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型扩束光纤接触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57467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5 11: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微型扩束光纤接触件,插针包括针端自聚焦透镜、针端闭口陶瓷套管、针端插芯、针端壳体,针端壳体连接针端闭口陶瓷套管,针端闭口陶瓷套管内设置针端插芯、针端自聚焦透镜,针端自聚焦透镜设置于靠近针端闭口陶瓷套管的管口处;插孔包括孔端自聚焦透镜、孔端闭口陶瓷套管、孔端插芯、孔端壳体,孔端壳体连接孔端闭口陶瓷套管,孔端闭口陶瓷套管内设置孔端插芯、孔端自聚焦透镜,孔端自聚焦透镜设置于靠近孔端闭口陶瓷套管的管口处;插针的针端闭口陶瓷套管与插孔的孔端闭口陶瓷套管相对接。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自聚焦透镜对光纤光斑进行准直,实现非接触式光信号传输,提高了光纤接触件的抗污染能力和机械寿命。光纤接触件的抗污染能力和机械寿命。光纤接触件的抗污染能力和机械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型扩束光纤接触件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光纤连接器
,具体地是涉及一种微型扩束光纤接触件。

技术介绍

[0002]光纤连接器的传光型式可分为两类:物理接触型和非物理接触扩束型,物理接触型是目前的主要连接方式,通过光纤端面紧密对接实现信号传输,相对扩束型光纤连接器,物理接触型连接器成本较低,但在现场可清洗性、对灰尘的敏感性等方面还存在问题。若光纤端面上有尘埃颗粒,就会遮断光信号,甚至损坏光纤端面,最终导致光纤连接器不能正常工作。由于物理接触型连接器光纤与光纤端面是接触的,因此在受到振动时,光纤的端面不断的摩擦,会导致光纤端面受损,增大连接器的插入损耗,因此无法适用于振动频繁的领域。连接器反复对接次数过多,光纤端面会受损,连接器损耗增大直至无法实现信号传输,所以物理接触型光纤连接器机械寿命短。因此,目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光纤连接器的抗污染能力和机械寿命,这对于光纤连接器接触件的结构设计和应用的发展趋势是至关重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就是针对上述问题,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以很好地提高光纤连接器的抗污染能力和机械寿命的微型扩束光纤接触件。本专利技术微型扩束光纤接触件体积小,集成度更高;采用自聚焦透镜对光纤光斑进行准直,实现了非接触式光信号传输,提高了光纤接触件的抗污染能力和机械寿命。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本专利技术为一种微型扩束光纤接触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插针和插孔,所述插针与插孔相连;所述插针包括针端自聚焦透镜、针端闭口陶瓷套管、针端插芯以及针端壳体,所述针端壳体上连接针端闭口陶瓷套管,所述针端闭口陶瓷套管内设置针端插芯、针端自聚焦透镜,所述针端自聚焦透镜设置于靠近针端闭口陶瓷套管的管口处;所述插孔包括孔端自聚焦透镜、孔端闭口陶瓷套管、孔端插芯以及孔端壳体,所述孔端壳体上连接孔端闭口陶瓷套管,所述孔端闭口陶瓷套管内设置孔端插芯、孔端自聚焦透镜,所述孔端自聚焦透镜设置于靠近孔端闭口陶瓷套管的管口处;所述孔端闭口陶瓷套管外侧设置有外套筒,所述外套筒与孔端壳体相连,所述插针的针端闭口陶瓷套管插入于插孔的外套筒中并与插孔的孔端闭口陶瓷套管相对接。
[000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针端闭口陶瓷套管内的针端自聚焦透镜与所述孔端闭口陶瓷套管内的孔端自聚焦透镜端面之间设置有间隙。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针端闭口陶瓷套管端部通过胶粘接固定于针端壳体上,所述针端自聚焦透镜、孔端自聚焦透镜均通过胶粘接固定于相应的闭口陶瓷套管中;针端插芯的端面与针端自聚焦透镜的端面耦合,孔端插芯的端面与孔端自聚焦透镜的端面耦合。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孔端壳体包括孔前壳体、弹簧、后壳体以及定位环,孔端闭口陶瓷套管端部通过胶粘接固定于孔前壳体上,弹簧、后壳体以及定位环依次套接于孔前壳体上。
[0009]进一步地,所述定位环固定压接于后壳体后侧的孔前壳体上。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外套筒包括开口套管、保护套,开口套管套接于孔端闭口陶瓷套管外侧,开口套管外侧套接保护套,保护套端部通过胶粘接固定于孔前壳体上。
[0011]进一步地,所述开口套管呈C型。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插针和插孔的最大外径尺寸均不超过2.34mm。
[0013]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
[0014]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微型扩束光纤接触件,插针与插孔对接时通过各自所设置的自聚焦透镜将光斑进行准直,提高了插针与插孔之间光信号的耦合效率,降低了光信号传输过程中损耗对横向距离的敏感度,通过插针与插孔的自聚焦透镜端面之间设置的间隙,实现了光信号非接触传输,降低了对接过程中对光学端面的磨损,提高了光纤接触件使用寿命。且光纤发射出的光斑通过自聚焦透镜被成倍或几十倍放大,增加了光通信有效面积,因此降低使用过程中灰尘对端面的影响,提高光纤连接器的抗污染能力。同时由于光斑被放大,光通信有效面积增加,使用过程中接触件抗振动能力也要比传统接触式光纤抗振动能力强得多。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微型扩束光纤接触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微型扩束光纤接触件的插针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微型扩束光纤接触件的插孔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微型扩束光纤接触件的开口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标记:1为插针、11为针端自聚焦透镜、12为针端闭口陶瓷套管、13为针端插芯、14为针端壳体;2为插孔、21为保护套、22为开口套管、23为孔端闭口陶瓷套管、24为孔端自聚焦透镜、25为孔端插芯、26为弹簧、27为孔前壳体、28为后壳体、29为定位环;3为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了使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21]如图1至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一种微型扩束光纤接触件,包括插针1和插孔2,所述插针1与插孔2相连;所述插针1包括针端自聚焦透镜11、针端闭口陶瓷套管12、针端插芯13以及针端壳体14,所述针端壳体14上连接针端闭口陶瓷套管12,所述针端闭口陶瓷套管12内设置针端插芯13、针端自聚焦透镜11,所述针端自聚焦透镜11设置于靠近针端闭口陶瓷套管12的管口处。所述插孔2包括孔端自聚焦透镜24、孔端闭口陶瓷套管23、孔端插芯25以及孔端壳体,所述孔端壳体上连接孔端闭口陶瓷套管23,所述孔端闭口陶瓷套管23内设置孔端
插芯25、孔端自聚焦透镜24,所述孔端自聚焦透镜24设置于靠近孔端闭口陶瓷套管23的管口处;所述孔端闭口陶瓷套管23外侧设置有外套筒,所述外套筒与孔端壳体相连,所述插针1的针端闭口陶瓷套管12插入于插孔2的外套筒中并与插孔2的孔端闭口陶瓷套管23相对接。所述针端闭口陶瓷套管12内的针端自聚焦透镜11与所述孔端闭口陶瓷套管23内的孔端自聚焦透镜24端面之间设置有间隙3。所述孔端壳体包括孔前壳体27、弹簧26、后壳体28以及定位环29,孔端闭口陶瓷套管23端部通过胶粘接固定于孔前壳体27上,弹簧26、后壳体28以及定位环29依次套接于孔前壳体27上,所述定位环29固定压接于后壳体28后侧的孔前壳体27上。所述外套筒包括开口套管22、保护套21,开口套管22套接于孔端闭口陶瓷套管23外侧,开口套管22外侧套接保护套21,保护套21端部通过胶粘接固定于孔前壳体27上,所述开口套管22呈C型,如图4所示为C型的开口套管22的结构示意图。
[0022]结合附图以及技术方案阐述本专利技术的微型扩束光纤接触件的各部件间的组合安装方法:
[0023]首先,分别将针端插芯13、孔端插芯25中穿入光纤,用353ND环氧胶固定后进行研磨抛光,保证针端插芯13、孔端插芯25的端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型扩束光纤接触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插针和插孔,所述插针与插孔相连;所述插针包括针端自聚焦透镜、针端闭口陶瓷套管、针端插芯以及针端壳体,所述针端壳体上连接针端闭口陶瓷套管,所述针端闭口陶瓷套管内设置针端插芯、针端自聚焦透镜,所述针端自聚焦透镜设置于靠近针端闭口陶瓷套管的管口处;所述插孔包括孔端自聚焦透镜、孔端闭口陶瓷套管、孔端插芯以及孔端壳体,所述孔端壳体上连接孔端闭口陶瓷套管,所述孔端闭口陶瓷套管内设置孔端插芯、孔端自聚焦透镜,所述孔端自聚焦透镜设置于靠近孔端闭口陶瓷套管的管口处;所述孔端闭口陶瓷套管外侧设置有外套筒,所述外套筒与孔端壳体相连,所述插针的针端闭口陶瓷套管插入于插孔的外套筒中并与插孔的孔端闭口陶瓷套管相对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型扩束光纤接触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端闭口陶瓷套管内的针端自聚焦透镜与所述孔端闭口陶瓷套管内的孔端自聚焦透镜端面之间设置有间隙。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型扩束光纤接触件,其特征在于:针端闭口陶瓷套管端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阳李凯冯浩王可冯柏润孙海航王樱霖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兴华航空电器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