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水施工吊模及防水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496697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8 12: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防水施工吊模及防水施工方法。防水施工吊模包括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其中上模组件包括左上半模、右上半模以及连接两个半模的半模连接件,左上半模和右上半模为左右对称的半管体,半管体的上端内壁上设有若干定位板,位于定位板下方的管体内壁上设有一条弧形凸起,半管体的下端边沿外翻;下模组件包括左托板、右托板以及连接两个托板的托板连接件,左托板与右托板对接拼合使用,两托板的对接边上均设有缺口,且两托板上的缺口恰好拼合成与管道截面相同的形状。使用本发明专利技术进行管道与楼板之间的防水施工,施工进度快、操作简单、施工质量有保证。施工质量有保证。施工质量有保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水施工吊模及防水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建筑施工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防水施工吊模及防水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一般给排水施工中,在给排水管道安装完成后、防水作业施工前,需在预留洞口与排水管道之间浇筑混凝土,以实现排水管道与预留洞口之间的封闭。现常用的施工方式是吊模施工,现有的吊模施工方法为平板吊模施工,平板吊模施工采用PVC板或其他材料的平板贴在楼板底部,以封堵住排水管道与预留洞口之间的缝隙,从而可以向排水管道与预留洞口之间的缝隙填充混凝土,待混凝土凝固后,去除PVC板或其他材料的平板,即可完成排水管道与预留洞口之间的封闭施工,然后再进行后续的防水作业。而采用PVC平板吊模施工时封堵不严,导致管道与二次灌注混凝土结合不严密,发生沿管道壁渗水情况。管道根部与结构层结合处需要进行二次圆形倒角的反坎施工,存在工序多、人工费用高、工期长等问题,且人工操作易出现反坎不平滑的现象,增加后续防水施工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就是提供一种防水施工吊模,以解决现有的平板吊模施工造成的质量缺陷,减少施工工序和细部处理人工费用,缩短施工时间,提高管道穿越楼层防水施工质量。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二就是提供一种防水施工方法,以实现楼板与管道之间的防水施工。
[0005]本专利技术目的之一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防水施工吊模,包括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其中所述上模组件包括左上半模、右上半模以及连接两个半模的半模连接件,所述左上半模和所述右上半模为左右对合的半管体,在所述半管体的上端内壁上,沿周向间隔设有若干定位板,位于所述定位板下方的管体内壁上设有一条沿管体周面方向设置的山丘状的弧形凸起,所述半管体的下端边沿外翻,呈弧形曲面的翻边结构;使用时,所述左上半模与所述右上半模放置在楼板的上板面上,并左右拼合成套在位于楼板上方管道上的管套,所述管套的内管径大于所述管道的外管径,所述半管体上的定位板抵靠在所述管道的外壁上,所述半管体上的弧形凸起的尖部与管道的外壁留有浇筑混凝土的缝隙;所述下模组件包括左托板、右托板以及连接两个托板的托板连接件,所述左托板与所述右托板对接拼合使用,两托板的对接边上均设有缺口,且两托板上的缺口恰好拼合成与管道截面相同的形状;使用时,所述左托板与所述右托板对接拼合并套在位于楼板下方的管道上,所述左托板和所述右托板的上板面与楼板的下板面相贴。
[0006]所述左上半模与所述右上半模左右对称设置,二者的外壁两侧靠近拼合边缘处均设有一对上下间隔设置的第一夹块,若干对所述第一夹块之间的缝隙宽度相等并位于同一高度上;所述半模连接件有两个,包括第一螺杆和旋拧在第一螺杆上的第一蝶形螺母,所述第一螺杆的一端铰接在其中一个半模的一侧的两个第一夹块之间,所述第一螺杆另一端可
绕旋转轴水平旋转,当两个半模拼合时,所述第一螺杆的自由端卡在另一半模上位于同侧的两个第一夹块之间,通过旋拧所述第一蝶形螺母,实现两个半模的固连。
[0007]在两托板的上板面上沿缺口均设有一条凸起,所述凸起的端面与所述缺口的断面平齐,所述凸起的宽度不大于管道与楼板预留口之间的缝宽。
[0008]所述左托板与所述右托板左右对称,所述左托板的下板面上设有左半箍筒,所述右托板的下板面上设有右半箍筒,当所述左托板与所述右托板拼合使用时,二者下方的半箍筒拼合成箍套在管道上的套筒。
[0009]所述左半箍筒与所述右半箍筒的外壁两侧靠近拼合边缘处均设有一对上下间隔设置的第二夹块,若干对所述第二夹块之间缝隙宽度相等并位于同一高度上;所述托板连接件有两个,包括第二螺杆和旋拧在第二螺杆上的蝶形螺母,所述第二螺杆的一端铰接在其中一个半箍筒的一侧的两个第二夹块之间,所述第二螺杆的另一端可绕旋转轴水平旋转,当两个半箍筒拼合时,所述第二螺杆的自由端卡在另一半箍筒上位于同侧的两个第二夹块之间,通过旋拧所述第二蝶形螺母,实现两个半箍筒以及半托板的固连。
[0010]所述左半箍筒和所述右半箍筒为左右对称的半筒体,两半筒体的外壁中部分别设有一个拉环,两个所述拉环的位置对称。
[0011]所述定位板为方形板,在所述左上半模和所述右上半模分别设有两个,每个半模上的定位板间隔均匀排布,每个所述定位板的一边固定在半模的内壁上,且所述定位板的板面与半模的管径方向一致。
[0012]在所述左上半模和所述右上半模的管体的外壁上均设有若干支撑下端翻边结构的肋板。
[0013]本专利技术目的之二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防水施工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a、制备所述的防水施工吊模;b、对拟进行楼板与管道之间防漏施工的位置处进行清理,清除施工位置处楼板的上下板面上、管道上以及预留洞口处的混凝土浮渣、碎石、颗粒等杂质,然后进行浇水湿润;c、将上模组件套固在位于楼板上方的管道上,并使底部抵靠在楼板的上板面上;将下模组件固定在位于楼板下方的管道上,并使下模组件的托板的上板面与楼板的下板面相贴;d、从楼板的上板面上,向上模组件与管道之间的缝隙内浇筑细石混凝土,直至细石混凝土的浇筑面到达左上半模和右上半模上的弧形凸起的最高点;e、待细石混凝土凝固后,将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依次拆除;f、在位于楼板上方的细石混凝土上涂抹防水材料形成上层防水层;在楼板下方,因下模组件的左托板、右托板上的凸起,楼板与管道之间的缝隙内留有一圈的环绕管道的凹槽,在凹槽内填充柔性防水堵料,以形成下层防水层。
[0014]本专利技术的防水施工吊模包括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上模组件为套筒状结构,下模组件为板状结构。使用本专利技术进行管道与楼板缝隙间的防水施工时,上模组件与下模组件配合使用,上模组件套设在位于楼板上方的管道上,下模组件安装在位于楼板下方的管道上。使用本专利技术的吊模施工,由上模组件定型的混凝土台表面在成型时便形成了倒角,无需在后面进行倒角处理,减少了施工工序,方便后期的防水施工。而且在曲线光滑的混凝土台
表面做防水,可以防止防水层出现空鼓、撕裂等问题,防水效果好。另外,本专利技术在下模组件的左右托板上设置了一圈凸起,使得浇筑完成后的楼板与管道的缝隙之间预留有凹槽,在凹槽内填充柔性防水堵料,从而实现双层防水。
[0015]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效果:(1)吊模安装拆卸简便;(2)工业化程度高,整体成本低;(3)拆模后的混凝土外观质量好、整体性好、节约人工;(4)本专利技术方法施工快、效果好、节约工期、节约成本;(5)本专利技术是一种更适于现浇结构的施工方法,在装配结构中优点更加突出。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上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是左上半模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4是下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21]图6是拆除模具后凝固的混凝土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7是图6中I处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1、定位板;2、左上半模;3、右上半模;4、半模连接件;5、肋板;6、翻边结构;7、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水施工吊模,其特征是,包括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其中所述上模组件包括左上半模、右上半模以及连接两个半模的半模连接件,所述左上半模和所述右上半模为左右对合的半管体,在所述半管体的上端内壁上,沿周向间隔设有若干定位板,位于所述定位板下方的管体内壁上设有一条沿管体周面方向设置的山丘状的弧形凸起,所述半管体的下端边沿外翻,呈弧形曲面的翻边结构;使用时,所述左上半模与所述右上半模放置在楼板的上板面上,并左右拼合成套在位于楼板上方管道上的管套,所述管套的内管径大于所述管道的外管径,所述半管体上的定位板抵靠在所述管道的外壁上,所述半管体上的弧形凸起的尖部与管道的外壁留有浇筑混凝土的缝隙;所述下模组件包括左托板、右托板以及连接两个托板的托板连接件,所述左托板与所述右托板对接拼合使用,两托板的对接边上均设有缺口,且两托板上的缺口恰好拼合成与管道截面相同的形状;使用时,所述左托板与所述右托板对接拼合并套在位于楼板下方的管道上,所述左托板和所述右托板的上板面与楼板的下板面相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施工吊模,其特征是,所述左上半模与所述右上半模左右对称设置,二者的外壁两侧靠近拼合边缘处均设有一对上下间隔设置的第一夹块,若干对所述第一夹块之间的缝隙宽度相等并位于同一高度上;所述半模连接件有两个,包括第一螺杆和旋拧在第一螺杆上的第一蝶形螺母,所述第一螺杆的一端铰接在其中一个半模的一侧的两个第一夹块之间,所述第一螺杆另一端可绕旋转轴水平旋转,当两个半模拼合时,所述第一螺杆的自由端卡在另一半模上位于同侧的两个第一夹块之间,通过旋拧所述第一蝶形螺母,实现两个半模的固连。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施工吊模,其特征是,在两托板的上板面上沿缺口均设有一条凸起,所述凸起的端面与所述缺口的断面平齐,所述凸起的宽度不大于管道与楼板预留口之间的缝宽。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施工吊模,其特征是,所述左托板与所述右托板左右对称,所述左托板的下板面上设有左半箍筒,所述右托板的下板面上设有右半箍筒,当所述左托板与所述右托板拼合使用时,二者下方的半箍筒拼合成箍套在管道上的套筒。5.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克俭刘若飞韩建田陈增顺刘娜博张冰瑾李超王立辉张松聂玉辉于立功薛琰朝张延华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省第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