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于放线的线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51997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3 09: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便于放线的线筒,包括线筒,所述线筒通过轴设置在固定板上,在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控制板,所述控制板包括第一通孔和第一腔体,在所述控制板的一侧设置卡板,卡板上设置与第一通孔匹配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设置卡紧组件,所述卡紧组件至少包括两组第一斜块、第二斜块和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斜块水平设置在第二通孔一侧,所述第二斜块匹配设置第一斜块上,且在所述第二斜块通过第一弹性件与卡板内壁连接,所述卡板上设置第一磁性件,在所述控制板上且与第一磁性件匹配位置设置第二磁性件。实现当电线放线至一定距离后,卡板将转动电机启动,实现电线拉力不会过大,且电线不会因为过于松垮从而被打结。且电线不会因为过于松垮从而被打结。且电线不会因为过于松垮从而被打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便于放线的线筒


[0001]本技术涉及线筒
,尤其是便于放线的线筒。

技术介绍

[0002]线筒一般用于收纳电线,一般线筒放线时拉动电线带动所述线筒转动,因此此时电线过于绷紧使得电线上的拉力过大,极有可能会出现电线被拉断的情况,如果在线筒上安装电机,虽然可以解决拉力过大的问题,但同时由于电机和拉电线的力不是同步的,因此可能会使得电线过于松跨,电线可能出现打结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便于放线的线筒。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便于放线的线筒包括线筒,所述线筒通过轴设置在固定板上,在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控制板,所述控制板包括第一通孔和第一腔体,在所述控制板的一侧设置卡板,卡板上设置与第一通孔匹配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设置卡紧组件,所述卡紧组件至少包括两组第一斜块、第二斜块和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斜块水平设置在第二通孔一侧,所述第二斜块匹配设置第一斜块上,且在所述第二斜块通过第一弹性件与卡板内壁连接,所述卡板上设置第一磁性件,在所述控制板上且与第一磁性件匹配位置设置第二磁性件。
[0005]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第一腔体内设置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中部与第二连杆中部连接,控制转动电机的开关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内,在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一侧设置推板。
[0006]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推板通过第二弹性件与第一腔体内壁连接。
[0007]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另一侧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内,且在第二连杆的一侧设置所述开关。
[0008]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是,第二斜块与穿出卡板的抵板相连接。
[0009]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固定板之间且在控制板正下方设置横板,所述横板上设置转动电机,所述转动电机与从动轮连接,所述从动轮通过传送带与主动轮连接,所述主动轮与所述线筒连接。
[001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线筒配合设置在固定板上主动轮,从动轮和转动电机,并且通过在控制板上设置卡板,在卡板上设置卡紧结构和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实现当电线放线至一定距离后,卡板将转动电机启动,实现电线拉力不会过大,且电线不会因为过于松垮从而被打结。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2]图2为本技术的主视图。
[0013]图3为图2的A

A向剖视图。
[0014]图4为图3的B处放大图。
[0015]图5为图4的C

C向剖视图。
[0016]图6为图4的D

D向剖视图。
[0017]图7为图6的E

E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参见图1

图7,便于放线的线筒1,包括线筒1主体,所述线筒1主体通过轴连接在固定板2上,所述固定板2采用两组,两组固定板2分别连接在所述线筒1的两侧轴上,在所述固定板2一侧上设置从动轮702,所述从动轮702通过轴与所述线筒1连接,所述从动轮702通过传送带703与主动轮701连接,所述主动轮701与所述转动电机5连接,所述转动电机5设置在固定板2之间的横板21上。
[0019]在所述横板21上设置控制板3,所述控制板3上设置第一通孔31,在所述控制板3下侧设置第一腔体32,所述控制板3在一侧上设置主板,在主板的两侧延伸设置放置板,即所述控制板3为“凹”形,在所述控制板3中部设置的上半侧设置第一通孔31,控制板3的中部且在放置板上连接卡板4,所述卡板4滑动连接在所述控制板3之中。
[0020]所述卡板4上设置第二通孔41,所述第二通孔41的位置与第一通孔31的位置相匹配,即所述第一通孔31和第二通孔41组合将穿过所述残绕在线筒1上的电线,在所述第二通孔41两侧设置卡紧组件42,所述卡紧组件42包括第一斜块421、第二斜块422和第一弹性件423,所述第一斜块421和第二斜块422斜面相互匹配连接,参见图7,所述第一斜块421横向设置在所述第二通孔41的一侧,第二斜块422上垂直设置在所述卡板4之中,所述第二斜块422与穿出卡板4的抵板424连接,当所述抵板424抵住控制板3时,将所述第二斜块422向一侧推动时,所述第一斜块421将以远离第二通孔41移动,同时在所述第一斜块421的底部设置第一弹性件423,抵板424抵住控制板3时,所述第一弹性件423为压缩状态,同时优选在所述第二通孔41的两组均设置卡紧组件42。
[0021]在所述卡板4上设置第一磁性件401,同时在所述控制板3上匹配第一磁性件401的位置设置第二磁性件301位置,当所述卡板4向控制板3移动一定距离时,所述第一磁性件401与第二磁性件301磁性连接,且卡板4连接在所述控制板3的之中,同时将转动电机5的开关51也触发。
[0022]所述转动电机5的开关51穿过所述所述控制板3并设置在第一腔体32内,参见图5,在所述第一腔体32内设置第一连杆321和第二连杆322,所述第一连杆321和第二连杆322中部转动连接,在第一连杆321和第二连杆322的一侧设置推板6,将开关51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杆322的下侧,即当所述推板6被卡板4向控制板3一侧移动时,所述第二连杆322将会按压转动电机5的开关51,从而促使转动电机5启动,在所述推板6高于第一连杆321和第二连杆322的位置与第一腔体32内壁通过第二弹性件61连接,当所述推板6被卡板4移动时,所述第二弹性件61将会被压缩。
[0023]工作原理:缠绕在线筒1上的电线通过卡板4的第二通孔41和第一通孔31而出,在同时所述卡板4位于控制板3的最外侧,在夹紧组件的第一斜块421相互配合下,卡板4卡在
电线上,将电线向远离线筒1一侧运行,所述卡板4上的抵板424将与控制板3相抵,所述抵板424带动第二斜块422压缩第一弹性件423运动,从而实现第一斜块421向远离第二通孔41的一侧运动,即所述电线和卡板4不在互相接触,同时所述第一磁性件401和第二磁性件301连接,将卡板4固定在位置,同时所述卡板4将抵推所述推板6,所述推板6克服第二弹性件61向控制板3一侧移动,第二连杆322第一将设置在第一腔体32内的开关51启动,即所述转动电机5启动,所述转动电机5带动主动轮701转动,所述主动轮701通过传动带的运行带动所述从动轮702转动,从而实现电线在放线的过程中一直为绷直状态,不存在打结的情况,同时将拉倒电线的外力撤除时,将卡板4向远离控制板3一侧移动时,转动电机5停止转动,线筒1和卡板4之间的电线依旧绷紧,因此下次将电线放线时电线依旧绷紧。
[0024]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便于放线的线筒(1),包括线筒(1),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筒(1)通过轴设置在固定板(2)上,在所述固定板(2)上设置控制板(3),所述控制板(3)包括第一通孔(31)和第一腔体(32),在所述控制板(3)的一侧设置卡板(4),卡板(4)上设置与第一通孔(31)匹配的第二通孔(41),所述第二通孔(41)设置卡紧组件(42),所述卡紧组件(42)至少包括两组第一斜块(421)、第二斜块(422)和第一弹性件(423),所述第一斜块(421)水平设置在第二通孔(41)一侧,所述第二斜块(422)匹配设置第一斜块(421)上,且在所述第二斜块(422)通过第一弹性件(423)与卡板(4)内壁连接,所述卡板(4)上设置第一磁性件(401),在所述控制板(3)上且与第一磁性件(401)匹配位置设置第二磁性件(30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放线的线筒(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腔体(32)内设置第一连杆(321)和第二连杆(322),所述第一连杆(321)中部与第二连杆(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华怡滔胡高勇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嘉利源工贸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