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室内生物增氧减碳智能调节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46732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8 11: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室内生物增氧减碳智能调节系统,包括培养单元、过滤单元、抽气单元、清理单元、气体检测单元以及控制单元;其中,过滤单元设置于培养单元的下端;抽气单元的进气端与过滤单元连通,抽气单元的出气端位于培养单元的内部,抽气单元用于将过滤单元过滤的空气抽送到培养单元;清理单元设置于培养单元的上端,用于清理培养单元;气体检测单元设置于培养单元的外侧壁;控制单元设置于培养单元的外侧壁,并分别与抽气单元、电机元件以及气体检测单元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室内生物增氧减碳智能调节系统,能够对室内气体进行过滤,也能够加快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吸收二氧化碳的速度,增加室内氧气含量,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和推广应用价值。用价值和推广应用价值。用价值和推广应用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室内生物增氧减碳智能调节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空气净化
,尤其涉及一种室内生物增氧减碳智能调节系统。

技术介绍

[0002]人处于室内环境中,不断呼吸会不断的消耗氧气,并产生二氧化碳,在室内的二氧化碳达到一定浓度的情况下,会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0003]现有去除二氧化碳的办法一般是向室内补充新风以降低二氧化碳的浓度,但是在炎热季节或寒冷季节,向室内输送新风无疑会影响室内的温度,也会消耗较多的电力资源;此外,现有的增氧减碳装置大多是直接使用空气净化仪或室内生物增氧减碳装置,空气净化仪不仅价格昂贵,而且也需要消耗较多电力资源,现有的室内生物增氧减碳装置无法快速吸收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气体,产氧效率低。
[0004]目前,针对现有技术中降低二氧化碳的浓度易消耗较多电力资源以及现有的室内生物增氧减碳装置无法快速吸收室内的二氧化碳的问题,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室内生物增氧减碳智能调节系统,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降低二氧化碳的浓度易消耗较多电力资源以及现有的室内生物增氧减碳装置无法快速吸收室内的二氧化碳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室内生物增氧减碳智能调节系统,包括:
[0007]过滤单元,所述过滤单元用于吸收过滤室内的气体;
[0008]抽气单元,所述抽气单元设置于所述过滤单元的侧端,所述抽气单元的进气端与所述过滤单元的内部连通,所述抽气单元用于将室内的气体抽送到所述过滤单元的内部;
[0009]培养单元,所述培养单元设置于所述过滤单元的上端,且所述培养单元的内部与所述抽气单元的出气端连通,所述培养单元用于接收所述抽气单元抽送的气体并培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
[0010]清理单元,所述清理单元设置于所述培养单元的上端,用于清理所述培养单元,所述清理单元包括:
[0011]齿条元件,所述齿条元件设置于所述培养单元的侧端;
[0012]安装元件,所述安装元件滑动设置于所述齿条元件;
[0013]电机元件,所述电机元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元件的侧端,且所述电机元件的输出轴朝向所述培养单元设置于所述安装元件的内部;
[0014]第一传动齿轮,所述第一传动齿轮套设于所述电机元件的输出轴,并与所述齿条元件啮合连接;
[0015]第一传动轴,所述第一传动轴与所述第一传动齿轮同轴连接;
[0016]清理元件,所述清理元件设置于所述培养单元的内部,并与所述第一传动轴转动
连接;
[0017]气体检测单元,所述气体检测单元设置于所述培养单元的外侧壁;
[0018]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设置于所述培养单元的外侧壁,并分别与所述抽气单元、所述电机元件以及所述气体检测单元电性连接。
[0019]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室内生物增氧减碳智能调节系统中,所述培养单元还包括:
[0020]光检测元件,所述光检测元件设置于所述培养单元的内部,并与所述控制单元电性连接。
[0021]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室内生物增氧减碳智能调节系统中,所述过滤单元包括:
[0022]壳元件,所述壳元件设置于所述培养单元的下端;
[0023]第一出气孔,所述第一出气孔设置于所述壳元件的侧壁,并与所述抽气单元的进气端连通;
[0024]第一过滤元件,所述第一过滤元件设置于所述壳元件的内部,并位于所述第一出气孔的一侧;
[0025]通气孔,所述通气孔设置于所述壳元件的侧壁,并位于所述第一过滤元件的远离所述第一出气孔的一侧。
[0026]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室内生物增氧减碳智能调节系统中,所述抽气单元包括:
[0027]进气管,所述进气管的第一端与所述过滤单元连通;
[0028]气泵,所述气泵设置于所述过滤单元的侧端,所述气泵的进气口与所述进气管的第二端连通;
[0029]出气管,所述出气管的第一端与所述气泵的出气口密封连接,所述出气管的第二端位于所述培养单元的内部。
[0030]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室内生物增氧减碳智能调节系统中,所述抽气单元还包括:
[0031]引气管,所述引气管设置于所述培养单元的内部,所述引气管的开口端与所述出气管的第二端连通,所述引气管的密封端设置于所述培养单元的内部;
[0032]若干第二出气孔,若干所述第二出气孔间隔设置于所述引气管。
[0033]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室内生物增氧减碳智能调节系统中,所述抽气单元还包括:
[0034]若干第二过滤元件,所述第二过滤元件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二出气孔的内部。
[0035]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室内生物增氧减碳智能调节系统中,所述清理单元还包括:
[0036]收集槽,所述收集槽设置于所述清理元件的上端,用于收集所述清理元件上端的杂物。
[0037]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室内生物增氧减碳智能调节系统中,所述清理单元还包括:
[0038]第二传动齿轮,所述第二传动齿轮套设于所述第一传动轴;
[0039]第三传动齿轮,所述第三传动齿轮设置于所述培养单元的内部,并与所述清理元件相对应,且与所述第二传动齿轮啮合连接;
[0040]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设置于所述清理元件的内部,且所述第二传动轴与所述第三传动齿轮同轴连接;
[0041]若干第四传动齿轮,若干所述第四传动齿轮间隔套设于所述第二传动轴;
[0042]传送元件,所述传送元件设置于所述清理元件的内部,并分别与若干所述第四传动齿轮啮合连接。
[0043]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室内生物增氧减碳智能调节系统中,所述清理单元还包括:
[0044]若干第一滚轮,若干所述第一滚轮间隔设置于所述清理元件与所述传送元件的上端交接处,并均与所述传送元件相抵接;
[0045]若干第二滚轮,若干所述第二滚轮间隔设置于所述清理元件与所述传送元件的下端交接处,并均与所述传送元件相抵接。
[0046]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室内生物增氧减碳智能调节系统中,所述过滤单元还包括:
[0047]若干支撑元件,若干所述支撑元件设置于所述过滤单元的四角位置。
[0048]本技术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49](1)本技术的室内生物增氧减碳智能调节系统,通过培养单元培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能够降低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并增加室内的氧气浓度,且通过抽气单元和过滤单元能够将室内的气体过滤后抽送到培养单元的内部,从而使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快速吸收气体中的二氧化碳;
[0050](2)通过清理单元能够清理培养单元内部的杂物,避免培养单元内部杂物过多影响培养单元内部的水质,从而影响培养单元内部的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的正常生长;
[0051](3)本技术的室内生物增氧减碳智能调节系统,即能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室内生物增氧减碳智能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过滤单元,所述过滤单元用于吸收过滤室内的气体;抽气单元,所述抽气单元设置于所述过滤单元的侧端,所述抽气单元的进气端与所述过滤单元的内部连通,所述抽气单元用于将室内的气体抽送到所述过滤单元的内部;培养单元,所述培养单元设置于所述过滤单元的上端,且所述培养单元的内部与所述抽气单元的出气端连通,所述培养单元用于接收所述抽气单元抽送的气体并培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清理单元,所述清理单元设置于所述培养单元的上端,用于清理所述培养单元,所述清理单元包括:齿条元件,所述齿条元件设置于所述培养单元的侧端;安装元件,所述安装元件滑动设置于所述齿条元件;电机元件,所述电机元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元件的侧端,且所述电机元件的输出轴朝向所述培养单元设置于所述安装元件的内部;第一传动齿轮,所述第一传动齿轮套设于所述电机元件的输出轴,并与所述齿条元件啮合连接;第一传动轴,所述第一传动轴与所述第一传动齿轮同轴连接;清理元件,所述清理元件设置于所述培养单元的内部,并与所述第一传动轴转动连接;气体检测单元,所述气体检测单元设置于所述培养单元的外侧壁;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设置于所述培养单元的外侧壁,并分别与所述抽气单元、所述电机元件以及所述气体检测单元电性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生物增氧减碳智能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单元包括:光检测元件,所述光检测元件设置于所述培养单元的内部,并与所述控制单元电性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生物增氧减碳智能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单元包括:壳元件,所述壳元件设置于所述培养单元的下端;第一出气孔,所述第一出气孔设置于所述壳元件的侧壁,并与所述抽气单元的进气端连通;第一过滤元件,所述第一过滤元件设置于所述壳元件的内部,并位于所述第一出气孔的一侧;通气孔,所述通气孔设置于所述壳元件的侧壁,并位于所述第一过滤元件的远离所述第一出气孔的一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生物增氧减碳智能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气单元包括:进气管,所述进气管的第一端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海邓颖慧
申请(专利权)人:戴文工程设计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