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壳圆弧度成型控制用工装夹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50583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2 23: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机壳圆弧度成型控制用工装夹具,包括第一移动板、第二移动板、底座、第一弧形板、第二弧形板、第一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和定位机构,所述第一移动板底部开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二移动板底部开设有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一移动板和第二移动板上均开设有开槽;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U型板、第三螺纹孔、第一转把和第一螺纹杆;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电机、转轴、锥齿轮、第一锥齿轮和第二锥齿轮;所述定位机构包括第四螺纹孔、第二转把和第二螺纹杆。有益效果:通过设置的第二驱动机构和第一驱动机构,实现对电机壳精准定位,提高了使用的便利性;通过设置的定位机构,对底座进行定位固定,提高使用时夹具的稳定性。提高使用时夹具的稳定性。提高使用时夹具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机壳圆弧度成型控制用工装夹具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工装夹具
,具体来说,涉及一种电机壳圆弧度成型控制用工装夹具。

技术介绍

[0002]工装,即工艺装备:指制造过程中所用的各种工具的总称。包括刀具、钳子、模具、量具、检具、辅具、钳工工具、工位器具等。工装为其通用简称,钳子是加工时用来迅速紧固工件,使工件保持正确相对位置的工艺装置。传统电机壳圆弧度成型的工装夹具使用时,不能进行二次定位,导致生产效率低,定位不准确、加工精度不高、加工误差大。
[0003]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机壳圆弧度成型控制用工装夹具,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机壳圆弧度成型控制用工装夹具,包括第一移动板、第二移动板、底座、第一弧形板、第二弧形板、第一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和定位机构,所述第一移动板设置在底座上一侧,所述第二移动板设置在底座上另一侧,所述底座顶部两侧开设有开口,所述第一移动板和第二移动板底端通过开口,所述第一移动板和第二移动板底端通入到底座内,所述第一移动板底部开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二移动板底部开设有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一弧形板设置在第一移动板一侧,所述第二弧形板设置在第二移动板一侧,所述第一移动板和第二移动板上均开设有开槽;
[0006]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U型板、第三螺纹孔、第一转把和第一螺纹杆;
[0007]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电机、转轴、锥齿轮、第一锥齿轮和第二锥齿轮;
[0008]所述定位机构包括第四螺纹孔、第二转把和第二螺纹杆。
[000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的U型板设置在第一移动板和第二移动板外侧,所述U型板一端通过开槽,所述U型板一端固定在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上,所述U型板上开设有第三螺纹孔,所述第三螺纹孔一侧设置有第一转把。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转把一端固定有第一螺纹杆,所述第一螺纹杆一端通过第三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杆与第三螺纹孔通过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螺纹杆一端通过设置的轴承座与第一移动板和第二移动板转动连接。
[0011]进一步的,所述底座内底部开设有凹槽,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电机通过螺栓固定在凹槽内,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的另一端固定有锥齿轮。
[0012]进一步的,所述锥齿轮顶部一侧设置有第一锥齿轮,所述锥齿轮顶部另一侧设置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和第二锥齿轮底部分别与锥齿轮垂直且啮合。
[0013]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一丝杆和第二丝杆,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第一丝杆一端固定在第一锥齿轮上,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第二丝杆一端固定在第二锥齿轮
上。
[00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丝杆另一端通过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二丝杆另一端通过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一丝杆和第二丝杆与第一螺纹孔和第二螺纹孔通过螺纹连接,所述第一丝杆和第二丝杆另一端通过设置的轴承座与底座内壁转动连接。
[0015]进一步的,所述底座外两侧均焊接有固定板,所述定位机构的第四螺纹孔开设在固定板上,所述第四螺纹孔顶部设置有第二转把,所述第二转把底端固定有第二螺纹杆。
[0016]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螺纹杆底端通过第四螺纹孔,所述第二螺纹杆与第四螺纹孔通过螺纹连接,所述第二螺纹杆底端为圆锥状。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的第二驱动机构,启动电机,电机控制转轴、锥齿轮、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第一丝杆和第二丝杆同步转动,使得第一移动板和第二移动板相互靠近,实现对电机壳初步定位,通过设置的第一驱动机构,转动第一转把,第一转把转动带动第一螺纹杆转动,使得U型板相对于第一螺纹杆向一侧移动,带动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相互靠近,实现对电机壳精准定位,提高了使用的便利性;通过设置的定位机构,转动第二转把,第二转把带动第二螺纹杆转动,使得第二螺纹杆相对于第四螺纹孔向下移动,对底座进行定位固定,提高使用时夹具的稳定性,减少加工误差。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电机壳圆弧度成型控制用工装夹具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图1中A处的放大图。
[0021]附图标记:
[0022]1、第一移动板;2、第二移动板;3、底座;4、开口;5、第一螺纹孔;6、第二螺纹孔;7、第一弧形板;8、第二弧形板;9、U型板;10、开槽;11、第三螺纹孔;12、第一转把;13、第一螺纹杆;14、轴承座;15、凹槽;16、电机;17、转轴;18、锥齿轮;19、第一锥齿轮;20、第二锥齿轮;21、第一丝杆;22、第二丝杆;23、固定板;24、第四螺纹孔;25、第二转把;26、第二螺纹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专利技术做出进一步的描述:
[0024]请参阅图1

2,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电机壳圆弧度成型控制用工装夹具,包括第一移动板1、第二移动板2、底座3、第一弧形板7、第二弧形板8、第一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和定位机构,所述第一移动板1设置在底座3上一侧,所述第二移动板8设置在底座3上另一侧,所述底座3顶部两侧开设有开口4,所述第一移动板1和第二移动板2底端通过开口4,所述第一移动板1和第二移动板2底端通入到底座3内,所述第一移动板1底部开设有第一螺纹孔5,所述第二移动板2底部开设有第二螺纹孔6,所述第一弧形板7设置在第一移动板1一
侧,所述第二弧形板8设置在第二移动板2一侧,所述第一移动板1和第二移动板2上均开设有开槽10;
[0025]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U型板9、第三螺纹孔11、第一转把12和第一螺纹杆13;
[0026]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电机16、转轴17、锥齿轮18、第一锥齿轮19和第二锥齿轮20;
[0027]所述定位机构包括第四螺纹孔24、第二转把25和第二螺纹杆26。
[0028]通过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方案,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的U型板9设置在第一移动板1和第二移动板2外侧,所述U型板9一端通过开槽10,所述U型板9一端固定在第一弧形板7和第二弧形板8上,所述U型板9上开设有第三螺纹孔11,所述第三螺纹孔11一侧设置有第一转把12,所述第一转把12一端固定有第一螺纹杆13,所述第一螺纹杆13一端通过第三螺纹孔11,所述第一螺纹杆13与第三螺纹孔11通过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螺纹杆13一端通过设置的轴承座14与第一移动板1和第二移动板2转动连接,所述底座3内底部开设有凹槽15,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电机16通过螺栓固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机壳圆弧度成型控制用工装夹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移动板(1)、第二移动板(2)、底座(3)、第一弧形板(7)、第二弧形板(8)、第一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和定位机构,所述第一移动板(1)设置在底座(3)上一侧,所述第二移动板(8)设置在底座(3)上另一侧,所述底座(3)顶部两侧开设有开口(4),所述第一移动板(1)和第二移动板(2)底端通过开口(4),所述第一移动板(1)和第二移动板(2)底端通入到底座(3)内,所述第一移动板(1)底部开设有第一螺纹孔(5),所述第二移动板(2)底部开设有第二螺纹孔(6),所述第一弧形板(7)设置在第一移动板(1)一侧,所述第二弧形板(8)设置在第二移动板(2)一侧,所述第一移动板(1)和第二移动板(2)上均开设有开槽(10);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U型板(9)、第三螺纹孔(11)、第一转把(12)和第一螺纹杆(13);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电机(16)、转轴(17)、锥齿轮(18)、第一锥齿轮(19)和第二锥齿轮(20);所述定位机构包括第四螺纹孔(24)、第二转把(25)和第二螺纹杆(2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机壳圆弧度成型控制用工装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的U型板(9)设置在第一移动板(1)和第二移动板(2)外侧,所述U型板(9)一端通过开槽(10),所述U型板(9)一端固定在第一弧形板(7)和第二弧形板(8)上,所述U型板(9)上开设有第三螺纹孔(11),所述第三螺纹孔(11)一侧设置有第一转把(1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机壳圆弧度成型控制用工装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把(12)一端固定有第一螺纹杆(13),所述第一螺纹杆(13)一端通过第三螺纹孔(11),所述第一螺纹杆(13)与第三螺纹孔(11)通过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螺纹杆(13)一端通过设置的轴承座(14)与第一移动板(1)和第二移动板(2)转动连接。4.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谷赛辉曾壤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中科劲纬智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