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下穿隧道排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515111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3 09: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下穿隧道排水系统,包括泵房和集水管网,所述泵房设在下穿隧道的纵坡最低点处,泵房内设有集水池,所述集水池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集水池的内腔分隔为污水室和雨水室,所述污水室设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通过进水管与所述集水管网连接连通,隔板的顶端低于进水口;所述污水室内安装有多台污水潜污泵,污水潜污泵的出水端通过管道与设置在下穿隧道外的污水管道连接连通;雨水室内安装有多台雨水潜污泵,所述雨水潜污泵的出水端通过管道与设置在下穿隧道外的雨水管道连接连通;所述污水室和所述雨水室内均设有液位控制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实现雨污合流收集,出水端分流排放,防止对附近河湖或市政雨水管道造成污染。道造成污染。道造成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下穿隧道排水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排水系统,尤其是涉及一种下穿隧道排水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快速、便捷和安全的出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城市立体交通得到快速发展,城市下穿隧道设计项目也日益增多;下穿隧道内设有纵坡,即下穿隧道两端的路面向隧道内逐渐倾斜,形成两端高、中间低的“V”形结构;由于结构渗漏、道路冲洗、扑灭火灾以及降雨等情况,下穿隧道内容易积水,而下穿隧道的纵坡最低点处位于河湖附近或城市排水管网以下,积水不能通过自流的方式排出隧道外,一般需要在隧道内建设排水系统,通过排水系统将积水排出隧道外。
[0003]目前的下穿隧道排水系统主要包括以下两种形式:
[0004]雨污合流式,只需要在隧道的纵坡两侧设置边沟和在隧道内建设一座泵站,雨水和污水均通过边沟收集并汇入泵站内,再通过泵站统一排入铺设在隧道外的排水管网;
[0005]雨污分流式,需要在隧道的纵坡上设置多条横截沟,隧道纵坡的两侧设置边沟,在隧道内建设至少两座泵站,一部分泵站为雨水泵站且与横截沟连接连通,雨水泵站与铺设在隧道外的雨水管道连接连通,雨水通过横截沟收集并汇入雨水泵站内,再通过雨水泵站排入附近河湖或市政雨水管道;另一部分泵站为污水泵站且与边沟连接连通,雨水泵站与铺设在隧道外的污水管道连接连通,污水通过边沟收集汇入污水泵站内,再通过污水泵站排入市政污水管道。
[0006]但是,上述两种形式的下穿隧道排水系统存在以下缺点:
[0007](1)雨污合流式,污水和雨水混合直接排入附近河湖或城市的雨水管道中,会造成污染;
[0008](2)雨污分流式,虽然污水和雨水分开收集以及分别排入对应的管网,但是,降雨初期的雨水流入隧道时,会带走隧道路面上原有的污水和污垢,含污量大,如果排入雨水管道中,同样会造成一定的污染;
[0009](3)雨污分流式,由于隧道洞口处的纵坡较大,该处的横截沟难以拦截敞口段全部雨水,容易出现部分雨水通过边沟汇入污水泵站,增加污水泵站的排水压力;
[0010](4)雨污分流式,需要分别设置管网和泵站,建设成本高,占用面积大;
[0011](5)雨污分流式,由于横截沟顶部敞口,需要铺设篦子,整体稳定性不够,使用时间长了,篦子容易出现变形松动,甚至出现篦子翘起或凹陷,影响行车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0012]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下穿隧道排水系统,该排水系统能够实现下穿隧道的雨污合流收集,出水端分流排放。
[0013]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14]一种下穿隧道排水系统,所述下穿隧道的纵坡呈“V”形,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穿隧
道排水系统包括泵房和集水管网,所述泵房设在下穿隧道的纵坡最低点处,泵房内设有集水池,所述集水池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集水池的内腔分隔为污水室和雨水室,所述污水室设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通过进水管与所述集水管网连接连通,隔板的顶端低于进水口;所述污水室内安装有多台污水潜污泵,所述污水潜污泵的出水端通过管道与设置在下穿隧道外的污水管道连接连通;所述雨水室内安装有多台雨水潜污泵,所述雨水潜污泵的出水端通过管道与设置在下穿隧道外的雨水管道连接连通;所述污水室和所述雨水室内均设有液位控制器。
[0015]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可以做如下改进:
[0016]本技术所述集水管网包括边沟、横截管渠和进水井,所述边沟设在下穿隧道的纵坡两侧,所述横截管渠埋设在下穿隧道的纵坡最低点处,所述进水井的上端与边沟连接连通,进水井的下端与横截管渠的端部以及所述进水管的进水端连接连通。
[0017]本技术所述进水管的进水端安装有格栅板。
[0018]本技术所述进水井的上端口设有篦子。
[0019]本技术所述液位控制器为超声波液位控制器或投入式液位变送器。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21](1)本技术的下穿隧道排水系统中的泵房设有集水池,该集水池内设有隔板,隔板的顶端低于进水口,使得污水或降雨初期的雨水先进入污水室内,并通过污水室内的污水潜污泵排入市政污水管道,降雨后期的雨水含污量少,持续进入污水室,污水室满载后雨水溢出流入雨水室内,并通过雨水室内的雨水潜污泵排入附近河湖或市政雨水管道,从而实现雨污分流,防止对附近河湖或市政雨水管道造成污染,而且有效防止管网阻塞;
[0022](2)本技术的下穿隧道排水系统中的泵房仅需建设一座,从而有效降低建设成本,减少占用面积和运营维护成本;
[0023](3)本技术的下穿隧道排水系统中的隧道洞口处无需设置截水沟,有利于隧道的行车道保持平整,提高行车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24]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5]图1为本技术的排水系统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本技术的泵房断面示意图;
[0027]图3为本技术的泵房俯视示意图。
[0028]附图上的标记:1

泵房、2

隔板、3

污水室、4

雨水室、5

进水口、6

进水管、7

污水潜污泵、8

污水管道、9

雨水潜污泵、10

雨水管道、11

液位控制器、12

边沟、13

横截管渠、14

进水井、15

格栅板、16

起重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0029]参见图1至图3,本实施例的一种下穿隧道排水系统,下穿隧道的纵坡呈“V”形,下穿隧道排水系统包括泵房1和集水管网,泵房1设在下穿隧道的纵坡最低点处,泵房1内设有集水池,集水池内设有隔板2,隔板2将集水池的内腔分隔为污水室3和雨水室4,污水室3设有进水口,进水口5通过进水管6与集水管网连接连通,隔板2的顶端低于进水口5,本实施例
中的隔板2为L型混凝土板,该L型混凝土板的底端悬空且与集水池位于进水口的一侧连接,根据污水室容积的实际需要,隔板2还可以为竖直混凝土板,该竖直混凝土板的底端与集水池的池底连接;污水室3内安装有两台污水潜污泵7,污水潜污泵7的出水端通过管道与设置在下穿隧道外的污水管道8连接连通;雨水室6内安装有四台雨水潜污泵9,雨水潜污泵9的出水端通过管道与设置在下穿隧道外的雨水管道10连接连通;本实施例中的污水潜污泵7和雨水潜污泵9的数量根据实际排水量需要设置;污水室3和雨水室4内均设有液位控制器11;泵房1内还设有起重设备16,起重设备用于吊装污水潜污泵7和雨水潜污泵9,方便日后检修。
[0030]污水或降雨初期的雨水先进入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下穿隧道排水系统,所述下穿隧道的纵坡呈“V”形,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穿隧道排水系统包括泵房和集水管网,所述泵房设在下穿隧道的纵坡最低点处,泵房内设有集水池,所述集水池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集水池的内腔分隔为污水室和雨水室,所述污水室设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通过进水管与所述集水管网连接连通,隔板的顶端低于进水口;所述污水室内安装有多台污水潜污泵,所述污水潜污泵的出水端通过管道与设置在下穿隧道外的污水管道连接连通;所述雨水室内安装有多台雨水潜污泵,所述雨水潜污泵的出水端通过管道与设置在下穿隧道外的雨水管道连接连通;所述污水室和所述雨水室内均设有液位控制器。2.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国威马倩杨宝锋梁淦波李国安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