支承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引桥和第二引桥的铰接点处,所述第二引桥的第二端与所述固定引桥铰接;所述第三引桥连接陆域道路;所述支承机构可根据所述浮趸的位置调节所述第一引桥和第二引桥的位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用于大水位差区域的水陆衔接系统结构设计巧妙,其通过设计浮趸和支承机构,能够根据水位涨落自动调节第一引桥和第二引桥的位置高低,进而与水位相适应,无论是在洪水期的高水位还是在枯水期的低水位均能安全运作。高水位还是在枯水期的低水位均能安全运作。高水位还是在枯水期的低水位均能安全运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大水位差区域的水陆衔接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交通航运行业
,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大水位差区域的水陆衔接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码头是海边、江河边专供轮船或渡船停泊,让乘客上下、货物装卸的建筑物,也是水陆交通衔接的重要结构。而对于一些大水位差区域,如山区河流或者较大的库区,地形断面多为陡峭形,河床较深,河槽极为狭窄,进而导致洪水期与枯水期的水位差别特别大。而针对这些大水位差区域,如何进行码头设计进而解决水陆交通衔接方案是个技术难题。
[0003]目前,主要的码头衔接方案为直立式岸壁码头衔接和多级斜坡式码头衔接两大类。
[0004]当设计高低水位差低于20m时,多采用直立式岸壁码头衔接,直立式岸壁码头衔接方案的优点是作业区域固定、整体用地面积不大,缺点是建设流程长、投资巨大、施工困难,且由于水位差较大,需要根据水位以及后方纵深情况,建设与各个作业水位段相适应的道路系统与陆上交通衔接。实际运营过程中,需要结合水位情况选用相应层级的道路系统,对于水位急涨急落的情况,容易出现路面泥泞、湿滑,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0005]当设计高低水位差在20~30m时,较多采用多级斜坡式码头衔接方案,多级斜坡式码头衔接方案能够较好适应水位差的变化,但由于高低水位差值较大,为了满足通行要求,斜坡坡度需平缓、不能过陡,由此带来低水位条件下整个斜坡长度特别长,经常需建设多级斜坡道,由于分级过多整体投资也十分巨大,且由于建设需要不可避免的会大量改变现状河床地形,该方案对环境及河床演变规律多会带来不利影响。
[0006]不仅如此,无论是直立式岸壁码头衔接方案还是多级斜坡式码头衔接方案均为固定码头,无法根据水位的变化进行适应性调节。
[0007]因此,针对大水位差区域的水陆衔接设计仍然没有一个较为完善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8]基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大水位差区域的水陆衔接系统,其通过巧妙的结构设计,赋予了码头灵活性,使其能够根据水位涨落进行适应性调整。
[0009]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用于大水位差区域的水陆衔接系统,包括浮趸,第一引桥,支承机构,第二引桥和第三引桥;所述浮趸与所述第一引桥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引桥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引桥的第一端铰接,所述支承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引桥和第二引桥的铰接点处,所述第二引桥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引桥铰接;所述第三引桥连接陆域道路;所述支承机构可根据所述浮趸的位置调节所述第一引桥和第二引桥的位置。
[0010]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用于大水位差区域的水陆衔接系统结构设计巧
妙,其通过设计浮趸和支承机构,能够根据水位涨落自动调节第一引桥和第二引桥的位置高低,进而与水位相适应,本技术的水陆衔接系统无论是在洪水期的高水位还是在枯水期的低水位均能安全运作,且结构简单,成本低,建设工期短,使用方便,安全高效。
[0011]进一步地,所述支承机构包括桩基础,承台,工作平台和卷扬机;所述承台固定设置在所述桩基础上;所述工作平台活动设置在所述桩基础上,且位于所述承台上方;所述卷扬机上设置有牵引绳,所述牵引绳与所述工作平台连接,所述卷扬机带动所述牵引绳移动进而带动所述工作平台在所述承台上方移动,所述第一引桥和第二引桥的铰接点设置在所述工作平台上。本技术以桩基础作为载体,以承台限制工作平台的运动位点,以卷扬机作为工作平台移动的动力源,实现了第一引桥和第二引桥的位置高低调节,结构设计简单但巧妙。
[0012]进一步地,还包括滑动支座,所述浮趸与所述第一引桥的第一端通过所述滑动支座连接,进而所述第一引桥的第一端可在所述浮趸上滑动。
[00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引桥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引桥的第一端通过铰接支座连接。本技术设置铰接支座,保证第一引桥和第二引桥之间能够顺利转动。
[00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引桥和第二引桥为活动引桥,所述第三引桥为固定引桥。
[0015]进一步地,所述浮趸可随着水位的变化浮动,当所述浮趸位于最低液面时,所述工作平台坐落于所述承台上。
[0016]进一步地,当所述工作平台坐落于所述承台上时,所述牵引绳呈松弛状态。
[0017]进一步地,当所述浮趸随着水位由低水位到高水位变化时,所述卷扬机带动所述牵引绳运动,进而带动所述工作平台往远离所述承台的方向移动。
[0018]进一步地,所述牵引绳为钢丝绳。
[0019]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的用于大水位差区域的水陆衔接系统的俯视图;
[0021]图2为本技术的用于大水位差区域的水陆衔接系统的侧视图。
[0022]附图标记:
[0023]1‑
浮趸、2

第一引桥、3

桩基础、4

承台、5

工作平台、6

牵引绳、7

卷扬机、8

第二引桥、9

第三引桥。
具体实施方式
[002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大水位差区域的水陆衔接系统,请同时参阅图1和图2,包括,包括浮趸1,第一引桥2,支承机构,第二引桥8和第三引桥9;所述浮趸1与所述第一引桥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引桥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引桥8的第一端铰接,所述支承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引桥2和第二引桥8的铰接点处,所述第二引桥8的第二端与所述固定引桥铰接;所述第三引桥9连接陆域道路;所述支承机构可根据所述浮趸1的位置调节所述第一引桥2和第二引桥8的位置。
[0025]具体地,所述浮趸1为浮力材料制成,具有浮力;其能根据液面水位的高低进行浮动,且漂浮于水面上。
[0026]所述第一引桥2为由长条形材料制成的引桥,其第一端与所述浮趸1连接,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一引桥2的第一端与所述浮趸1通过一滑动支座(图未示出)连接,使得所述第一引桥2的第一端可在所述浮趸1上滑动。所述第二引桥8的本体结构与所述第一引桥2相似,所述第二引桥8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引桥2的第二端铰接,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二引桥8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引桥2的第二端通过一铰接支座(图未示出)连接,所述铰接支座保证第一引桥2和第二引桥8之间能够实现顺利转动。所述第三引桥9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引桥8的第二端铰接,另一端连接陆域道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引桥2和第二引桥8为活动引桥,所述第三引桥9为固定引桥。
[0027]进一步地,所述支承机构包括桩基础3,承台4,工作平台5和卷扬机7;所述桩基础3打设在河床中起固定作用,所述承台4固定设置在所述桩基础3上;所述工作平台5活动设置在所述桩基础3上,且位于所述承台4上方;所述卷扬机7设置在所述桩基础3顶部,卷扬机7为用卷筒缠绕钢丝绳或链条提升或牵引重物的轻小型起重设备,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卷扬机7上设置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大水位差区域的水陆衔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浮趸(1),第一引桥(2),支承机构,第二引桥(8)和第三引桥(9);所述浮趸(1)与所述第一引桥(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引桥(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引桥(8)的第一端铰接,所述支承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引桥(2)和第二引桥(8)的铰接点处,所述第二引桥(8)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引桥(9)铰接;所述第三引桥(9)连接陆域道路;所述支承机构可根据所述浮趸(1)的位置调节所述第一引桥(2)和第二引桥(8)的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大水位差区域的水陆衔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机构包括桩基础(3),承台(4),工作平台(5)和卷扬机(7);所述承台(4)固定设置在所述桩基础(3)上;所述工作平台(5)活动设置在所述桩基础(3)上,且位于所述承台(4)上方;所述卷扬机(7)上设置有牵引绳(6),所述牵引绳(6)与所述工作平台(5)连接,所述卷扬机(7)带动所述牵引绳(6)移动进而带动所述工作平台(5)在所述承台(4)上方移动,所述第一引桥(2)和第二引桥(8)的铰接点设置在所述工作平台(5)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大水位差区域的水陆衔接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滑动支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健姜争姜涛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航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