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同济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层间抗扭转阻尼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96622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8 12: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层间抗扭转阻尼器,包括固定于建筑结构上的位移传递板、固定于下层楼板的外筒、设于所述外筒中心并绕中心旋转的传动轴,所述传动轴上端通过齿轮组与所述位移传递板连接;所述传动轴上固定设置多个类圆板,所述类圆板与所述外筒内壁之间设有缓冲耗能组件;所述缓冲耗能组件的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外筒内壁上,所述缓冲耗能组件的另一端设有摩擦垫片,所述类圆板转动时,其边缘与所述摩擦垫片发生周期性滑动摩擦进行阻尼耗能。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构造简单,抗扭转效果明显,易于适应不同建筑的扭转特征等优点。筑的扭转特征等优点。筑的扭转特征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层间抗扭转阻尼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
,具体涉及一种层间抗扭转阻尼器,通过将结构的扭转效应放大,并对其进行摩擦耗能以减轻扭转效应。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人口增加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超高层结构以满足人类的生产生活要求。然而,在自然条件或人为条件下,结构不可避免的受到诸如强风,地震,往复荷载的影响。如何提高结构安全性与可靠度,提升使用过程中的舒适性是当前减振耗能领域研究的热点。
[0003]超高层建筑中,核心筒偏置的高层建筑逐渐成为商办项目高层建筑的重要形式,但核心筒偏置的结构特点会给结构设计优化带来较多困难,在这种新型结构体系由于框架和核心筒的不对称会导致扭转不规则,在活荷载如风荷载或地震,台风作用下,结构在局部收筒处易出现不规则扭转现象,在超高层建筑中,扭转效应需要及时进行控制,以保证结构的安全性及舒适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在传统通过增厚或削弱剪力墙的抗扭转方法基础上,提供一种设置在层间的抗扭转阻尼器,可广泛适用于框架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层间抗扭转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于建筑结构上的位移传递板(1)、固定于下层楼板的外筒(5)、设于所述外筒(5)中心并绕中心旋转的传动轴(10),所述传动轴(10)上端通过齿轮组与所述位移传递板(1)连接;所述传动轴(10)上固定设置多个类圆板(7),所述类圆板(7)与所述外筒(5)内壁之间设有缓冲耗能组件(6);所述缓冲耗能组件(6)的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外筒(5)内壁上,所述缓冲耗能组件(6)的另一端设有摩擦垫片(11),所述类圆板(7)转动时,其边缘与所述摩擦垫片(11)发生周期性滑动摩擦进行阻尼耗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层间抗扭转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齿轮组包括设置在所述连接臂(3)上的大齿轮(2)和小齿轮(4),所述小齿轮(4)安装在所述传动轴(10)上端,所述位移传递板(1)设有啮齿,所述小齿轮(4)通过所述大齿轮(2)与所述位移传递板(1)传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层间抗扭转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耗能组件(6)为可调节弹簧耗能单元,所述缓冲耗能组件(6)包括摩擦垫片(11)、调谐弹簧(13)、限制调谐弹簧(13)侧向位移的限位板(12),所述调谐弹簧(13)的一端采用焊接方式固接在所述外筒(5)上,另一端连接摩擦垫片(11);或者,将所述调谐弹簧(13)替换为液压缓冲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层间抗扭转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板(12)厚度为2

4mm,限位板(12)与外筒(5)的连接方式为焊接;所述摩擦垫片(11)与同一平面上的类圆板(7)侧面圆弧部分保持适当接触,当类圆板(7)转动时,摩擦垫片(11)通过周期性的滑动耗能实现阻尼作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层间抗扭转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5)的内腔下部设有液体耗能阻尼机构,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传动轴(10)的带孔隔板(8),所述液体耗能阻尼机构的腔体内充满胀塑性流体(9),所述带孔隔板(8)随所述传动轴(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鲁正谭淇航赵圣强
申请(专利权)人:同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