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洋牧场渔业碳汇评估模型的构建方法及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150796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2 23: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海洋牧场渔业碳汇评估模型的构建方法及应用,其方法步骤如下:S1:选取样本区域;S2:收获样本区域内的贝类和藻类;S3:对贝类进行软体和贝壳的分离;S4:对藻类的含碳率进行测定;S5:对贝类中的软体组织和贝壳的含碳率进行测定;S6:根据公式进行计算得到区域类的碳汇能力,本发明专利技术为海洋渔业的碳汇能力评估测算提供依据,选取的贝类和藻类为碳汇能力较显著的品种,通过对一片区域内的碳汇量进行估算,适用于不同海域的碳汇能力进行计算评估,对海洋碳汇养殖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对海洋碳汇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可持续性社会的发展能够做出有力保障和贡献。障和贡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海洋牧场渔业碳汇评估模型的构建方法及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渔业碳汇评估计算领域,具体是一种海洋牧场渔业碳汇评估模型的构建方法及应用。

技术介绍

[0002]海洋碳汇又称“蓝色碳汇”或“蓝碳”,与陆地上的“绿色碳汇”相对应,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的《蓝碳》报告认为,海洋生物(特别是海岸带的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能够捕获和储存大量的碳,该部分的碳称之为“蓝碳”。此外,许冬兰(2011)、王秀君(2016)等学者也分别从不同角度尝试对海洋碳汇进行定义。海洋碳汇是海洋生物通过光合作用、生物链等机制吸收和存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过程和活动,在价值上体现为有固碳能力的海洋生物资源的总价值。海洋碳汇具有一般商品的二重属性,即使用价值和价值。其使用价值体现在:通过海洋生物的碳汇功能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改善人类生存、生活环境质量;其价值体现为:在整个过程中投入了人力、物力、资金和技术进行研究、保护和利用,其中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渔业碳汇要求改变海洋中生物自然吸收温室气体的情形,促进并增加其吸收温室气体的速度和数量,然后通过水产品收获过程把转换所得的碳移出水体。按品种分类,我国海水养殖主要包含鱼类、贝类、藻类、甲壳类和其他类,其中鱼类、贝类、藻类和甲壳类占我国海水养殖总量的以上,但在研究渔业碳汇问题时首先应确定的问题即渔业生产是否满足温室气体的“净吸收量”为正,贝类和藻类养殖均属于此类。而鱼类和甲壳类等的生产过程须投入饵料,其碳平衡公式为C=F+R+U+P,即鱼类和甲壳类生物摄取的总碳量,除了转化为生物体内用于生长的碳量外,还会通过呼吸作用和排泄消耗,剩余碳量则以粪便形式排出体外,投入饵料这一过程向水中输入碳,水产品收获则将部分碳移出水体,向水体输入的碳量>其移出碳量,因此海水养殖渔业碳汇主要来源于贝藻类碳汇,鱼类和甲壳类不属于碳汇渔业的探讨范畴。
[0003]大规模人工养殖的贝类和藻类已成为浅海生态系统的重要初级生产者,贝类和藻类养殖对海洋增加碳汇有多重重要的价值,对于贝类和藻类的碳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海洋牧场渔业碳汇评估模型的构建方法及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海洋牧场渔业碳汇评估模型的构建方法及应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海洋牧场渔业碳汇评估模型的构建方法,其方法步骤如下:
[0007]S1:选取样本区域;
[0008]S2:收获样本区域内的贝类和藻类;
[0009]S3:对贝类进行软体和贝壳的分离;
[0010]S4:对藻类的含碳率进行测定;
[0011]S5:对贝类中的软体组织和贝壳的含碳率进行测定;
[0012]S6:根据公式进行计算得到区域类的碳汇能力。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S1中,首先确定待选取的样本区域,并安排专业的捕捞人员对样本区域内的贝类和藻类按比例进行捕捞。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S2中,将S1中样本区域内的贝类和藻类从海水中捕捞后,随机选取十份贝类样本和十份藻类样本,每一份样本独立放置。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S3中,对S2中的十份贝类样本进行分离操作,将贝体的软体组织和贝壳进行剥离,使软体组织和贝壳分离开,并将十份贝类样本中的软体组织和贝壳进行分开存放。
[0016]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S4中将准备好的十份藻类样品用蒸馏水将其表面冲洗干净,并将藻体表面的水分控干,再通过烘干设备用60℃的温度进行烘干,40小时后再将烘干后的藻类样本通过研磨设备进行研磨,使藻类样本研磨成均匀的粉末,再将研磨后的藻类样本通过80目筛进行过滤,再采用元素分析仪对过滤后的藻类粉末进行含碳率测定,十份样本均按以上方式操作,得到十份含碳率数值,对十份含碳率数值取平均值得到最终的藻类含碳率数值。
[0017]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S5中,分别将准别好的十份贝类样本的贝壳和软体组织通过蒸馏水将其表面冲洗干净,并将软体组织和贝壳表面的水分控干,再分别将软体组织和贝壳通过烘干设备用60℃的温度进行烘干,40小时后将烘干后的样品取出并通过研磨设备分别将贝壳和软体组织研磨成均匀粉末,研磨后的贝壳和软体组织分别用80目筛网过滤,过滤后的贝壳粉末和软体组织粉末进行单独存放,并采用元素分析仪分别对贝壳粉末和软体组织粉末进行含碳率测定,十份贝类样本均按以上方式操作,得到十个贝壳的含碳率和十个软体组织的含碳率,并对十个贝壳的含碳率进行计算取平均值,对十个软体组织含碳率进行计算取平均值,得到最后的软体组织含碳率和贝壳含碳率。
[0018]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藻类含碳量=藻类含碳率
×
藻类总量,根据计算得到藻类含碳量,根据公式二:软体组织含碳量=软体组织含碳率
×
软体组织总量,通过计算得到软体组织含碳量,根据公式三:贝壳含碳量=贝壳含碳率
×
贝壳总量,进而计算得到贝壳含碳量,根据公式四:贝类碳含量=软体组织碳含量+贝壳碳含量,得到贝类含碳量,根据公式五:碳汇能力=贝类含碳量+藻类碳含量,最终评估了解区域内的碳汇能力。
[0019]一种海洋牧场渔业碳汇评估模型的应用,通过测定得到藻类含碳率数值以及软体组织含碳率和贝壳含碳率,并通过公式一~公式五进行计算,最终可对一片区域内的碳汇能力进行综合测算评估。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1]1、本专利技术为海洋渔业的碳汇能力评估测算提供依据,选取的贝类和藻类为碳汇能力较显著的品种,通过对一片区域内的碳汇量进行估算,适用于不同海域的碳汇能力进行计算评估,对海洋碳汇养殖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对海洋碳汇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可持续性社会的发展能够做出有力保障和贡献。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海洋牧场渔业碳汇评估模型的构建方法,其方法步骤如下:
[0024]S1:选取样本区域;
[0025]S2:收获样本区域内的贝类和藻类;
[0026]S3:对贝类进行软体和贝壳的分离;
[0027]S4:对藻类的含碳率进行测定;
[0028]S5:对贝类中的软体组织和贝壳的含碳率进行测定;
[0029]S6:根据公式进行计算得到区域类的碳汇能力。
[0030]所述S1中,首先确定待选取的样本区域,并安排专业的捕捞人员对样本区域内的贝类和藻类按比例进行捕捞,所述S2中,将S1中样本区域内的贝类和藻类从海水中捕捞后,随机选取十份贝类样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洋牧场渔业碳汇评估模型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方法步骤如下:S1:选取样本区域;S2:收获样本区域内的贝类和藻类;S3:对贝类进行软体和贝壳的分离;S4:对藻类的含碳率进行测定;S5:对贝类中的软体组织和贝壳的含碳率进行测定;S6:根据公式进行计算得到区域类的碳汇能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洋牧场渔业碳汇评估模型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首先确定待选取的样本区域,并安排专业的捕捞人员对样本区域内的贝类和藻类按比例进行捕捞。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洋牧场渔业碳汇评估模型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中,将S1中样本区域内的贝类和藻类从海水中捕捞后,随机选取十份贝类样本和十份藻类样本,每一份样本独立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洋牧场渔业碳汇评估模型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中,对S2中的十份贝类样本进行分离操作,将贝体的软体组织和贝壳进行剥离,使软体组织和贝壳分离开,并将十份贝类样本中的软体组织和贝壳进行分开存放。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洋牧场渔业碳汇评估模型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4中将准备好的十份藻类样品用蒸馏水将其表面冲洗干净,并将藻体表面的水分控干,再通过烘干设备用60℃的温度进行烘干,40小时后再将烘干后的藻类样本通过研磨设备进行研磨,使藻类样本研磨成均匀的粉末,再将研磨后的藻类样本通过80目筛进行过滤,再采用元素分析仪对过滤后的藻类粉末进行含碳率测定,十份样本均按以上方式操作,得到十份含碳率数值,对十份含碳率数值取平均值得到最终的藻类含碳率数值。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洋牧场渔业碳汇评估模型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5中,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洪军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