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隧道变形智能监测设备及安装布置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检测设备
,具体为隧道变形智能监测设备及安装布置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隧道变形自动监测系统由沉降测量单元、收敛测量单元、基准测量模块、采控站、和基于网络运行的监测软件等构成,透传模块和对传模块可以使设备间无线通讯,该系统能不断添加或移动测量单元,自动完成隧道施工过程中拱顶,净空变化测量及其数据分析、预警与上报。也适用于运营中隧道变形监测。
[0003]当前的检测设备存在一定不足;
[0004]1、现有的收敛测量单元在进行测量时,由于工作环境的特殊,导致水泥浆很容易附着在其的表面,很容易造成对镜头的遮蔽,从而使得无法测量以及测量的不精准;
[0005]2、同时通过导线与激光触发器连接时,由于现场施工时,场地较为杂乱,施工人员的随意走动,很容易对导线进行踢绊,造成导线与设备之间连接出现松动甚至是掉落,导致数据的传输的中断或不准确,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隧道变形智能监测设备及安装布置方法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隧道变形智能监测设备,包括沉降测量单元(1)、静力水准仪(2)、沉降测量模块(3)、有源透传模块(4)、收敛测量单元(5)和激光触发器(7),其特征在于:所述收敛测量单元(5)的顶部设置有收敛单元主体(51),所述收敛单元主体(51)正面一端的两侧设置有滑槽(52),两组所述滑槽(52)内部顶部和底部皆设置有收纳槽(512),两组所述收纳槽(512)内部相互远离处的两侧皆设置有第一弹簧(515),两组所述第一弹簧(515)相互靠近处设置有隔绝板(513),所述滑槽(52)的内部皆滑动设置有滑块(514),两组所述滑块(514)的正面一端皆设置有挡板(58),两组所述挡板(58)相互远离的一侧设置有凸杆(510),所述收敛单元主体(51)顶部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伺服电机(511),所述伺服电机(511)的输出端设置有齿轮(53),所述收敛单元主体(51)顶部和底部的中间位置处皆设置有两组支撑块(59),四组所述支撑块(59)的背面一端皆设置有支撑杆(516),四组所述支撑杆(516)的外侧套设有转环(56),所述转环(56)正面一端的顶部和底部皆设置有弧形滑槽(54),两组所述转环(56)的两侧皆设置有弧形框(57),所述转环(56)的顶部设置有弧形齿条(55),所述激光触发器(7)的底部设置有防脱落组件(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变形智能监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脱落组件(6)包括插座(61)、卡槽(62)、固定块(63)、铰接杆(64)、套环(65)、固定杆(66)、插头(67)、固定槽(68)和第二弹簧(69),所述插座(61)位于激光触发器(7)的底部,所述插座(61)的两侧皆设置有卡槽(62),所述插座(61)的内部套设有插头(67),所述插头(67)两侧的顶部铰接有铰接杆(64),两组所述铰接杆(64)相互靠近一侧的顶部皆设置有固定块(63),所述插头(67)正面一端的顶部设置有固定槽(68),所述插头(67)的外侧套设有套环(65),所述套环(65)的正面一端滑动设置有固定杆(66),所述固定杆(66)的外侧套设有第二弹簧(69)。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变形智能监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齿条(55)和齿轮(53)位于同一垂直面,所述弧形齿条(55)和齿轮(53)相互啮合。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变形智能监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杆(510)的正面一端贯穿弧形框(57)的内部,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易中平,荔大江,郭炜欣,张洪鹏,单云浩,孙浩铭,熊启云,李璇,欧富豪,杨硕,杨德煊,梁宇杰,赵胜杰,祁子鹏,张云鹤,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七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