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升叠瓦组件电池效率的背面电场结构以及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65468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8 11: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提升叠瓦组件电池效率的背面电场结构以及电池,属于晶硅太阳能电池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背面电场结构,主栅沿长度方向设置若干拐点,且任意相邻拐点的凸起方向相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进一步提供一种叠瓦组件电池,其正面设置切割通道,用于引导切割主栅,使得沿切割通道切割后的主栅上,位于A拐点的银电极的被切割边距离主栅左侧边的最小距离小于位于B拐点的银电极的被切割边距离主栅左侧边的最小距离。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优化设计叠瓦组件电池背面电极的结构来改善电流的传输路径,减少背面主栅不同区域附近的电流密度差异,降低接触电阻,减少电流损失,从而提高电池填充因子。填充因子。填充因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提升叠瓦组件电池效率的背面电场结构以及电池


[0001]本技术属于晶硅太阳能电池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提升叠瓦组件电池效率的背面电场结构以及电池。

技术介绍

[0002]叠瓦组件因摒弃了焊带间距衔接导电方式,可以缩短电子运动距离、降低电阻、提升功率,从而成为高效组件技术研发的热点。叠瓦组件是通过导电胶直接将切片电池的正电极与背电极无间距连接,这样在同等组件面积情况下可以封装更多电池片,提高组件发电密度。但导电胶的粘结强度小于焊带焊接强度,所以背面电极常设计为多分段错位分布的镂空结构来增大正负电极的粘结力,减小接触电阻。
[0003]目前,叠瓦组件电池的背面由均匀、平行分布的铝细栅和主栅构成,副栅和主栅垂直连接。副栅多用铝浆形成,将收集的载流子以电流形式传输汇聚到主栅上;主栅一般由银电极和铝电场构成,电流最终由银电极导出。常规叠瓦组件电池的背面电极图形一般设计为多分段错位排布的直通型(如图1),当载流子由细栅200传输到银电极300时,如图2所示,同一区域左右两边的距离差异大,会造成窄区域(L1)的载流子密度过大,而宽区域(L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升叠瓦组件电池效率的背面电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条主栅,所述主栅的左侧边和右侧边均设置有若干细栅,任意两细栅平行设置,且任意两条相邻的主栅通过若干细栅相连通;所述主栅上沿长度方向设置有若干银电极;所述主栅的一侧边至少具有向A方向凸起的A拐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升叠瓦组件电池效率的背面电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栅的任意一侧边均具有向A方向凸起的A拐点与向B方向凸起的B拐点,所述A拐点与所述B拐点沿通道的长度方向交错设置,且所述A方向与B方向相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提升叠瓦组件电池效率的背面电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栅的任意一处具有相同的宽度L,所述宽度L为1

4mm。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提升叠瓦组件电池效率的背面电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栅的侧边具有不小于0.5mm的曲率K,所述曲率K为同一侧边上任意相邻的A拐点的切线和B拐点的切线之间的距离。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提升叠瓦组件电池效率的背面电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栅具有左侧边和右侧边,所述银电极设置于A拐点和B拐点处,位于A拐点的银电极Ⅰ与右侧边之间的距离为L1,位于B拐点的银电极Ⅱ与右侧边之间的距离为L2,L1与L2不相等。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提升叠瓦组件电池效率的背面电场结构,其特征在于:任意相邻的两个细栅之间的距离为0.8

1.5mm。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提升叠瓦组件电池效率的背面电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宽度L为2.5

2.9mm。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提升叠瓦组件电池效率的背面电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A拐点所在的法线与所述B拐点所在的法线之间的距离为J,所述距离J与曲率K呈反比。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提升叠瓦组件电池效率的背面电场结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鑫鑫黄智陈帅郭熊鑫白雪飞马海云
申请(专利权)人:通威太阳能眉山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