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材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55222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3 10:55
一种管材结构,包括由聚氨酯弹性体构成的管体以及线材,管体具有外表面、第一端部以及相对于第一端部的第二端部,外表面位于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间且分别连接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线材绕设于外表面,使得线材于外表面上形成多个线距,其中外表面自第一端部至第二端部依序具有第一移植区、连接区与第二移植区,连接区位于第一移植区与第二移植区之间,使得线材分别于第一移植区、连接区与第二移植区形成第一绕线密度、第三绕线密度与第二绕线密度,其中第一绕线密度小于第三绕线密度,以及第二绕线密度也小于第三绕线密度。绕线密度也小于第三绕线密度。绕线密度也小于第三绕线密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管材结构


[0001]本技术是关于一种管材结构,特别是指一种同时具备抗扭结能力与耐穿刺能力的管材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医疗用导管如人工血管等,是一种用于取代闭塞性血管或严重狭窄血管的替代品,医疗用导管早期以耐纶(Nylon)制作,目前常用的材料以聚四氟乙烯为主(polytetrafluoroethylene,简称PTFE),其中又以具备延展性的聚四氟乙烯(expanded PTFE,简称ePTFE)较为常用,主要的制作方法是以膨胀拉伸的方式进行,目前由ePTFE制备的医疗用导管已大量应用于各种动脉、静脉疾病的治疗上。
[0003]然而现有的医疗用导管在应用或植入于人体或其他生物实验体时常需要应对有许多障碍物的环境,例如患部周围其他的组织、血管、器官等。但现有的医疗用导管的抗扭结性能并不理想,导管本身容易受到挤压而产生扭结或打折现象,因而造成导管植入人体后导管内阻塞而大幅影响内部流体的流动,反而引起如血栓等严重的并发症。
[0004]此外,医疗用导管也常用于因肾脏衰竭而需要血液透析等治疗流程上,但由于现有医疗用导管的耐穿刺能力不佳,注射次数增多后容易产生漏血现象,情况无法改善时甚至需要重新植入另一条新的医疗用导管。因此,仍需要提供一种同时具备抗扭结能力与耐穿刺能力的医疗用导管。
[0005]
技术介绍
段落只是用来帮助了解本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在
技术介绍
段落所揭露的内容可能包含一些没有构成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道的现有技术。在
技术介绍
段落所揭露的内容,不代表所述内容或者本技术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要解决的问题,在本技术申请前已被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或认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根据现有技术中所揭露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管材结构,即使将此管材结构对折也不会造成扭结现象产生。
[0007]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管材结构,能够提升耐穿刺能力以减少内部流体渗漏的现象。
[0008]根据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管材结构,包括由聚氨酯弹性体构成的管体以及线材,管体具有外表面、第一端部以及相对于第一端部的第二端部,外表面位于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间且分别连接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线材绕设于外表面,使得线材于外表面上形成多个线距,其中外表面自第一端部至第二端部依序具有第一移植区、连接区与第二移植区,连接区位于第一移植区与第二移植区之间,使得线材分别于第一移植区、连接区与第二移植区形成第一绕线密度、第三绕线密度以及第二绕线密度,其中第一绕线密度小于第三绕线密度,以及第二绕线密度小于第三绕线密度。
[0009]在一较佳实施例中,线材以螺旋方式绕设于外表面。
[0010]在一较佳实施例中,第一绕线密度等于第二绕线密度。
[0011]在一较佳实施例中,线材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0012]在一较佳实施例中,线材于外表面上的厚度介于0.2至3毫米。
[0013]在一较佳实施例中,还包括保护层同时覆盖线材以及外表面。
[0014]在一较佳实施例中,保护层的材料为聚氨酯或聚乳酸。
[0015]在一较佳实施例中,线距介于1至100毫米。
[0016]在一较佳实施例中,线材为一体成形。
[0017]在一较佳实施例中,管体的管径介于1至100毫米。
[0018]根据上述,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线材绕设于聚氨酯弹性体制成的管体的外表面形成多个线距,线材分别于第一移植区、连接区与第二移植区形成第一绕线密度、第三绕线密度以及第二绕线密度,其中第一绕线密度小于第三绕线密度,以及第二绕线密度小于第三绕线密度。如此一来,管材结构可具备优异的抗扭结能力,即使将管材结构对折也不会造成扭结现象产生,管材结构本身也同时具备优异的耐穿刺能力以减少管体内流体渗漏的现象。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根据本技术所揭露的技术,表示管材结构的示意图;
[0020]图2是根据图1的实施例,表示图1中A区域的截面示意图;以及
[0021]图3是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表示管材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特征及优点,能更为相关
人员所了解,并得以实施本技术,在此配合所附的图式、具体阐明本技术的技术特征与实施方式,并列举较佳实施例进一步说明。以下文中所对照的图式,为表达与本技术特征有关的示意,并未亦不需要依据实际情形完整绘制。而关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涉及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
技术实现思路
,亦不再加以陈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而并非用来限制本技术。
[0023]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表示管材结构的示意图。请参考图1,管材结构10包括管体11与线材12,管体11的材料可为聚氨酯(polyurethane,PU)弹性体,可以作为人工血管使用。管体11包括外表面111、内表面112、第一端部113以及相对于第一端部113的第二端部114,其中外表面111相对于内表面112,外表面112位于第一端部113与第二端部114之间且分别连接第一端部113与第二端部114,外表面111自第一端部113至第二端部114之间依序具有第一移植区13、连接区15以及第二移植区14,以及连接区15位于第一移植区13与第二移植区14之间。本实施例中,当管材结构10移植于生物体内如人体时,第一移植区13与第二移植区15分别用于衔接人体内现有的血管。
[0024]线材12绕设于外表面111,使得线材12于外表面111上形成多个线距D1、D2与D3,其中线材12于第一移植区13上的多个线距D1形成第一绕线密度d1,连接区15上的多个线距D3形成第三绕线密度d3,以及第二移植区14的多个线距D2形成第二绕线密度d2,要说明的是,
绕线密度d1、d2或d3例如是量测外表面111上固定长度内线距D1、D2或D3的数量,也可以是量测外表面111上固定长度内线材12缠绕的次数。本实施例中,第一绕线密度d1小于第三绕线密度d3,第二绕线密度d2小于第三绕线密度d3(d1、d2与d3未示出于图1),也就是说,第一移植区13的线距D1与第二移植区14内的线距D2都大于连接区15内的线距D3,如此一来,由于连接区15具有较高的绕线密度d3而具有优异的抗扭结能力,相对地第一移植区13与第二移植区14的第一绕线密度d1与第二绕线密度d2较低,使得第一移植区13与第二移植区14能够保持较佳的柔软度,当用户将管材结构10移植至人体时可降低与人体现有血管衔接的难度。本实施例的线材12是以一体成形的方式绕设于外表面111上以降低线材12的加工成本,然而线材12的制作也可以对外表面111上各个不同的区域分开制作。此外,第一绕线密度d1可以等于第二绕线密度d2,如此一来可降低管材结构10设计与制造时的困难程度。
[0025]本实施例中,线材12的材料为聚对苯二甲酸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材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由聚氨酯弹性体构成的管体,其中所述管体具有外表面、第一端部以及相对于所述第一端部的第二端部,以及所述外表面位于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之间且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以及线材,绕设于所述外表面,使得所述线材于所述外表面上形成多个线距;其中所述外表面自所述第一端部至所述第二端部依序具有第一移植区、连接区与第二移植区,所述连接区位于所述第一移植区与所述第二移植区之间,使得所述多个线距分别于所述第一移植区、所述连接区与所述第二移植区形成第一绕线密度、第三绕线密度与第二绕线密度,其中所述第一绕线密度小于所述第三绕线密度,以及所述第二绕线密度小于所述第三绕线密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材以螺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钦贺林永泰
申请(专利权)人:高鼎精密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