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源网荷储协同互动方案的资源汇聚潜力评估方法及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电力系统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源网荷储协同互动方案的资源汇聚潜力评估方法及装置。
技术背景
[0002]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电力需求与日俱增,依靠传统的源随荷动、增大电 力建设投资来应对电力紧张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因此,有必要采用新的能 源供给模式,充分利用计划外电源,加大清洁能源占比,“源
‑
网
‑
荷
‑
储”协同互动的理念便 应运而生。“源
‑
网
‑
荷
‑
储”协同互动旨在建立新型能源网络,将源的供给、电能传输、负荷 调整与电能存储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以保证能源的利用方式更为合理,将传统的粗放型能 源利用模式转换为集约型的能源利用模式。在电网实施“源
‑
网
‑
荷
‑
储”协同互动可以“汇聚
”ꢀ
各种互动资源的潜力,解决区域电网电力支撑不足的问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源网荷储协同互动方案的资源汇聚潜力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1、基于分布式电源、电网、电力负荷以及储能四类资源在协同互动调控过程发挥的作用,确定资源评估指标,并将资源评估指标划分为两层;步骤2、采用九级标度法构建各层级指标重要程度判断矩阵;步骤3、基于矩阵一致性对所有判断矩阵进行检测,对一致性不满足条件的判断矩阵,返回步骤2重新构建;步骤4、根据判断矩阵,使用均值法求取各层级资源评估指标权重;步骤5、利用各层级资源评估指标权重与各层级资源评估指标进行相乘后累加,计算分布式电源、电网、电力负荷以及储能四类资源在不同的协同互动方案下的资源汇聚力分值,实现对资源汇聚潜力的评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以协调控制能力、资源互动能力以及资源利用能力作为第一层资源评估指标;以系统综合调峰能力、储能快速响应能力、无功支撑能力、电压稳定性、分布式能源渗透率、负荷峰谷差、分布式能源消纳率、DG利用率以及负荷资源利用率作为第二层资源评估指标。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二层资源评估能力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1)协调控制能力系统综合调峰能力c1:其中R
T
为火电机组热备用,单位MW;R
H
为水电机组热备用,单位MW;C
S
为储能系统的储能容量,单位MW,P
L
为负荷有功功率,单位MW;T为调峰周期,单位h;储能快速响应能力c2:其中,P
c
为储能充电功率,单位MW;P
d
为储能放电功率,单位MW;ω
c
为储能充电快速响应能力系数;ω
d
为储能放电快速响应能力系数;无功支撑能力c3:其中,Q
T
为火电机组的无功功率,单位MVar;Q
H
为水电机组无功功率,单位MVar,Q
S
为储能系统的无功功率,单位MVar,Q
L
为负荷无功功率,单位MVar;电压稳定性c4:其中,P0、P
max
分别为区域初始、临界运行点的功率值;(2)资源互动能力分布式能源渗透率r1:其中,P
DGMax
为分布式能源的所能提供的最大出力,单位MW;P
L,max
为峰值负荷功率,单位MW;负荷峰谷差r2:
分布式能源消纳率r3:其中,P
DG,max
表示分布式能源的实际最大出力,P
L,max
表示峰值负荷功率,分布式能源消纳率反应了储能系统在协调控制过程中的互动能力;(3)资源利用能力DG利用率u1:其中,P
DG,max
表示分布式能源的实际最大出力,P
L,max
表示峰值负荷功率;负荷资源利用率u2:其中,ω
peak
为大负荷削峰贡献系数;λ
peak
为大负荷削峰贡献率;ω
valley
为大负荷填谷贡献系数;λ
valley
大负荷填谷贡献率;P
a,max
为大用户在负荷高峰时的负荷值,单位MW;P
a,min
为大用户在负荷低谷时的负荷值,单位MW。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九级标度法构建各层级指标重要程度判断矩阵的具体过程如下:对同一层级的n个指标,建立n阶判断矩阵B:判断矩阵中各元素定义与计算方法如下:提取判断矩阵元素b
ij
的下标i和j,判断第i项指标相对第j项指标的重要程度,依据重要程度级别,确定判断矩阵元素b
ij
对应的取值,若重要程度级别处于两个级别之间,则判断矩阵元素的取值为两个级别对应的取值的中间值;若第i项指标相对第j项指标重要程度低,则将两项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分为5个等级,根据专家经验确定,由强到弱依次为:极端重要,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际元,邓铭,吴东琳,李人晟,王卓,曾雨婧,黄珂丽,伍巧佳,李俊雄,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长沙供电分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