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激光去污的粉尘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55176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3 10: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应用于激光去污的粉尘处理系统,包括柜体,柜体上设有柜门,柜体内部通过隔板分隔为吸附腔和处理腔,吸附腔内设有烟尘吸附装置,处理腔内设有旋风分离装置、送风装置和过滤装置,旋风分离装置包括旋风分离器、收集部件和双头放大器,旋风分离器分别与收集部件和双头放大器拆卸式连接,双头放大器分别与送风装置和烟尘吸附装置连接,过滤装置的进风端与旋风分离器拆卸式连接,过滤装置的出风端设有空气放大器,空气放大器与送风装置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烟尘吸附装置、旋风分离装置、送风装置和过滤装置的配合设计,可提高放射性粉尘及烟气的吸附效率、彻底分离粉尘和烟气、增强过滤效果。和烟气、增强过滤效果。和烟气、增强过滤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激光去污的粉尘处理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粉尘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激光去污的粉尘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国内新一轮核电站机组建设高峰的来临,国家对核电安全、核污染防护处理、应急处理、环境保护等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应的技术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尤其是关系到核电安全的放射性污染去污处理技术的需求将越加迫切。
[0003]核设备在使用过程中,表面会产生大量具有污染的放射性物质,为了防止核设备表面沾染的放射性物质影响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需要将核设备的表面放射性物质去除,目前,高能激光去污技术作为表面去污的新一代去污处理技术,由于其二次废物产生量少、可以进入狭小空间工作以及易于实现自动化等特点,在金属表面深度去污和放射性热点去污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广泛应用于核电设备去污领域。
[0004]高能激光机器人去污工作中会产生大量的放射性粉尘和烟气,目前,现有技术通常是设置吸附管,利用吸附管内产生的负压吸取烟尘混合物后,利用收集装置过滤收集,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是:单通过吸附管的吸附无法有效吸附大量的放射性粉尘和烟气,放射性粉尘和烟气没有分离,粉尘容易随着烟气排出到外部,造成空气污染,同时,放射性粉尘产生的核辐射也容易威胁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应用于激光去污的粉尘处理系统,通过烟尘吸附装置、旋风分离装置、送风装置和过滤装置的配合设计,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吸附装置无法有效吸附放射性粉尘、放射性粉尘和烟气未提前分离、过滤效果不佳的问题。
[0006]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0007]一种应用于激光去污的粉尘处理系统,包括柜体,所述柜体上设有柜门,柜体内部通过隔板分隔为吸附腔和处理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腔内设有至少一个烟尘吸附装置,所述处理腔内设有旋风分离装置、送风装置和过滤装置;
[0008]所述旋风分离装置包括旋风分离器、收集部件和至少一个双头放大器,所述旋风分离器与所述收集部件拆卸式连接,所述双头放大器与所述旋风分离器拆卸式连接,所述双头放大器上分别设有第一侧向进风口和中央进气口,所述第一侧向进风口与所述送风装置连接,所述中央进气口与所述烟尘吸附装置连接;
[0009]所述过滤装置的进风端与所述旋风分离器拆卸式连接,所述过滤装置的出风端拆卸式设有空气放大器,所述空气放大器上设有第二侧向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第二侧向进风口与所述送风装置连接。
[0010]进一步的,所述烟尘吸附装置包括吸风壳体,所述吸风壳体内设有输风通道,所述
吸风壳体的顶部、前侧和底部上分别设有上进风通道、侧进风通道和排风管,所述上进风通道和侧进风通道均与所述输风通道切向设置,所述排风管穿过隔板伸入所述处理腔内,并与所述中央进气口连接。
[0011]进一步的,所述输风通道设置为圆柱形,所述输风通道内横向设有转轴,所述转轴两端分别与所述吸风壳体转动连接,所述转轴两端设有旋向相反的螺旋毛刷。
[0012]进一步的,所述烟尘吸附装置的数量为3个,所述吸风壳体均设置在吸附腔底部,且分别位于柜体的左侧、右侧和柜门对侧,并紧贴柜体侧壁。
[0013]进一步的,所述旋风分离器包括进风壳体,所述进风壳体上部设计呈圆柱状,下部设计呈漏斗状,所述进风壳体顶部、上部外壁和底部分别设有出气通道、至少一个进料口和出料口,所述进风壳体内部设有绕着所述出气通道从上至下依次递减的呈螺旋状的导向板,所述进风壳体与所述收集部件拆卸式连接,且所述出料口伸入所述收集部件内部,所述进料口与所述双头放大器拆卸式连接。
[0014]进一步的,所述收集部件包括射线屏蔽材料制成的外筒和防腐蚀金属材质制成的内筒,所述外筒和内筒顶部设计为开口结构,所述外筒底部设有至少一个凸起,所述凸起顶端设有绝缘憎水层,所述内筒可从所述外筒顶部开口放入内部凸起上,所述外筒与所述进风壳体拆卸式连接,所述出料口伸入所述内筒内部并与其顶部开口紧密贴合。
[0015]进一步的,所述导向板上设有位于所述进料口处的引流板。
[0016]进一步的,所述过滤装置包括过滤筒和吸附筒,过滤筒内部设有滤芯,吸附筒内部填充有活性炭,过滤筒的进风端与出气通道连接,过滤筒的出风端与吸附筒的进风端连接,空气放大器安装在吸附筒的出风端上。
[0017]进一步的,所述送风装置包括空气压缩机,所述空气压缩机的出风端设有输风管,所述输风管上设有若干分流管,所述分流管分别与所述第一侧向进风口和所述第二侧向进风口连接。
[0018]进一步的,所述吸附腔内设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处理腔内设有控制器,所述压力传感器、控制器、空气压缩机电连接。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0]本技术通过烟尘吸附装置、旋风分离装置、送风装置和过滤装置的配合设计,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吸附装置无法有效吸附放射性粉尘、放射性粉尘和烟气未提前分离、过滤效果不佳的问题。
[0021]1、通过设置多个烟尘吸附装置,可对不同方向上的放射性粉尘有效吸附,增加吸附范围和吸附效果,利用双头放大器和空气压缩机的配合设计,使柜体内形成负压状态,有效增强输出气量,增加吸附力,提高粉尘及烟气的吸附效率,防止粉尘和烟气外泄。
[0022]2、利用旋风分离器,使放射性粉尘在导向板的作用下落入底部的收集部件内,分离后的烟气通过出气通道进入过滤装置,从而提高放射性粉尘和烟气的分离效果,延长了过滤材料的使用时间,降低了滤材更换频度,减少放射性固体废物的产生量,避免污染空气、威胁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
[0023] 3、过滤装置内设置滤芯层及活性炭层,滤芯层可有效对烟气中残留的细小颗粒物进行有效过滤去除,活性炭层吸附烟气中含有放射性物质和气溶胶物质,有效截留污染物质,增强过滤效果,避免烟气直接排至外界空气中,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0024]4、收集部件通过设置外筒和内筒,将内筒放入外筒的底部的凸起上,凸起对放入的内筒进行支撑,防止内部湿气冷凝积水后浸泡内筒;外筒采用射线屏蔽材料制成,可以屏蔽内筒收集的放射性粉尘产生的核辐射,防止工作人员被内筒的放射性粉尘过量照射。
[0025]5、吸附腔内设有压力传感器,可实时监测吸附腔内放射性粉尘及烟气的压力,当压力较高时,通过控制器增大空气压缩机的出风量,以便增加柜体内的负压,增强放射性粉尘及烟气的的输出气量,增强吸附能力,反之,当压力较低时,通过控制器减小空气压缩机的出风量,降低放射性粉尘及烟气的的输出气量,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7]图2为本技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8]图3为本技术中烟尘吸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4为本技术中烟尘吸附装置的侧向剖视图;
[0030]图5为本技术中烟尘吸附装置的正向剖视图;
[003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激光去污的粉尘处理系统,包括柜体,所述柜体上设有柜门,柜体内部通过隔板分隔为吸附腔和处理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腔内设有至少一个烟尘吸附装置,所述处理腔内设有旋风分离装置、送风装置和过滤装置;所述旋风分离装置包括旋风分离器、收集部件和至少一个双头放大器,所述旋风分离器与所述收集部件拆卸式连接,所述双头放大器与所述旋风分离器拆卸式连接,所述双头放大器上分别设有第一侧向进风口和中央进气口,所述第一侧向进风口与所述送风装置连接,所述中央进气口与所述烟尘吸附装置连接;所述过滤装置的进风端与所述旋风分离器拆卸式连接,所述过滤装置的出风端拆卸式设有空气放大器,所述空气放大器上设有第二侧向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第二侧向进风口与所述送风装置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激光去污的粉尘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烟尘吸附装置包括吸风壳体,所述吸风壳体内设有输风通道,所述吸风壳体的顶部、前侧和底部上分别设有上进风通道、侧进风通道和排风管,所述上进风通道和侧进风通道均与所述输风通道切向设置,所述排风管穿过隔板伸入所述处理腔内,并与所述中央进气口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激光去污的粉尘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风通道设置为圆柱形,所述输风通道内横向设有转轴,所述转轴两端分别与所述吸风壳体转动连接,所述转轴两端设有旋向相反的螺旋毛刷。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激光去污的粉尘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烟尘吸附装置的数量为3个,所述吸风壳体均设置在吸附腔底部,且分别位于柜体的左侧、右侧和柜门对侧,并紧贴柜体侧壁。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激光去污的粉尘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风分离器包括进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学文石志彬张陈材段淙凯吴淑玉
申请(专利权)人:海南核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