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取力装置及具有其的发动机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472709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8 11: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后取力装置和一种发动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后取力装置通过设置润滑组件,润滑组件上设有朝向轴承组件的喷油口,预先计算好进油口直径大小与进油量大小关系,润滑油从第一进油口进入,途径润滑组件,最后从喷油口流出,由于润滑油喷出时存在压力,故润滑油直接飞溅到轴承组件,对轴承产生润滑效果。在实际应用中,形成润滑油定量润滑,避免原方案润滑油进油过多及随意飞溅造成润滑油压力浪费。油进油过多及随意飞溅造成润滑油压力浪费。油进油过多及随意飞溅造成润滑油压力浪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后取力装置及具有其的发动机


[0001]本技术属于发动机
,具体涉及一种后取力装置。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发动机。

技术介绍

[0002]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0003]目前针对总成式的后取力结构,进入后取力总成的油为压力油,压力油进入后,油是以自由飞溅状态润滑壳体内部的零件,部分润滑油飞溅到轴承滚动体上,部分润滑油飞溅到中间齿轮轴上。其中飞溅到轴承滚动体上的润滑油能够对轴承形成有效润滑和冷却,飞溅到中间齿轮轴上的润滑油随着重力落下回流至油底壳,这部分油没有对轴承形成有效作用,形成浪费。并且会使发动机机油压力降低,使发动机润滑性能下降,严重会影响发动机可靠性。而且后取力油封漏油一直是影响发动机可靠性风险之一,减小后取力总成内部油量,有利于降低漏油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后取力装置的润滑油会浪费一部分的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5]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后取力装置,所述后取力装置包括:<br/>[000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取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取力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部沿轴向方向形成安装腔,所述壳体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用于连通所述安装腔和所述壳体的外部;中间齿轮轴,所述中间齿轮轴以可转动的形式安装在所述安装腔中;轴承组件,所述轴承组件安装在所述中间齿轮轴和所述安装腔的壁面之间;润滑组件,所述润滑组件安装在所述安装孔中,所述润滑组件包括第一进油口和与所述第一进油口连通的至少一个喷油口,所述第一进油口用于引入润滑油,所述喷油口用于喷出所述润滑油,并且所述喷油口的喷油方向朝向所述轴承组件的滚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取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组件包括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所述第一轴承设于所述壳体的第一端与所述中间齿轮轴之间,所述第二轴承设于所述壳体的第二端与所述中间齿轮轴之间,所述安装孔设于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取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取力装置包括两个所述喷油口,其中一个所述喷油口的喷油方向朝向所述第一轴承,另一个所述喷油口的喷油方向朝向所述第二轴承。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取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组件包括进油螺栓,所述进油螺栓穿设于所述安装孔内,所述进油螺栓的内部沿轴向方向形成第一进油道,所述至少一个喷油口设于所述进油螺栓上,且所述第一进油道与所述至少一个喷油口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取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组件还包括空心螺栓和进油葫芦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长龙李丹李德颖
申请(专利权)人: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