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装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558351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3 11: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集装箱,包括由两顶纵梁(1)、两底纵梁(2)、两顶横梁(3)、两底横梁(4)及四根角柱(5)围合构成的主框架、设置在主框架之间且相围合的顶板(6)、底板(7)、第一端部结构(8)、第二端部结构(9)、第一侧部结构(10)和第二侧部结构(11);所述主框架内设有用于将主框架内部空间分隔成第一腔室(12)和第二腔室(13)的第一隔板(14)。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公开的集装箱,可设置在酒店、小区、泳池、集中居住区、宿舍、矿区、旅游区等场合,以供作为住宿、休息、盥洗室或野营等使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集装箱,采用液压杆控制侧部翻转变化,可实现灵活快速的功能变化。灵活快速的功能变化。灵活快速的功能变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集装箱


[0001]本技术涉及集装箱制造领域,尤其涉及用于房屋使用的一种集装箱。

技术介绍

[0002]集装箱,是指具有一定强度、刚度和规格专供周转使用的大型装货容器。近年来,随着集装箱产业的发展,使用集装箱为基础材料形成的集装箱房屋,广泛应用于建筑工地、酒店、展会等场合,充分发挥了其建造周期短、使用灵活、便于拆卸、可移动等优势。如采用集装箱作为基础,设计出一种房屋箱,设置在酒店、小区、泳池、集中居住区、宿舍、矿区、旅游区等场合,以供作为住宿、休息、盥洗室或野营等使用,不但可实现快速配置和搭建,还可实现灵活快速的功能变化。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集装箱。
[0004]本技术所提供的集装箱,包括由两顶纵梁(1)、两底纵梁(2)、两顶横梁(3)、两底横梁(4)及四根角柱(5)围合构成的主框架、设置在主框架之间且相围合的顶板(6)、底板(7)、第一端部结构(8)、第二端部结构(9)、第一侧部结构(10)和第二侧部结构(11);所述主框架内设有用于将主框架内部空间分隔成第一腔室(12)和第二腔室(13)的第一隔板(14)。
[0005]本技术所提供的集装箱,还设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室(12)内沿集装箱的长度方向延伸且靠近所述第一侧部结构(10)的位置。本技术所提供的集装箱,还设有与所述第一隔板(14)相垂直的第三隔板(15),所述第三隔板(15)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室(12)内靠近所述第二侧部结构(11)的位置。本技术所提供的集装箱,还设有净水箱(16)和/或污水箱(17);所述净水箱(16)设置在所述第二腔室(13)内靠近所述第二侧部结构(11)的位置;所述污水箱(17)设置在所述集装箱的所述底板(7)上。所述净水箱(16)为长方体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二腔室(13)内靠近所述第二侧部结构(11)且靠近所述集装箱所述顶板(6)的位置;和/或,所述污水箱(17)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室(12)的底部。本技术所提供的集装箱,还设有第一液压安装架(19);所述第一液压安装架(19)设置在所述集装箱侧部靠近所述角柱(5)的位置。所述第一液压安装架(19)包括由第一柱体(1901)、第二柱体(1902)、第三柱体(1906)、第一梁(1907)、第二梁(1908)、第三梁(1909)组成的框架结构、第一侧架(1903)、第二侧架(1904)和安装底板(1905);所述第一侧架(1903)为平板,所述第二侧架(1904)为L形折弯板,所述第三柱体(1906)、所述第一柱体(1901)、所述第二柱体(1902)、所述第一侧架(1903)及所述第二侧架(1904)共同围合成三面封闭且一面敞开式的空间结构;所述第二柱体(1902)和所述第二侧架(1904)的底端位于所述第三柱体(1906)靠近二分之一高度的位置;所述第一梁(1907)、所述第二梁(1908)和第三梁(1909)固定在所述第二柱体(1902)和所述第二侧架(1904)的底端;所述安装底板(1905)固定在所述第一梁(1907)、所述第二梁(1908)和所述第三梁(1909)的顶面上。所述第一侧部结构(10)和/或所述第二侧部结构(11)设有第一侧板架(100)以及至少一个设有固定端及
活动端的所述第一液压杆(20),所述第一侧板架(100)通过其顶部边沿与所述集装箱的所述顶纵梁(1)相铰接;所述第一液压杆(20)的活动端固定在所述第一侧板架(100)内表面且靠近两侧的位置;所述第一液压杆(20)的固定端固定在所述安装底板(1905)的顶部的位置。本技术所提供的集装箱,还设有第二液压安装架(22),所述第二液压安装架(22)设置在所述集装箱侧部靠近所述角柱(5)且处于所述第一液压安装架(19)的下面的位置。所述第二液压安装架(22)包括U形弯折板(2201)、一字形板(2202)、加强板(2203)和第二液压顶板(2204);所述U形弯折板(2201)与所述一字形板(2202)围合形成内部中空的柱状结构;所述第二液压顶板(2204)固定在所述U形弯折板(2201)和所述一字形板(2202)的顶部;所述加强板(2203)设置在所述柱状结构内部且与所述一字形板(2202)相垂直。所述第一侧部结构(10)和/或所述第二侧部结构(11)还设有第二侧板架(200)以及至少一个设有固定端及活动端的所述第二液压杆(23),所述第二侧板架(200)通过其底部边沿与所述集装箱的所述底纵梁(2)或平行于所述底纵梁(2)的支撑梁相铰接;所述第二液压杆(23)的活动端固定在所述第二侧板架(200)内表面且靠近两侧的位置;所述第二液压杆(23)的固定端固定在所述第二液压顶板(2204)的顶部。
[0006]本技术所提供的集装箱,可配置有太阳能装置,设有净水和污水储存结构,可设置在酒店、小区、泳池、集中居住区、宿舍、矿区、旅游区等场合,以供作为住宿、休息、盥洗室或野营等使用。本技术所提供的集装箱,采用液压杆控制侧部翻转变化,可实现灵活快速的功能及空间变化。
附图说明
[000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集装箱展开状态结构示意图;
[000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集装箱闭合状态示意图;
[000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集装箱内部空间俯视图;
[0010]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集装箱中第一液压安装架结构侧视示意图;
[0011]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集装箱中第一液压安装架结构仰视示意图;
[0012]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集装箱中第一液压安装架平面示意图;
[0013]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集装箱展开状态结构侧视图;
[0014]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集装箱侧部剖面图;
[0015]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集装箱中第二液压安装架俯视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7]如图1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集装箱,包括由两顶纵梁1、两底纵梁2、两顶横梁3、两底横梁4及四根角柱5围合构成的主框架、设置在主框架之间且相围合的顶板6、底板7、第一端部结构8、第二端部结构9、第一侧部结构10和第二侧部结构11;所述主框架内设
有用于将主框架内部空间分隔成第一腔室12和第二腔室13的第一隔板14。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所述第一隔板14可以沿着集装箱长度方向延伸,也可以沿着集装箱宽度方向延伸;本实施例优选的,所述第一隔板14沿着集装箱宽度方向延伸,从而将主框架内部空间分割成沿集装箱长度方向并排设置所述第一腔室12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装箱,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两顶纵梁(1)、两底纵梁(2)、两顶横梁(3)、两底横梁(4)及四根角柱(5)围合构成的主框架、设置在所述主框架之间且相围合的顶板(6)、底板(7)、第一端部结构(8)、第二端部结构(9)、第一侧部结构(10)和第二侧部结构(11);所述主框架内设有用于将所述主框架内部空间分隔成第一腔室(12)和第二腔室(13)的第一隔板(14)。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还设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室(12)内沿所述集装箱的长度方向延伸且靠近所述第一侧部结构(10)的位置。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还设有与所述第一隔板(14)相垂直的第三隔板(15),所述第三隔板(15)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室(12)内靠近所述第二侧部结构(11)的位置。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还设有净水箱(16)和/或污水箱(17);所述净水箱(16)设置在所述第二腔室(13)内靠近所述第二侧部结构(11)的位置;所述污水箱(17)设置在所述集装箱的所述底板(7)上。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净水箱(16)为长方体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二腔室(13)内靠近所述第二侧部结构(11)且靠近所述集装箱所述顶板(6)的位置;和/或,所述污水箱(17)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室(12)的底部。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还设有第一液压安装架(19);所述第一液压安装架(19)设置在所述集装箱侧部靠近所述角柱(5)的位置。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压安装架(19)包括由第一柱体(1901)、第二柱体(1902)、第三柱体(1906)、第一梁(1907)、第二梁(1908)、第三梁(1909)组成的框架结构、第一侧架(1903)、第二侧架(1904)和安装底板(1905);所述第一侧架(1903)为平板,所述第二侧架(1904)为L形折弯板,所述第三柱体(1906)、所述第一柱体(1901)、所述第二柱体(1902)、所述第一侧架(1903)及所述第二侧架(1904)共同围合成三面封闭且一面敞开式的空间结构;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其炎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太平货柜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