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茶菌控温发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530247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3 10: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红茶菌控温发酵装置,涉及红茶菌生产技术领域。包括发酵罐,发酵罐的顶部中央固定有电机,且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转轴,转轴贯穿发酵罐的顶部延伸进发酵罐内,且转轴的外壁上固定有多个搅拌杆,发酵罐的内顶壁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发酵罐的内侧壁设置有中空的夹层,且夹层内设置有沿发酵罐高度方向螺旋盘绕的第一控温管和第二控温管,第一控温管和第二控温管交错设置,且第一控温管和第二控温管的进水方向相反,所述第一控温管的进水口和第一控温管的出水口之间、所述第二控温管的进水口和第二控温管的出水口之间均通过控温机构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便于进行控温,且控温效果好。且控温效果好。且控温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红茶菌控温发酵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红茶菌生产
,具体涉及一种红茶菌控温发酵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红茶菌又名“海宝”、“胃宝”,是用糖、茶、水加菌种经发酵后生成的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其本身的酸度又抑制了有害细菌的生长,对人身体健康非常有益的效果,尤其对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疑难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而且还有调节血压、改善睡眠、预防治疗各种疾病的效果。
[0003]传统的红茶菌发酵装置功能较为单一,不能够很好的控制发酵温度,且整体控温的均匀度较差,温度过高或是过低都不利于红茶菌的生产,导致红茶菌的质量不稳定。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红茶菌控温发酵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针对现有技术控温效果不佳,且整体控温的均匀度较差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红茶菌控温发酵装置。
[0006](二)技术方案
[0007]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8]一种红茶菌控温发酵装置,包括发酵罐,所述发酵罐的顶部设置有进料口,所述发酵罐的底部设置有出料口,所述发酵罐的顶部中央固定有电机,且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贯穿发酵罐的顶部延伸进发酵罐内,且转轴的外壁上固定有多个搅拌杆,所述发酵罐的内顶壁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发酵罐的内侧壁设置有中空的夹层,且夹层内设置有沿发酵罐高度方向螺旋盘绕的第一控温管和第二控温管,所述第一控温管和第二控温管交错设置,且第一控温管和第二控温管的进水方向相反,所述第一控温管的进水口和第一控温管的出水口之间、所述第二控温管的进水口和第二控温管的出水口之间均通过控温机构连通,所述发酵罐的外壁设置有控制器,且控制器分别与电机、温度传感器和控温机构电性连接。
[0009]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控温管的进水口位于发酵罐的一侧上部设置,且第一控温管的出水口位于发酵罐的同一侧下部设置,所述第二控温管的进水口位于发酵罐的另一侧下部设置,且第二控温管的出水口位于发酵罐的同一侧上部设置。
[0010]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控温机构包括输水管、回水管、循环泵、第一分水管、第二分水管、控制阀、加热箱和冷却箱,所述循环泵安装在输水管,所述输水管的一端与进水口连通,且输水管的另一端与第一分水管的一侧连通,所述回水管的一端与同一侧的出水口连通,且回水管的另一端连与第二分水管的一侧连通,所述第一分水管的一端和第二分水管的一端之间连通有加热箱,所述第一分水管的另一端和第二分水管的另一端之间连通有冷却箱,所述第一分水管的两端、所述第二分水管的两端均设置有控制阀。
[0011]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加热箱内设置有至少一个加热棒,且加热棒与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加热棒包括棒头和棒芯,所述棒头位于加热箱的顶部设置,所述棒芯贯穿加热箱的顶部延伸进加热箱内。
[0012]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冷却箱的外壁周侧均匀设置有若干半导体制冷片,且半导体制冷片与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制冷端与冷却箱的外壁相连接,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制热端连接有散热板,且散热板上远离冷却箱的一侧设置有若干散热翅片。
[0013]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所述发酵罐的外侧包裹有中空的真空层,所述真空层的内侧壁与发酵罐的外侧壁之间通过若干加强筋固定连接。
[0014](三)有益效果
[001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红茶菌控温发酵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6]1、本技术通过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发酵罐内部温度,通过控温机构的设置对发酵罐进行整体控温,通过加热棒的设置对加热箱内的水进行升温,通过半导体制冷片、散热板和散热翅片的设置对冷却箱内的水进行冷却,通过控制不同的控制阀开启和关闭,利用循环泵将加热箱内升温的水或冷却箱内冷却的水导入第一控温管和第二控温管中循环流动,便于调节发酵罐温度。
[0017]2、本技术通过两个交错设置且进水方向相反的第一控温管和第二控温管使发酵罐控温更加均匀,第一控温管中的循环水由上往下运行,第二控温管中的循环水由下往上运行,相邻的第一控温管和第二控温管之间进行热交换,减小第一控温管和第二控温管之间的温差,使发酵罐的温度上升或下降更加均匀,通过电机带动转轴转动,进而带动搅拌杆转动,使发酵罐内物料混合更加均匀,便于各部分均匀受热和冷却,控温效果好。
[0018]3、本技术通过真空层的设置提高发酵罐的保温效果,并通过加强筋的设置提高真空层的强度,延长其使用寿命和耐用度。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1]图1为本技术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发酵罐的正剖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技术控温机构的正剖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本技术第一控温管和第二控温管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25]图5为本技术图2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6]图中:1发酵罐、2进料口、3出料口、4电机、5转轴、6搅拌杆、7温度传感器、8夹层、9
第一控温管、10第二控温管、11控温机构、12控制器、13输水管、14回水管、15循环泵、16第一分水管、17第二分水管、18控制阀、19加热箱、20冷却箱、21加热棒、22棒头、23棒芯、24半导体制冷片、25散热板、26散热翅片、27真空层、28加强筋、29进水口、30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8]参照附图1

5,一种红茶菌控温发酵装置,包括发酵罐1,所述发酵罐1的顶部设置有进料口2,所述发酵罐1的底部设置有出料口3,所述发酵罐1的顶部中央固定有电机4,且电机4的输出端连接有转轴5,所述转轴5贯穿发酵罐1的顶部延伸进发酵罐1内,且转轴5的外壁上固定有多个搅拌杆6,所述发酵罐1的内顶壁设置有温度传感器7,所述发酵罐1的内侧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红茶菌控温发酵装置,包括发酵罐(1),所述发酵罐(1)的顶部设置有进料口(2),所述发酵罐(1)的底部设置有出料口(3),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酵罐(1)的顶部中央固定有电机(4),且电机(4)的输出端连接有转轴(5),所述转轴(5)贯穿发酵罐(1)的顶部延伸进发酵罐(1)内,且转轴(5)的外壁上固定有多个搅拌杆(6),所述发酵罐(1)的内顶壁设置有温度传感器(7),所述发酵罐(1)的内侧壁设置有中空的夹层(8),且夹层(8)内设置有沿发酵罐(1)高度方向螺旋盘绕的第一控温管(9)和第二控温管(10),所述第一控温管(9)和第二控温管(10)交错设置,且第一控温管(9)和第二控温管(10)的进水方向相反,所述第一控温管(9)的进水口(29)和第一控温管(9)的出水口(30)之间、所述第二控温管(10)的进水口(29)和第二控温管(10)的出水口(30)之间均通过控温机构(11)连通,所述发酵罐(1)的外壁设置有控制器(12),且控制器(12)分别与电机(4)、温度传感器(7)和控温机构(11)电性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茶菌控温发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温管(9)的进水口(29)位于发酵罐(1)的一侧上部设置,且第一控温管(9)的出水口(30)位于发酵罐(1)的同一侧下部设置,所述第二控温管(10)的进水口(29)位于发酵罐(1)的另一侧下部设置,且第二控温管(10)的出水口(30)位于发酵罐(1)的同一侧上部设置。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茶菌控温发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温机构(11)包括输水管(13)、回水管(14)、循环泵(15)、第一分水管(16)、第二分水管(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来全曹亮
申请(专利权)人:海南汇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