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确定供热管网储能能力的方法及相关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供热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确定供热管网储能能力的方法及相关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供热系统由热源、供热管网、热用户组成,以热源所产生的热水或者蒸汽作为媒介,通过供热管网向热用户供热。
[0003]在不同的时段,热用户的用热需求也会发生变化,为了满足热用户的用热需求,需要调整供热系统热源侧的供热量。目前,通常根据技术人员的运行经验对热源侧的供热量进行人为调控。
[0004]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上述方法往往会使热源提供给热用户的热量与热用户期望的热量产生较大偏差,难以实现热量的供需平衡,导致供热系统的灵活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确定供热管网储能能力的方法及相关装置,以期可以达到在保证热用户的用热体验的基础上,通过充分利用供热管网的储能能力,有助于在供热系统的优化调度过程中,减小热源供热量的调节幅度,实现热量的供需平衡,提高供热系统的灵活性。
[0006]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确定供热管网储能能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获取用于计算供热管网的储能容量的第一模型,所述第一模型根据第一状态信息得到,所述供热管网包括供热管路和回热管路,所述第一状态信息包括供热系统的温度信息;根据第一约束条件,计算所述第一模型,所述第一约束条件包括所述第一状态信息的约束条件;根据所述第一模型的计算结果,确定所述供热管网的储能容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根据第一约束条件,计算所述第一模型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第一状态信息,更新所述第一模型的参数值。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热系统的温度信息包括:所述供热管路的热源侧供水温度、所述回热管路的热源侧回水温度、所述供热管路的热用户侧供水温度、所述回热管路的热用户侧回水温度、热用户侧的室内温度、以及所述热用户侧的环境温度中的一项或多项。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型包括:第一关系式,所述第一关系式用于表示相邻的两个调度周期之间所述供热管网的等效储能容量变化关系;第二关系式,所述第二关系式用于表示所述供热管网热源侧的供水温度、所述供热管网热源侧的回水温度和所述热源的注入热量之间的关系;第三关系式,所述第三关系式用于表示所述供热管网热用户侧的供水温度、所述供热管网热用户侧的回水温度和所述供热管网热用户侧的输出温度;第四关系式,所述第四关系式用于表示所述供热管网热用户侧的室内温度、所述热用户侧的环境温度和所述热用户侧的消耗热量。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关系式包括:所述E
ES
(t+1)和所述E
ES
(t)分别表示所述供热管网在第t+1调度周期内和第t调度周期内的等效蓄热量,所述η
ESL
表示所述供热管网的等效静置损耗率,所述η
ESC
表示所述供热管网的等效蓄热损耗率,所述H
in
(t)表示第t调度周期内所述热源的注入热量,所述H
out
(t)表示第t调度周期内所述供热管网热用户侧的输出温度,所述η
ESD
表示所述供热管网的等效放热损耗率。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关系式包括:H
in
(t)=c
·
ms
t
·
Δt
·
(τ
S
(t)
‑
τ
R
(t));所述H
in
(t)表示第t调度周期内所述热源的注入热量,所述c表示导热介质的比热容,ms
t
·
Δt表示第t调度周期内流出所述供热管路的所述导热介质的质量,所述τ
S
(t)表示所述供热管网热源侧的供水温度,所述τ
R
(t)表示所述供热管网热源侧的回水温度。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关系式包括:H
out
(t)=c
·
ms
t
·
Δt
·
(τ
in
(t)
‑
τ
out
(t));所述H
out
(t)表示第t调度周期内所述供热管网热用户侧的输出温度,所述c表示所述导热介质的比热容,ms
t
·
Δt表示第t调度周期内流出所述供热管路的所述导热介质的质量,
所述τ
in
(t)表示所述供热管网热用户侧的供水温度,所述τ
out
(t)表示所述供热管网热用户侧的回水温度。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关系式包括:所述H
out
(t)表示第t调度周期内所述供热管网热用户侧的消耗热量,所述c
u
表示所述供热管网热用户侧的室内导热介质的比热容,所述m
u
表示所述室内导热介质的质量,τ
u
(t)和τ
u
(t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进,张屹,马向追,苏恒循,
申请(专利权)人:港华能源投资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