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空间顶棚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584096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5 11: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大空间顶棚结构,包括若干支撑柱、若干连接柱、若干第二角撑元件、若干行架以及若干连接架;其中,每一支撑柱的顶端均固定设置有一第一角撑元件,每一第一角撑元件的顶端均开设有第一连接槽,每一第一角撑元件的侧端均开设有第二连接槽;连接柱的下端位于对应的第二连接槽内;第二角撑元件设置于对应的第一角撑元件的上端,其下端均设置有与第一连接槽相配合的连接件;每一行架均架设于对应的两第二角撑元件的上端,且其上端与对应的第二角撑元件固定连接;若干连接架固定设置于若干对应的行架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使用行架制作超大空间顶棚需要使用大量支撑柱或增大支撑柱的横截面的问题,使空间效果更加美观。效果更加美观。效果更加美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空间顶棚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
,尤其涉及一种大空间顶棚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顶棚是房屋建筑的重要建筑部件,其作用是使房屋顶部整洁美观,并具有保温、隔热和隔音等性能,一般公共场所,如影剧院、会议室、门厅、营业厅、大堂等都会设置顶棚,平整式顶棚的特点是顶棚表现为一个较大的平面或曲面,这个平面或曲面可能是屋顶承重结构的下表面,其表面是用喷涂、粉刷、壁纸等装饰,也可能是用轻钢龙骨行架与纸面石膏板、矿棉吸声板等材料做成平面或曲面形式的吊顶板,然后使用支撑柱进行支撑。
[0003]现有的在利用轻钢龙骨行架制作超大空间顶棚的情况下,通常会使用大量的支撑柱以支撑超大空间顶棚,这无疑会降低顶棚的美观性,也会降低顶棚下面的活动空间,若要减少使用支撑柱,就需要增加支撑柱的横截面积以及轻钢龙骨行架的厚度,但是轻钢龙骨行架和支撑柱的相交区域会形成过大的角柱支撑,影响顶棚的美观;此外,现有的支撑柱与轻钢龙骨行架连接处通常使用螺栓连接,在行架发生剧烈晃动时,无疑会降低支撑柱和轻钢龙骨行架连接的牢固性。
[0004]目前,针对现有技术中使用行架制作超大空间顶棚需要使用大量支撑柱、增大支撑柱的横截面以及支撑柱和行架之间连接不牢固的问题,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大空间顶棚结构,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使用行架制作超大空间顶棚需要使用大量支撑柱、增大支撑柱的横截面以及支撑柱和行架之间连接不牢固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大空间顶棚结构,包括:
[0007]若干支撑柱,若干所述支撑柱间隔设置于待安装地面,每一所述支撑柱的顶端均固定设置有一第一角撑元件,每一所述第一角撑元件的顶端均开设有第一连接槽,每一所述第一角撑元件的侧端均开设有第二连接槽;
[0008]若干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下端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二连接槽内;
[0009]若干第二角撑元件,所述第二角撑元件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一角撑元件的上端,其下端均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槽相配合的连接件;
[0010]若干行架,每一所述行架均架设于对应的两所述第二角撑元件的上端,且其上端与对应的所述第二角撑元件固定连接,其下端悬于对应的两所述第二角撑元件之间;
[0011]若干连接架,若干所述连接架固定设置于若干对应的所述行架之间,并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二角撑元件以及对应的所述行架固定连接。
[0012]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大空间顶棚结构中,还包括:
[0013]若干组合楼板,若干所述组合楼板对应设置于若干所述连接架以及若干所述行架的上端。
[0014]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大空间顶棚结构中,每一所述第一角撑元件还包括:
[0015]若干限位柱,若干所述限位柱沿所述第一连接槽的周向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角撑元件的上端,用于对所述第二角撑元件进行限位。
[0016]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大空间顶棚结构中,所述第一角撑元件还包括:
[0017]第一限位元件,所述第一限位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角撑元件的侧端,其一端穿过所述第一连接槽的侧壁位于所述连接件的内部。
[0018]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大空间顶棚结构中,所述第一角撑元件还包括:
[0019]第二限位元件,所述第二限位元件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槽的侧端,用于对所述连接柱进行限位。
[0020]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大空间顶棚结构中,所述第一角撑元件还包括:
[0021]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开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槽的下端,并与所述第二限位元件的下端相配合。
[0022]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大空间顶棚结构中,所述第一角撑元件还包括:
[0023]固定元件,所述固定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角撑元件的侧端,其一端穿过所述限位槽的侧壁位于所述第二限位元件的内部。
[0024]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大空间顶棚结构中,所述第一角撑元件还包括:
[0025]缓冲元件,所述缓冲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槽的底端。
[0026]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大空间顶棚结构中,每一所述第二角撑元件还包括:
[0027]两安装槽,两所述安装槽平行开设于所述第二角撑元件的顶端,用于与所述行架的上端配合连接。
[0028]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大空间顶棚结构中,每一所述第二角撑元件还包括:
[0029]两第三限位元件,两所述第三限位元件对应设置于两所述安装槽的侧端,用于对所述行架的上端进行限位。
[0030]本技术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31]本技术的大空间顶棚结构,通过在支撑柱上设置第一角撑元件、第二角撑元件以对行架和连接架进行支撑,增加了支撑柱与行架的连接面积,并减少了支撑柱的横截面面积,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使用行架制作超大空间顶棚需要使用大量支撑柱或增大支撑柱的横截面的问题,使空间效果更加美观。
附图说明
[0032]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大空间顶棚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一);
[0033]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大空间顶棚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二);
[0034]图3为本技术的一种大空间顶棚结构的平面图;
[0035]图4为本技术的一种大空间顶棚结构中第一角撑元件和第二角撑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5为本技术的一种大空间顶棚结构中第二角撑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6为本技术的一种大空间顶棚结构中支撑柱的结构示意图(一);
[0038]图7为本技术的一种大空间顶棚结构中支撑柱的结构示意图(二);
[0039]图8为本技术的一种大空间顶棚结构中支撑柱的爆炸图;
[0040]其中,各附图标记为:
[0041]100、支撑柱;101、第一角撑元件;102、第一连接槽;103、第二连接槽;104、限位柱;105、第一限位元件;106、第二限位元件;107、限位槽;108、固定元件;109、缓冲元件;
[0042]200、连接柱;
[0043]300、第二角撑元件;301、连接件;302、安装槽;303、第三限位元件;
[0044]400、行架;
[0045]500、连接架;
[0046]600、组合楼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47]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内”、“外”、“垂直的”、“水平的”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空间顶棚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支撑柱(100),若干所述支撑柱(100)间隔设置于待安装地面,每一所述支撑柱(100)的顶端均固定设置有一第一角撑元件(101),每一所述第一角撑元件(101)的顶端均开设有第一连接槽(102),每一所述第一角撑元件(101)的侧端均开设有第二连接槽(103);若干连接柱(200),若干所述连接柱(200)的下端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二连接槽(103)内;若干第二角撑元件(300),若干所述第二角撑元件(300)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一角撑元件(101)的上端,其下端均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槽(102)相配合的连接件(301);若干行架(400),每一所述行架(400)均架设于对应的两所述第二角撑元件(300)的上端,且其上端与对应的所述第二角撑元件(300)固定连接,其下端悬于对应的两所述第二角撑元件(300)之间;若干连接架(500),若干所述连接架(500)固定设置于若干对应的所述行架(400)之间,并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二角撑元件(300)以及对应的所述行架(400)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空间顶棚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若干组合楼板(600),若干所述组合楼板(600)对应设置于若干所述连接架(500)以及若干所述行架(400)的上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空间顶棚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一角撑元件(101)还包括:若干限位柱(104),若干所述限位柱(104)沿所述第一连接槽(102)的周向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角撑元件(101)的上端,用于对所述第二角撑元件(300)进行限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空间顶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角撑元件(101)还包括: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俊琦施洋杨小进李德军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尤安巨作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