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脊柱全内镜下环形椎间融合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脊柱全内镜下环形椎间融合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脊柱退行性疾病及其结构受损是造成人体颈肩腰腿疼痛、感觉和运动功能受损甚至丧失的一个重要原因。上世纪50年代,Cloward首先提出后路腰椎融合术(PLIF),该技术发展成为当今脊柱外科基本术式之一。1986年Badgy和Kuslich设计出适用于人体的椎间融合器(Cage),即BAK系统。此后,椎体间植骨融合技术有了较大发展,成为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和结构损伤的一种基本手术方式。
[0003]椎间融合器的原理是以病变椎间隙为中心,在植入椎间融合器后,其提供的撑开力使融合节段的肌肉、纤维环和前、后纵韧带处于持续张力状态,使融合节段和融合器达到三维超静力学固定。其次,椎间融合器通过恢复椎间隙的高度,以恢复脊柱前、中柱的应力及稳定,恢复、维持脊柱固有生理凸起,扩大椎间孔,缓解硬膜囊、神经根的受压。椎间融合器的中空结构为其内的松质骨的融合提供良好的力学环境,从而达到界面永久融合的目的。r/>[0004]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脊柱全内镜下环形椎间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可折叠的环形椎间融合器(1),所述环形椎间融合器(1)包括球囊(1.1)、多腔管(1.2)、显影环(1.3)和连接环(1.4);所述环形椎间融合器(1),在导丝(4)的作用下盘成预设形状,所述环形椎间融合器(1)内注入骨水泥,凝固后稳定支撑椎间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脊柱全内镜下环形椎间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导丝(4)拥有记忆变形能力,拉直释放后能恢复成预先设定形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脊柱全内镜下环形椎间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多腔管(1.2)的远端为一锥度形状,导向环形椎间融合器(1)植入椎间盘。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脊柱全内镜下环形椎间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腔管(1.2)内设置有两类通道,一类为骨泥通道,所述骨泥通道与所述多腔管(1.2)的远端出口连通;另一类为骨水泥通道,骨水泥通道位于所述球囊(1.1)内的侧壁设有开口,骨水泥从开口流出,填充到所述球囊(1.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脊柱全内镜下环形椎间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水泥通道内设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益奇,姚柏艇,卓清山,张鹏云,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华科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