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压供气系统及流体机械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48064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8 12: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蓄压供气系统以及包含该蓄压供气系统的流体机械系统,蓄压供气系统包括压缩空气缓冲装置、增压装置、控制装置、以及供气管线,供气管线包括总输出管线、第一管线、第二管线、第三管线和第四管线,总输出管线与压缩空气接口相连,第一管线与气动阀门执行机构相连,增压装置设置在第三管线上,用于对压缩空气进行增压,压缩空气缓冲装置设置在第四管线上,用于存储增压后的压缩空气,控制装置包括压力传感器与控制器,压力传感器设于所述总输出管线上,控制器根据压力传感器的信号控制增压装置开启。该蓄压供气系统安全可靠、具有保持压缩空气高压蓄能的功能,并且能够延长供气时间,有效地提高了气动阀门的可用性。有效地提高了气动阀门的可用性。有效地提高了气动阀门的可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蓄压供气系统及流体机械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核工业
,具体涉及一种蓄压供气系统以及包含该蓄压供气系统的流体机械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核工程设计过程中,对于一些有特殊安全要求的工程设计上需要使用气动阀门,从而实现流体机械系统具有快速关闭以及调节阀门的功能,然而这些气动阀门能否可靠实现功能以及能否长时间动作,主要因素就是向这些气动阀门执行机构供气的系统是否可靠及其供气时间问题。尤其是在出现事故情况下,供气系统能否继续保证向气动阀门执行机构供气以及供气的时间长短,直接影响到流体机械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进而影响到整个工程设计的安全性。
[0003]在现有技术中,气动阀门采用压缩空气系统供气,同时设置压缩空气缓冲罐作为备用气源,但是压缩空气缓冲罐不能实现自动高压蓄能,导致缓冲罐的设计尺寸会相对很大,或者设计高压缓冲罐同时采用人工监测补气的方式保压。这种做法的缺点是:采用人工监测补气的高压空气储罐响应较慢且经济性差;可实现自动补气的压缩空气储罐可能会达到正常压缩空气的最低压力值,进而导致压缩空气缓冲罐尺寸太大,带来的问题是经济性太差,供气时间短,并且难以保证可靠供气,以上问题可能对流体机械系统造成较大瞬态,威胁工程设计的安全和人员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蓄压供气系统以及包含该蓄压供气系统的流体机械系统,所述蓄压供气系统安全可靠、具有保持压缩空气高压蓄能的功能,并且能够延长供气时间,有效地提高了气动阀门的可用性。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蓄压供气系统,包括压缩空气缓冲装置、增压装置、控制装置、以及供气管线,所述供气管线包括总输出管线、第一管线、第二管线、第三管线和第四管线,所述总输出管线的输入端用于与压缩空气接口相连,其输出端分为两个分支,其中一个分支与第一管线的输入端相连,另一个分支与第三管线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一管线的输出端与气动阀门的执行机构相连,所述增压装置设置在第三管线上,用于对第三管线中的压缩空气进行增压,所述压缩空气缓冲装置设置在第四管线上,用于存储经增压装置增压后的压缩空气,第三管线的输出端上设有第二节点,所述第二节点连通所述第四管线的输入端以及第二管线的一端,第二管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管线上的第一节点相连,所述控制装置包括压力传感器与控制器,所述压力传感器设于所述总输出管线上,其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用于检测所述总输出管线内的气压,并将检测到的气压值传送给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增压装置电连接,用于将接收到的所述气压值与其内存储的压力阈值进行比较,并在所述气压值低于所述压力阈值时,发送控制信号给所述增压装置,以控制增压装置开启。
[0007]优选的,所述压缩空气缓冲装置包括压缩空气缓冲罐,所述压缩空气缓冲罐设置在所述第四管线上,压缩空气缓冲罐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
[0008]优选的,所述压缩空气缓冲装置还包括手动隔离阀,所述手动隔离阀设置在所述第四管线上,并位于所述第二节点与压缩空气缓冲罐之间,所述手动隔离阀保持常开状态。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管线上设有阀门单元,所述阀门单元包括电动供气隔离阀,所述电动供气隔离阀设于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气动阀门执行机构之间,所述电动供气隔离阀正常处于常开状态,且采用稳定可靠能源供电。
[0010]优选的,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远程控制器,所述阀门单元还包括阀位指示器,所述远程控制器与所述电动供气隔离阀以及所述阀位指示器电连接,用于在事故发生时,控制所述电动供气隔离阀打开,所述阀位指示器用于给所述远程控制器反馈所述电动供气隔离阀的阀位状态信号。
[0011]优选的,还包括逆止阀组件,所述逆止阀组件包括第一逆止阀、第二逆止阀、第三逆止阀,所述第一逆止阀设于总输出管线上,所述第二逆止阀设于所述第三管线上,并且位于所述第二节点与所述增压装置之间;所述第三逆止阀设于所述第一管线上,并且位于所述第一节点的上游,第一逆止阀、第二逆止阀、第三逆止阀均为单向阀。
[0012]优选的,所述第一逆止阀、第二逆止阀、第三逆止阀分别安装在靠近压缩空气缓冲罐或者靠近气动阀门执行机构的位置,以减小压缩空气缓冲罐扩容而造成的压力降低。
[0013]优选的,所述增压装置的两端分别通过管道法兰连接在所述第三管线上。
[0014]优选的,所述第二管线为双向流通管线。
[0015]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流体机械系统,包括流体机械和气动阀门,还包括上述蓄压供气系统,所述气动阀门设于流体机械的进气端,所述蓄压供气系统通过第一管线与所述气动阀门的执行机构连通。
[0016]本专利技术中的蓄压供气系统能稳定地保持对所述气动阀门的执行机构提供高压压缩空气,及时在压缩空气输入源停气后,压缩空气储存罐中的高压压缩空气能较长时间保持对气动阀门的执行机构供气,具有稳定可靠性,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蓄压供气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

压缩空气缓冲罐,2

手动隔离阀,3

第三逆止阀,4
‑ꢀ
总输出管线,41

第一管线,42

第二管线,43

第三管线,44

第四管线,45

第一节点,46

第二节点,5

增压装置,6

第一逆止阀, 7

压缩空气接口,8

第二逆止阀,9

电动供气隔离阀,10

气动阀门执行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中的附图,对专利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20]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属于“上”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
所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和简化描述,而并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设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1]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者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2]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设置”、“安装”、“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地连接,或者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蓄压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空气缓冲装置、增压装置(5)、控制装置、以及供气管线,所述供气管线包括总输出管线(4)、第一管线(41)、第二管线(42)、第三管线(43)和第四管线(44),所述总输出管线(4)的输入端用于与压缩空气接口(7)相连,其输出端分为两个分支,其中一个分支与第一管线(41)的输入端相连,另一个分支与第三管线(43)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一管线(41)的输出端与气动阀门的执行机构相连,所述增压装置(5)设置在第三管线(43)上,用于对第三管线(43)中的压缩空气进行增压,所述压缩空气缓冲装置设置在第四管线(44)上,用于存储经增压装置增压后的压缩空气,第三管线(43)的输出端上设有第二节点(46),所述第二节点(46)连通所述第四管线(44)的输入端以及第二管线(42)的一端,第二管线(4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管线(41)上的第一节点(45)相连,所述控制装置包括压力传感器与控制器,所述压力传感器设于所述总输出管线(4)上,其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用于检测所述总输出管线(4)内的气压,并将检测到的气压值传送给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增压装置(5)电连接,用于将接收到的所述气压值与其内存储的压力阈值进行比较,并在所述气压值低于所述压力阈值时,发送控制信号给所述增压装置(5),以控制增压装置(5)开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压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空气缓冲装置包括压缩空气缓冲罐(1),所述压缩空气缓冲罐(1)设置在所述第四管线(44)上,压缩空气缓冲罐(1)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压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空气缓冲装置还包括手动隔离阀(2),所述手动隔离阀(2)设置在所述第四管线(44)上,并位于所述第二节点(46)与压缩空气缓冲罐(1)之间,所述手动隔离阀(2)保持常开状态。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压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线(41)上设有阀门单元,所述阀门单元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嘉明王晓江刘亚光王佳卓姚亦珺邹文重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