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床边的下肢康复训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53667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3 10: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床边的下肢康复训练器,包括移动底座、底壳、升降立柱、伸缩悬臂以及训练机构,所述移动底座上固定设置有所述底壳,底壳上竖向设置所述升降立柱,升降立柱包括下立柱、上立柱以及驱动上立柱升降的气弹簧;所述上立柱顶端设置外壳,所述外壳上分别设置有用于承载显示器的摆臂支架和所述伸缩悬臂,伸缩悬臂包括大悬臂、小悬臂以及用于驱动小悬臂伸缩的手轮;所述小悬臂端部设置有所述训练机构,训练机构包括电机、曲柄和用于放置脚部的两组脚蹬;所述小悬臂上还设置有用于弹性悬吊腿部的悬吊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便于移动,可针对不同的患者进行适应性调整,能够解决卧床患者长期依靠人工进行康复训练的问题,应用方便。应用方便。应用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床边的下肢康复训练器


[0001]本技术涉及康复运动训练机构械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床边的下肢康复训练器。

技术介绍

[0002]当前医疗康复器械领域,由于心血管疾病脑卒中引起的偏瘫患者早期卧床,不能得到较早的康复训练,导致后期肢体功能康复恢复效果不佳,为使卧床患者得到有效训练,得到较好的恢复效果,必须早期康复训练。
[0003]目前医生手工推拿为早期卧床患者康复常用手段,因此需在专业医师的帮助下进行,不仅占用医师资源,而且康复训练效率较低;一些针对下肢的康复设备,其体积庞大不便转移,因此不便架设在床边,针对卧床不便移动的患者则具有一定的局限,而且康复设备结构难以调整,无法适应不同的患者,难以满足不同人们对康复运动训练的需求,以至不能满足早期患者康复完全需要。为此,提出一种用于床边的下肢康复训练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下肢康复训练设备不便应用于卧床患者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床边的下肢康复训练器,实现了下肢康复训练器的便捷移动,良好辅助卧床患者下肢康复训练。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用于床边的下肢康复训练器,包括移动底座、底壳、升降立柱、伸缩悬臂以及训练机构,所述移动底座上固定设置有所述底壳,底壳上竖向设置所述升降立柱,升降立柱包括下立柱、上立柱以及驱动上立柱升降的气弹簧,所述下立柱和上立柱之间还设置有夹紧手柄一以固定;
[0007]所述上立柱顶端设置外壳,所述外壳上分别设置有用于承载显示器的摆臂支架和所述伸缩悬臂,伸缩悬臂包括大悬臂、小悬臂以及用于驱动小悬臂伸缩的手轮,大悬臂和小悬臂之间还设置有夹紧手柄二以固定;
[0008]所述小悬臂端部设置有所述训练机构,训练机构包括电机、曲柄和用于放置脚部的两组脚蹬,所述电机两端分别通过所述曲柄连接有所述脚蹬,每个脚蹬上通过伸缩杆连接有腿托;
[0009]所述小悬臂上还设置有用于弹性悬吊腿部的悬吊器,所述悬吊器上设置有弹力绳,所述弹力绳一端连接在所述伸缩杆上。
[0010]进一步地,所述移动底座包括两组间隔布设的车底座、设置在每组车底座两端的万向脚轮以及用于固定车底座的脚踏升降机构。
[0011]进一步地,两组所述车底座之间设置所述底壳;
[0012]所述下立柱与底壳连接,下立柱两侧设置有挂钩,下立柱上还设置有导向轮,所述导向轮抵在所述上立柱侧壁;
[0013]所述下立柱和上立柱均为中空结构,所述气弹簧置于下立柱内。
[0014]进一步地,所述摆臂支架包括依次转动连接固定座、转杆一和转杆二,所述固定座固定设置在外壳上,所述转杆二端部转动连接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显示器。
[0015]进一步地,所述伸缩悬臂相对于升降立柱呈倾斜状布设,所述大悬臂和手轮分别位于外壳两端,所述手轮通过丝杆连接有所述小悬臂,小悬臂置于大悬臂内移动。
[0016]进一步地,所述曲柄一端固定设置在电机输出轴上、另一端和所述脚蹬转动连接;
[0017]所述伸缩杆下端铰接在脚蹬上,上端连接有所述腿托。
[0018]进一步地,所述悬吊器包括截面呈“7”字形的悬吊支架以及转动设置在悬吊支架上的棘轮、滑轮一和滑轮二;
[0019]所述悬吊支架上还设置有弹力分度销钉,用于限制棘轮转动。
[0020]进一步地,所述悬吊支架下端连接在小悬臂上,悬吊支架的弯折处设置有所述滑轮一;
[0021]所述悬吊支架上端双向弯折后分别设置有所述棘轮和滑轮二,所述棘轮上缠绕有所述弹力绳,弹力绳一端自棘轮引出、依次绕过所述滑轮一和滑轮二后连接有吊钩,所述吊钩钩挂在所述伸缩杆上。
[002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3]本技术结构设计合理,利用移动底座作为支撑,移动底座可通过万向脚轮进行移动,也可通过脚踏升降机构实现固定,进而使设备靠近床边,与床固定一体,避免训练时任意移动;设置的升降立柱可实现上下方向的升降调节,伸缩悬臂可实现左右方向的伸缩调节,进而调整训练机构位置,以适应不同的环境需求以及病人需求,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0024]本技术设置的训练机构通过电机带动脚蹬转动,进而带动病人脚部圆周运动、模拟双腿走路姿态,实现对下肢的运动训练,使用灵活效果好,可以适应不同病人的需要;设置的悬吊器配合弹力绳可实时弹性悬吊患者肢体部位,训练时始终保持对腿部的支撑,确保康复训练的良好效果。本技术能够解决卧床患者长期依靠人工进行康复训练的问题,使用该设备为卧床患者训练能够更科学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力量训练,更省力,持久训练,应用方便。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本技术一种用于床边的下肢康复训练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2是本技术一种用于床边的下肢康复训练器的主视图。
[0027]图3是本技术一种用于床边的下肢康复训练器的侧视图。
[0028]图4是本技术一种用于床边的下肢康复训练器的俯视图。
[0029]图5是本技术一种用于床边的下肢康复训练器的移动底座示意图。
[0030]附图中标号为:1为底壳,2为下立柱,3为上立柱,4为气弹簧,5为夹紧手柄一,6为外壳,7为大悬臂,8为小悬臂,9为手轮,10为夹紧手柄二,11为电机,12为曲柄,13为脚蹬,14为伸缩杆,15为腿托,16为弹力绳,17为车底座,18为万向脚轮,19为挂钩,20为导向轮,21为固定座,22为转杆一,23为转杆二,24为安装板,25为显示器,26为悬吊支架,27为棘轮,28为滑轮一,29为滑轮二,30为弹力分度销钉,31为吊钩,32为脚踏轴,33为支座板,34为连杆,35
为下铰链,36为上铰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描述:
[0032]如图1~图5所示,一种用于床边的下肢康复训练器,包括移动底座、底壳1、升降立柱、伸缩悬臂以及训练机构,所述移动底座包括两组间隔布设的车底座17、设置在每组车底座17两端的万向脚轮18以及用于固定车底座17的脚踏升降机构;
[0033]通过万向脚轮18可便捷移动本下肢康复训练器,脚踏升降机构的作用则是为了移动后的固定,保证康复训练时设备不移动。
[0034]本实施例中,所述脚踏升降机构包括转动设置在两组车底座17之间的脚踏轴32、设置在每组车底座17两端的升降单元以及连接两端升降单元的连杆34,所述脚踏轴32包括轴部和踏板部;
[0035]所述升降单元包括上下滑动在车底座17下方的盘形支座板33、下铰链35和上铰链36,所述支座板33上铰接有所述下铰链35,下铰链35和所述上铰链36铰接,所述连杆34两端铰接在下铰链35和上铰链36的铰接位置处。
[0036]具体的,两组车底座17上两个相对应的升降单元的上铰链36和车底座17转动连接,两组车底座17上其余两个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床边的下肢康复训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底座、底壳(1)、升降立柱、伸缩悬臂以及训练机构,所述移动底座上固定设置有所述底壳(1),底壳(1)上竖向设置所述升降立柱,升降立柱包括下立柱(2)、上立柱(3)以及驱动上立柱(3)升降的气弹簧(4),所述下立柱(2)和上立柱(3)之间还设置有夹紧手柄一(5)以固定;所述上立柱(3)顶端设置外壳(6),所述外壳(6)上分别设置有用于承载显示器(25)的摆臂支架和所述伸缩悬臂,伸缩悬臂包括大悬臂(7)、小悬臂(8)以及用于驱动小悬臂(8)伸缩的手轮(9),大悬臂(7)和小悬臂(8)之间还设置有夹紧手柄二(10)以固定;所述小悬臂(8)端部设置有所述训练机构,训练机构包括电机(11)、曲柄(12)和用于放置脚部的两组脚蹬(13),所述电机(11)两端分别通过所述曲柄(12)连接有所述脚蹬(13),每个脚蹬(13)上通过伸缩杆(14)连接有腿托(15);所述小悬臂(8)上还设置有用于弹性悬吊腿部的悬吊器,所述悬吊器上设置有弹力绳(16),所述弹力绳(16)一端连接在所述伸缩杆(14)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床边的下肢康复训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底座包括两组间隔布设的车底座(17)、设置在每组车底座(17)两端的万向脚轮(18)以及用于固定车底座(17)的脚踏升降机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床边的下肢康复训练器,其特征在于,两组所述车底座(17)之间设置所述底壳(1);所述下立柱(2)与底壳(1)连接,下立柱(2)两侧设置有挂钩(19),下立柱(2)上还设置有导向轮(20),所述导向轮(20)抵在所述上立柱(3)侧壁;所述下立柱(2)和上立柱(3)均为中空结构,所述气弹簧(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强董鹏举李强张光辉娄亚涛宋忠兴牛栓柱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优德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