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上偏光片和显示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568363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5 11: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上偏光片和显示模组,其包括由下到上依次顺序叠加设置的PSA胶层、第一TAC膜层、PVA膜层和第二TAC膜层,所述第二TAC膜层的上方设置有触控功能层,所述触控功能层通过FPC绑定有触控IC,所述触控IC设置于所述第二TAC膜层上。由于第二TAC膜层的上方设置有触控功能层,且触控功能层通过FPC绑定有触控IC,以使得触控功能层可以实现触控功能,以使得触控功能可以集成在上偏光片上,可节省材料以及降低成本,且可以把产品做薄,具有较大的市场竞争力。有较大的市场竞争力。有较大的市场竞争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上偏光片和显示模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显示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上偏光片和显示模组。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上偏光片通常包括由下到上依次顺序叠加设置的PSA胶层、第一TAC膜层、PVA膜层和第二TAC膜层,显示模组的触摸功能一般设置于盖板内、彩膜基板或阵列基板上,而现在电子产品越做越薄,如何更节省材料降低成本,产品做得更薄,是目前各大厂商正在研究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上偏光片,由于第二TAC膜层的上方设置有触控功能层,且触控功能层通过FPC绑定有触控IC,以使得触控功能层可以实现触控功能,以使得触控功能可以集成在上偏光片上,可节省材料以及降低成本,且可以把产品做薄,具有较大的市场竞争力。
[0004]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
[0005]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上偏光片,其包括由下到上依次顺序叠加设置的PSA胶层、第一TAC膜层、PVA膜层和第二TAC膜层,所述第二TAC膜层的上方设置有触控功能层,所述触控功能层通过FPC绑定有触控IC,所述触控IC设置于所述第二TAC膜层上。
[0007]进一步地,所述触控功能层的材料为ITO。
[0008]进一步地,所述ITO的面电阻为150欧姆以下。
[0009]进一步地,所述触控功能层的材料为纳米银线、金属网格或石墨。
[0010]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还包括LCD模组和承载所述LCD模组的胶框,所述LCD模组包括由下到上依次顺序叠加设置的下偏光片、下基板、上基板和上述任一项所述的上偏光片,所述上基板和所述下基板相互错开放置而形成有台阶,所述胶框的边缘向上延伸有侧壁,所述侧壁上设有至少两个卡扣,所述卡扣扣住所述台阶。
[0011]进一步地,LCD模组与所述胶框之间还设有垫片。
[0012]进一步地,所述垫片的上表面涂布有弱粘性胶水,所述垫片的下表面涂布有强粘性胶水,所述LCD模组与所述垫片的上表面贴合,所述胶框与所述垫片的下表面贴合。
[0013]进一步地,所述垫片的下表面还设有PET基材层,强粘性胶水设于PET基材层的下表面。
[0014]进一步地,所述强粘性胶水与所述弱粘性胶水的初粘力比值为2:1至50:1。
[0015]进一步地,所述FPC还上设有二维码镭射区,位于所述二维码镭射区上的FPC的上表面上设有黑油墨层和设于所述黑油墨层上的白油墨层,所述白油墨层通过镭射形成有二维码。
[0016]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7]由于第二TAC膜层的上方设置有触控功能层,且触控功能层通过FPC绑定有触控IC,以使得触控功能层可以实现触控功能,以使得触控功能可以集成在上偏光片上,可节省材料以及降低成本,且可以把产品做薄,具有较大的市场竞争力。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上偏光片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还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垫片的改进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定。
[0022]请参阅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上偏光片,其包括由下到上依次顺序叠加设置的PSA胶层1、第一TAC膜层2、PVA膜层3和第二TAC膜层4,所述第二TAC膜层4的上方设置有触控功能层5,所述触控功能层5通过FPC绑定有触控IC,所述触控IC设置于所述第二TAC膜层4上。由于第二TAC膜层4的上方设置有触控功能层5,且触控功能层5通过FPC绑定有触控IC,以使得触控功能层5可以实现触控功能,以使得触控功能可以集成在上偏光片上,可节省材料以及降低成本,且可以把产品做薄,具有较大的市场竞争力。
[0023]进一步地,所述触控功能层5的材料为ITO。
[0024]进一步地,所述ITO的面电阻为150欧姆以下。
[0025]进一步地,所述触控功能层5的材料为纳米银线、金属网格或石墨。
[0026]请参阅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还包括LCD模组和承载所述LCD模组的胶框11,所述LCD模组包括由下到上依次顺序叠加设置的下偏光片12、下基板13、上基板14和上述任一项所述的上偏光片15,所述上基板14和所述下基板13相互错开放置而形成有台阶,所述胶框11的边缘向上延伸有侧壁111,所述侧壁111上设有至少两个卡扣112,所述卡扣112扣住所述台阶。以防止LCD模组分离。本实施例采用左右两两相互对称的四个卡扣112,但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只采用两个卡扣112,但其稳定性不如本实施例的四个卡扣112。其中上基板14在下基板13的上方,卡扣112扣住的台阶为下基板13的上表面与上基板14错开的位置。下基板13包括线路区和非线路区,本实施例卡扣112扣住的位置优选为非线路区,以防止影响下基板13的电路。本技术所提供的显示模组,其结构简单,工艺成熟,成本低廉,可使LCD模组牢固地固定在胶框11上,装配时只需将LCD模组按下即可,不费时不费力,装配效率高,可有效提高生产效率。
[0027]进一步地,LCD模组与所述胶框11之间还设有垫片16。垫片16可选用泡棉或海绵胶,本实施例优选为泡棉,泡棉不但可以起到LCD模组的防尘作用,还可以保证在LCD模组装配过程中起到缓冲作用。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使用海绵胶,其不但可以起到上述作用,还可以将LCD模组更牢固的粘贴起来,进一步防止LCD模组分离。更优地,垫片16的厚度δ≥0.3mm,以保证LCD模组起到缓冲作用的同时,垫片16有足够的厚度可以弹性变形,弹性变形所产生的弹力能对LCD模组施加一定的压力,以保证LCD模组能被卡扣112更牢固的卡住,垫
片16的厚度δ过小时则弹力小,无法对LCD模组产生足够的压力,容易脱落。
[0028]请结合图2和图3,进一步地,所述垫片16的上表面涂布有弱粘性胶水161,所述垫片16的下表面涂布有强粘性胶水162,所述LCD模组与所述垫片16的上表面贴合,所述胶框11与所述垫片16的下表面贴合。垫片16不仅可以起到缓冲和防尘的作用,还由于垫片16的上表面涂布有弱粘性胶水161,其可以防止垫片16的上表面对LCD模组中的下偏光片12造成拉扯避免MURA,进而防止下偏光片12变形;同时垫片16层数较少,其可以防止垫片16脱落,进而防止LCD模组脱落。
[0029]进一步地,所述垫片16的下表面还设有PET基材层163,强粘性胶水162设于PET基材层163的下表面,由于设有PET基材层163作为识别,可以起到防呆的作用。
[0030]进一步地,所述强粘性胶水162与所述弱粘性胶水161的初粘力比值为2:1至50:1,其通过控制胶水粘力来防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上偏光片,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由下到上依次顺序叠加设置的PSA胶层、第一TAC膜层、PVA膜层和第二TAC膜层,所述第二TAC膜层的上方设置有触控功能层,所述触控功能层通过FPC绑定有触控IC,所述触控IC设置于所述第二TAC膜层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偏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功能层的材料为ITO。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偏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ITO的面电阻为150欧姆以下。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偏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功能层的材料为纳米银线、金属网格或石墨。5.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LCD模组和承载所述LCD模组的胶框,所述LCD模组包括由下到上依次顺序叠加设置的下偏光片、下基板、上基板和如权利要求1

4任一项所述的上偏光片,所述上基板和所述下基板相互错开放置而形成有台阶,所述胶框的边缘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玉燕
申请(专利权)人: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