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殿阁专利>正文

空气分离设备主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530660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3 10: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空气分离设备主换热器,涉及空气分离技术领域。空气分离设备主换热器,包括热量交换管道和冷媒管道,所述热量交换管道管道内放置有多个冷媒管道,所述冷媒管道两侧均固定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一侧分别固定有冷媒进管和冷媒出管,所述热量交换管道轴体表面固定有U型管,所述热量交换管道轴体固定有降温管道外壳,所述U型管位于降温管道外壳内部,所述降温管道外壳轴体固定有真空管道外壳。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置有U型管、降温管道外壳和真空管道外壳,可以实现对冷媒管道与热量交换管道之间的冷媒温度进行保温,避免与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降低了制造冷媒设备的工作负荷,进一步的提高了制造冷媒设备的使用寿命。进一步的提高了制造冷媒设备的使用寿命。进一步的提高了制造冷媒设备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空气分离设备主换热器


[0001]本技术涉及空气分离
,具体为空气分离设备主换热器。

技术介绍

[0002]空气分离设备就是将空气液化、精馏、最终分离成为氧、氮和其他有用气体的气体分离设备,简称空分设备,空气曾被称为永久气体,到19世纪末,人们发现在深低温下空气也能液化,并因氧、氮沸点不同,可以从液化空气中分离出氧气和氮气。第一台商品化的制氧机于1903年制成,它最初只是用于金属的气焊和切割,30年代末,氮肥工业需要氮气,制氧机发展到能同时生产氧气和氮气,改称空气分离设备。
[0003]现有的空气分离设备热交换管道外部很少设置保温装置,这样会加快热交换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热交换,进而分离时需要温度更低的冷媒,从而增加了制造冷媒设备的工作负荷,进一步的降低了制造冷媒设备的使用寿命,增加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空气分离设备主换热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空气分离设备主换热器,包括热量交换管道和冷媒管道,所述热量交换管道管道内放置有多个冷媒管道,所述冷媒管道两侧均固定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一侧分别固定有冷媒进管和冷媒出管,所述热量交换管道轴体表面固定有U型管,所述热量交换管道轴体固定有降温管道外壳,所述U型管位于降温管道外壳内部,所述降温管道外壳轴体固定有真空管道外壳。
[0006]优选的,所述冷媒管道顶部和底部连接有多个挡风板,所述挡风板在冷媒管道上交叉分布,所述热量交换管道两侧均固定有固定环,所述连接板轴体固定有卡箍。
[0007]优选的,所述固定环一侧固定有连接盖,所述热量交换管道顶部和底部一侧分别连接有进气口和出液口,所述冷媒进管底部和冷媒出管顶部分别连通有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一端分别与U型管相连通。
[0008]优选的,所述真空管道外壳轴体连通有真空管。
[0009]优选的,所述真空管道外壳底部固定有底座。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1]该空气分离设备主换热器,设置有U型管、降温管道外壳和真空管道外壳,通过上述设置,可以实现对冷媒管道与热量交换管道之间的冷媒温度进行保温,避免与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降低了制造冷媒设备的工作负荷,进一步的提高了制造冷媒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的左侧轴视图;
[0013]图2为本技术的右侧轴视图;
[0014]图3为本技术的分解图。
[0015]图中:1、底座;2、真空管道外壳;3、热量交换管道;4、进气口;5、出液口;6、连接盖;7、冷媒进管;8、冷媒出管;9、第一连接管;10、真空管;11、降温管道外壳;12、U型管;13、固定环;14、连接板;15、冷媒管道;16、挡风板;17、卡箍;18、第二连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7]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所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18]此外,应当理解,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件的尺寸并不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例如某些层的厚度或宽度可以相对于其他层有所夸大。
[0019]应注意的是,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或说明,则在随后的附图的说明中将不需要再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具体讨论和描述。
[0020]如图1

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空气分离设备主换热器,包括热量交换管道3和冷媒管道15,热量交换管道3管道内放置有多个冷媒管道15,冷媒管道15为耐高压不锈钢管道,在冷媒管道15顶部和底部连接有多个挡风板16,挡风板16在冷媒管道15上交叉分布,挡风板16的设置,是对需要分离的空气进行阻挡,从而加大了需要分离的空气的行程,使得需要分离的空气与冷媒管道15之间进行充分接触,热量交换管道3两侧均固定有固定环13,冷媒管道15两侧均固定有连接板14,在连接板14轴体固定有卡箍17,连接板14一侧分别固定有冷媒进管7和冷媒出管8,冷媒从冷媒进管7进入到冷媒管道15,在通过热交换后从冷媒出管8排出,热量交换管道3轴体表面固定有U型管12,热量交换管道3轴体固定有降温管道外壳11,U型管12位于降温管道外壳11内部,降温管道外壳11轴体固定有真空管道外壳2。
[0021]如图1

3所示,固定环13一侧固定有连接盖6,热量交换管道3顶部和底部一侧分别连接有进气口4和出液口5,冷媒进管7底部和冷媒出管8顶部分别连通有第一连接管9和第二连接管18,第一连接管9和第二连接管18一端分别与U型管12相连通,冷媒从第一连接管9进入U型管12内,从而将降温管道外壳11与热量交换管道3形成的空间进行降温,最后从第二连接管18排出。
[0022]如图1所示,真空管道外壳2轴体连通有真空管10,真空管道外壳2底部固定有底座1。
[0023]将冷媒管道15放置在热量交换管道3内,将连接盖6和固定环13进行螺接固定,向
冷媒进管7内输入冷媒,并向进气口4内输入需要分离的空气,空气经挡风板16扰流,使空气在冷媒管道15之间流动,从而与冷媒管道15充分接触,进而将需要分离空气中的气体降温并进行液化,在热量交换管道3轴体固定有U型管12,并通过第一连接管9向U型管12输入冷媒,从而降低了降温管道外壳11与热量交换管道3之间的温度,在降温管道外壳11轴体固定有真空管道外壳2,通过真空管10将真空管道外壳2与降温管道外壳11之间形成的空间抽成真空,从而对降温管道外壳11与热量交换管道3之间的空间进行保温,减少热量的损失,尽量避免了冷媒管道15与热量交换管道3之间的温度与外界温度进行交换。
[0024]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空气分离设备主换热器,包括热量交换管道(3)和冷媒管道(15),所述热量交换管道(3)管道内放置有多个冷媒管道(15),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管道(15)两侧均固定有连接板(14),所述连接板(14)一侧分别固定有冷媒进管(7)和冷媒出管(8),所述热量交换管道(3)轴体表面固定有U型管(12),所述热量交换管道(3)轴体固定有降温管道外壳(11),所述U型管(12)位于降温管道外壳(11)内部,所述降温管道外壳(11)轴体固定有真空管道外壳(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分离设备主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管道(15)顶部和底部连接有多个挡风板(16),所述挡风板(16)在冷媒管道(15)上交叉分布,所述热量交换管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殿阁赵美娇王鹏
申请(专利权)人:杨殿阁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