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热管理系统
[0001]本申请涉及热管理
,尤其涉及一种热管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电动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可以对乘客舱内环境温度与电池温度进行调节。相关技术中,热管理系统包括制冷剂系统与冷却液系统,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一换热器包括不相连通的第一换热部与第二换热部,第一换热部与第二换热部能够进行热交换,制冷剂系统包括压缩机、节流装置与第二换热器,压缩机、第一换热部、节流装置与第二换热器能够连通形成回路,冷却液系统包括电池换热组件,电池换热组件与第二换热部能够连通形成回路。相关技术中的热管理系统,电池仅能够与流经第二换热部的冷却液进行热交换,当电池产生巨大热量时,电池的热量不能快速的散去。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鉴于相关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申请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4]一种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系统与副系统,主系统包括主制冷剂系统与主冷却液系统;
[0005]所述主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不相连通的第一换热部与第二换热部,所述第一换热部与第二换热部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系统与副系统,主系统包括主制冷剂系统与主冷却液系统;所述主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器(11),所述第一换热器(11)包括不相连通的第一换热部(111)与第二换热部(112),所述第一换热部(111)与第二换热部(112)能够进行热交换,所述主制冷剂系统包括第一压缩机(21)、第二换热器(12)与第一节流装置(31);所述副系统包括副制冷剂系统与副冷却液系统,所述副系统包括第三换热器(13),所述第三换热器(13)包括不相连通的第三换热部(131)与第四换热部(132),所述第三换热部(131)与第四换热部(132)能够进行热交换,所述副制冷剂系统包括第二压缩机(22)、第四换热器(14)与第二节流装置(32),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换热组件(41);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快速散热模式,在所述电池快速散热模式下:所述第一压缩机(21)的出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端口(12a)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端口(12b)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第一端口(31a)连通,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第二端口(31b)与所述第一换热部的第一端口(111a)连通,所述第一换热部的第二端口(111b)与所述第一压缩机(21)的入口连通;所述电池换热组件(41)与所述第二换热部(112)连通;所述第二压缩机(22)的出口与所述第四换热器第一端口(14a)连通,所述第四换热器的第二端口(14b)与所述第二节流装置的第一端口(32a)连通,所述第二节流装置的第二端口(32b)与所述第三换热部的第一端口(131a)连通,所述第三换热部的第二端口(131b)与所述第二压缩机(22)的入口连通;所述电池换热组件(41)与所述第四换热部(132)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冷却液系统包括第一流路(a)与第一泵(51),所述第一泵(51)与所述第二换热部(112)连通于所述第一流路(a),所述副冷却液系统包括第二流路(b)与第二泵(52),所述第二泵(52)与所述第四换热部(132)连通于所述第二流路(b);在所述电池快速散热模式下:所述第一流路(a)与电池换热组件(41)连通形成回路,所述第二流路(b)与电池换热组件(41)连通形成回路,冷却液经电池换热组件(41)后,分成两路,一路流向第一流路(a),另一路流向第二流路(b),流经第一流路(a)后的冷却液与流经第二流路(b)后的冷却液汇合并一同流向电池换热组件(4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三泵(53);在所述电池快速散热模式下:所述电池换热组件(41)、第三泵(53)、第二换热部(112)以及所述第四换热部(132)连通形成回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一支路(c),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一流路切换装置(61),所述第一流路切换装置(61)包括第一接口(61a)、第二接口(61b)与第三接口(61c),所述第一接口(61a)与所述电池换热组件(41) 连通,所述第二接口(61b)与所述第一支路(c)连通,所述第三接口(61c)与所述第四换热部(132)连通;在所述电池快速散热模式下:所述第一接口(61a)与所述第三接口(61c)连通,所述第一接口(61a)与所述第二接口(61b)不连通,所述电池换热组件(41)、第二换热部(112)、第三泵(53)与所述第四换热部(132)能够连通形成回路。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换热器(14)包括不相连通的第五换热部(141)与第六换热部(142),所述第五换热部(141)与第六换热部(142)能够进
行热交换,所述副冷却液系统包括第五换热器(15)与第三流路(d),所述第五换热器(15)、第六换热部(142)连通于第三流路(d),所述第三流路(d)与电池换热组件(41)所在的流路不连通;在所述电池快速散热模式下:所述第五换热器(15)与第六换热部(142)连通形成回路。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换热器(15)包括第一子换热器(151)与第二子换热器(152);在所述电池快速散热模式下:所述第一子换热器的第一端口(151a)与所述第六换热部的第一端口(142a)连通,所述第二子换热器的第一端口(152a)与所述第六换热部的第一端口(142a)连通,所述第一子换热器的第二端口(151b)与所述第六换热部的第二端口(142b)连通,所述第二子换热器的第二端口(152b)与所述第六换热部的第二端口(142b)连通。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器(12)包括第三子换热器(121)、第四子换热器(122)与第五子换热器(123);在所述电池快速散热模式下:所述第三子换热器的第一端口(121a)与所述第一压缩机(21)的入口连通,所述第四子换热器的第一端口(122a)与所述第一压缩机(21)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三子换热器的第二端口(121b)与所述第五子换热器的第一端口(123a)连通,所述第四子换热器的第二端口(122b)与所述第五子换热器的第一端口(123a)连通,所述第五子换热器的第二端口(123b)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31)的第一端口连通。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冷却液系统还包括电机换热组件(42)与第六换热器(16);在所述电池快速散热模式下:所述电机换热组件(42)与第六换热器(16)连通。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子换热器(121)与所述第四子换热器(122)分别位于所述第五子换热器(123)的长度方向的相反两侧,所述第三子换热器(121)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五子换热器(123)的长度方向相交于第一点(A),所述第三子换热器(121)相对于第五子换热器(123)绕着第一点(A)旋转第一角度α,所述第四子换热器(122)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五子换热器(123)的长度方向相交于第二点(B),所述第四子换热器(122)相对于第五子换热器(123)绕着第二点(B)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军启,张伟伟,
申请(专利权)人:三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