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墙体的安装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499927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2 23: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装配式墙体的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将至少两个起步支撑件间隔安装于支撑骨架底部;步骤二、将下墙板的下端嵌入起步支撑件内;步骤三、通过一安装夹将下墙板与支撑骨架的横梁连接;步骤四、通过打钉将下墙板与支撑骨架固定连接;步骤五、在下墙板上部间隔安装至少两个过渡支撑件;步骤六、将上墙板的下端嵌入过渡支撑件内;步骤七、通过一安装夹将上墙板与支撑骨架的横梁连接;步骤八、通过打钉将上墙板与支撑骨架固定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装配式墙体的安装方法通过起步支撑件、过渡支撑件与安装夹的配合使用,可实现对墙板的高效、高精度安装,只需要一个人操作即可完成安装工作。可完成安装工作。可完成安装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装配式墙体的安装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装配式建筑
,尤其涉及一种装配式墙体的安装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建筑建造技术的快速发展,房屋结构的墙板建造效率也在逐步提高,砖墙的制作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在施工现场直接进行墙面砌筑的方法的效率较低、精确性欠佳已难以跟上时代。为响应国家对新型建筑的绿色环保、工厂化、快速化、可拆装、材料循环利用的政策指导方针,目前急需大力发展新型装配式墙体技术。
[0003]龙骨隔墙是一种新型的建筑隔墙,具有重量轻、强度高、通用性强特性,有适应防震、防尘、隔音、恒温等功效,同时还具备工期短、不易变形等优点。现有技术中为了能准确安装龙骨隔墙,需要至少2人协作,增加了人工成本且安装精度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装配式墙体的安装方法,该装配式墙体的安装方法通过起步支撑件、过渡支撑件与安装夹的配合使用,可实现对墙板的高效、高精度安装,只需要一个人操作即可完成安装工作。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装配式墙体的安装方法,所述墙体包括基础层、安装于基础层上的支撑骨架、位于支撑骨架外侧的下墙板和上墙板;所述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将至少两个起步支撑件间隔安装于支撑骨架底部;步骤二、将下墙板的下端嵌入起步支撑件内;步骤三、通过一安装夹将下墙板与支撑骨架的横梁连接;步骤四、通过打钉将下墙板与支撑骨架固定连接;步骤五、在下墙板上部间隔安装至少两个过渡支撑件;步骤六、将上墙板的下端嵌入过渡支撑件内;步骤七、通过一安装夹将上墙板与支撑骨架的横梁连接;步骤八、通过打钉将上墙板与支撑骨架固定连接;所述起步支撑件包括与支撑骨架底部连接的第一直角支撑件和与第一直角支撑件连接的第二直角支撑件,所述第一直角支撑件的水平支撑部与支撑骨架的底面连接,该第一直角支撑件的竖直支撑部与支撑骨架的外侧表面连接,所述第二直角支撑件的水平支撑部与第一直角支撑件的竖直支撑部上端面连接、并向相背于支撑骨架的一侧延伸,所述第二直角支撑件的竖直支撑部连接于其水平支撑部相背于支撑骨架的一侧并向上延伸,从而在第二直角支撑件的竖直支撑部与支撑骨架之间形成一第一凹槽区,所述下墙板的下端嵌入此第一凹槽区内,且下墙板的底面与第二直角支撑件的水平支撑部接触;所述过渡支撑件包括水平支撑板和第一竖直支撑板,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板的上端面与水平支撑板下表面连接,此第一竖直支撑板的内表面与下墙板的外侧表面接触,所述水平
支撑板下表面与下墙板的顶面接触,所述水平支撑板远离支撑骨架的一侧具有一向上延伸的第二竖直支撑板,从而在第二竖直支撑板与支撑骨架之间形成一供上墙板嵌入的第二凹槽区;所述安装夹进一步包括第一夹持板、第二夹持板、固定套筒和活动壳体,所述固定套筒和活动壳体均位于第一夹持板、第二夹持板之间,所述固定套筒相背于活动壳体的一端与第一夹持板内表面上部连接,所述活动壳体相背于固定套筒的一端固定于第二夹持板的内表面上,此活动壳体的另一端嵌入固定套筒内、并可以在固定套筒内移动;所述第一夹持板的内表面上间隔设置有两个第一安装扣,所述第二夹持板的内表面上设置有两个与第一安装扣对应的第二安装扣,相对设置的第一安装扣与第二安装扣之间通过一弹簧连接,所述活动壳体的下表面中央具有一向下延伸的隔板,此隔板与活动壳体的两个侧板之间分别形成一供弹簧嵌入的导向槽,所述第一夹持板的内表面下部与支撑骨架相背于上墙板的一侧表面抵压接触,所述第二夹持板的内表面下部与上墙板相背于支撑骨架的外表面抵压接触。
[0006]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改进的方案如下:1. 上述方案中,所述固定套筒与第一夹持板之间、活动壳体第二夹持板与之间均通过焊接连接或者由一体成型获得。
[0007]2.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夹持板内表面的下部间隔设置有向第二夹持板一侧凸起的齿条。
[0008]3.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二夹持板的下端面上具有一向第一夹持板一侧延伸的翻边条。
[0009]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专利技术装配式墙体的安装方法,其通过起步支撑件、过渡支撑件与安装夹的配合使用,可实现对墙板的高效、高精度安装,且避免了安装过程中需要多人配合辅助的情况,只需要一个人操作即可完成安装工作;另外,安装夹上隔板与活动壳体侧板之间形成的导向槽可有效限制弹簧的位置,避免弹簧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偏移导致夹持板与墙板、支撑骨架之间不能完全贴合的情况,进一步提高对墙板的安装精度。
附图说明
[0010]附图1为本专利技术装配式墙体的安装方法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图1中A处结构放大图;附图3为本专利技术装配式墙体的安装方法中过渡支撑件结构示意图;附图4为图1中B处结构放大图;附图5为本专利技术装配式墙体的安装方法中起步支撑件结构示意图;附图6为本专利技术装配式墙体的安装方法中安装夹结构示意图;附图7为本专利技术装配式墙体的安装方法中安装夹结构分解示意图;附图8为本专利技术装配式墙体的安装方法步骤一示意图;附图9为本专利技术装配式墙体的安装方法步骤三示意图;附图10为本专利技术装配式墙体的安装方法步骤五示意图;附图11为本专利技术装配式墙体的安装方法步骤五示意图。
[0011]以上附图中:1、第一夹持板;2、第二夹持板;3、固定套筒;4、活动壳体;5、第一安装扣;6、第二安装扣;7、弹簧;8、隔板;9、导向槽;10、起步支撑件;101、第一直角支撑件;102、第二直角支撑件;11、基础层;12、支撑骨架;131、下墙板;132、上墙板;14、过渡支撑件;141、水平支撑板;142、第一竖直支撑板;143、第二竖直支撑板;15、安装夹;16、第一凹槽区;17、第二凹槽区;18、齿条;19、翻边条。
具体实施方式
[0012]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13]实施例1:一种装配式墙体的安装方法,所述墙体包括基础层11、安装于基础层11上的支撑骨架12、位于支撑骨架12外侧的下墙板131和上墙板132;所述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将至少两个起步支撑件10间隔安装于支撑骨架12底部;步骤二、将下墙板131的下端嵌入起步支撑件10内;步骤三、通过一安装夹15将下墙板131与支撑骨架12的横梁连接;步骤四、通过打钉将下墙板131与支撑骨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墙体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墙体包括基础层(11)、安装于基础层(11)上的支撑骨架(12)、位于支撑骨架(12)外侧的下墙板(131)和上墙板(132);所述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将至少两个起步支撑件(10)间隔安装于支撑骨架(12)底部;步骤二、将下墙板(131)的下端嵌入起步支撑件(10)内;步骤三、通过一安装夹(15)将下墙板(131)与支撑骨架(12)的横梁连接;步骤四、通过打钉将下墙板(131)与支撑骨架(12)固定连接;步骤五、在下墙板(131)上部间隔安装至少两个过渡支撑件(14);步骤六、将上墙板(132)的下端嵌入过渡支撑件(14)内;步骤七、通过一安装夹(15)将上墙板(132)与支撑骨架(12)的横梁连接;步骤八、通过打钉将上墙板(132)与支撑骨架(12)固定连接;所述起步支撑件(10)包括与支撑骨架(12)底部连接的第一直角支撑件(101)和与第一直角支撑件(101)连接的第二直角支撑件(102),所述第一直角支撑件(101)的水平支撑部与支撑骨架(12)的底面连接,该第一直角支撑件(101)的竖直支撑部与支撑骨架(12)的外侧表面连接,所述第二直角支撑件(102)的水平支撑部与第一直角支撑件(101)的竖直支撑部上端面连接、并向相背于支撑骨架(12)的一侧延伸,所述第二直角支撑件(102)的竖直支撑部连接于其水平支撑部相背于支撑骨架(12)的一侧并向上延伸,从而在第二直角支撑件(102)的竖直支撑部与支撑骨架(12)之间形成一第一凹槽区(16),所述下墙板(131)的下端嵌入此第一凹槽区(16)内,且下墙板(131)的底面与第二直角支撑件(102)的水平支撑部接触;所述过渡支撑件(14)包括水平支撑板(141)和第一竖直支撑板(142),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板(142)的上端面与水平支撑板(141)下表面连接,此第一竖直支撑板(142)的内表面与下墙板(131)的外侧表面接触,所述水平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学东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固特美钢建筑产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