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防物料撞击磕伤的料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5998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8 11: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预防物料撞击磕伤的料斗,包括料斗本体,料斗本体截面呈矩形且上端开口,料斗本体包括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垂直设在底板上,且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平行,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的距离大于物料的最大尺寸;第一侧板上设缓冲接料板,缓冲接料板包括第一接料板、第二接料板,第一接料板和第二接料板呈V字形连接,第一侧板通过第一转轴与缓冲接料板连接;第一接料板与第一侧板通过弹簧连接;第一接料板和第二接料板在远离第一转轴的一侧设置缓冲导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制造方便,在物料从机械手处落入料斗时起到缓冲下降的作用,预防不合格中间产品撞击、磕伤的发生。磕伤的发生。磕伤的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预防物料撞击磕伤的料斗


[0001]本技术属于轮毂轴承装配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预防物料撞击磕伤的料斗。

技术介绍

[0002]轴承作为汽车各传动部位的重要部件,通常使用合金制造,对汽车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等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尤其是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汽车性能不断提高,对各部件的品质和性能要求也不断提高,其中尤其是应对各种高速运转、高负荷运转下轴承的稳定性、耐磨性、润滑性和安全性等更加成为当今汽车行业的重要研究课题。轮毂轴承是应用于汽车车轴处用来承重和为轮毂的转动提供精确引导的零部件,既承受轴向载荷又承受径向载荷,是汽车载重和转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代汽车车轮用轴承,是由两套圆锥滚子轴承或球轴承组合而成的,轴承的安装、涂油、密封以及游隙的调整都是在汽车生产线上进行的。这种结构使得其在汽车生产厂装配困难、成本高、可靠性差,而且汽车在维修点维护时,还需要对轴承进行清洗、涂油和调整。第二代轮毂轴承,也称轮毂轴承单元,是在标准角接触球轴承和圆锥滚子轴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两套轴承做为一体,通常结构为包括外圈、钢球、内圈和螺栓,外圈为整体式结构,外圈上带有法兰盘,法兰盘上压装有螺栓,外圈和两个内圈之间装有两列钢球,每一列钢球都压装在一个保持架内,两个内圈背对背安装在外圈内,上一列钢球的外侧设有密封圈。其变形结构为外圈和法兰盘分体设计,法兰盘上设置轴体,轴体从内圈的一侧穿过两列保持架,在另一侧通过旋铆工艺压在内圈上,而与法兰盘靠近一侧的保持架压在轴体和外圈之间。第二代轮毂单元直接通过螺栓连接到悬架上(内圈旋转型汽车),或安装到刹车盘和钢圈上(外圈旋转型汽车),具有组装性能好、可省略游隙调整、重量轻、结构紧凑、载荷容量大、为密封轴承可事先装入润滑脂、省略外部轮毂密封及免于维修等优点,已广泛用于轿车中,在载重汽车中也有逐步扩大应用的趋势。现有技术中,为了使生产的标准化,通常结构的第二代轮毂轴承的装配通过生产流水线的形式进行。第二代轮毂轴承具体的装配流程是:选出符合达到精度要求的一个外圈和两个内圈

将选出的钢球均布压装到上保持架中

将一个保持架放入外圈的下沟道(靠近法兰盘的那个),在保持架中压入钢球,同时将保持架压好

将压装好钢球的一个保持架放入外圈的另一个沟道中,并将内圈压入该端

振动和游隙检测

注入润滑脂和压装密封圈

跳动测量

将螺栓压装到外圈的法兰螺栓孔中。第二代轮毂单元的装配步骤比第一代轮毂轴承更多,从零部件的选配、装配过程控制都关系到轴承的质量,需要检测的项目也更多。原始的轮毂轴承的装配生产线很多工序仍然需要采用人工装配方式,自动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低,参数控制不严格,不能保证产品质量。
[0003]中国专利申请,申请号CN201020231326.2,申请日2010.06.22,授权公告号CN201703188U,授权公告日2011.01.12,公开了一种汽车第二代轮毂单元装配线,该装配线包括内圈输送测量设备、外圈输送测量设备、托盘输送线、合套设备、振动检测设备、游隙检测设备、注脂检测设备以及螺栓压装设备;内圈输送测量设备、外圈输送测量设备与合套设
备通过托盘输送线连接,合套设备与振动检测设备通过一条传送线连接,振动检测设备与游隙检测设备通过一条滑台连接,该滑台的末端设有推料机构,推料机构与注脂检测设备之间通过一条输出线连接;振动检测设备和游隙检测设备的前面均设有搬运装置。本技术能够完成汽车第二代轮毂单元的全部装配工序,对每一工序都实现了自动检测,参数自动设定,由PLC按照程序自动控制执行机构的运行,实现了精确控制,保证了装配质量。从零部件的选配、装配过程控制都关系到轴承的质量,第二代轮毂单元的装配步骤多,需要检测的项目也更多,采用上述汽车第二代轮毂单元装配线或其他装配线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合格产品,当检测到不合格中间产品时,采用机械手将其剔除装配线并放置于回收箱内。缺点是,现有技术中剔除不合格中间产品的机械手动作单一,使掉落到回收箱内的不合格中间产品发生撞击和磕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针对现有技术中剔除不合格中间产品的机械手动作单一,使掉落到回收箱内的不合格中间产品发生撞击和磕碰问题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防物料撞击磕伤的料斗,结构简单,制造方便,在不合格中间产品从机械手处落入料斗时起到缓冲下降的作用,预防不合格中间产品撞击、磕伤的发生。
[0006]2.技术方案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方案:
[0008]一种预防物料撞击磕伤的料斗,包括料斗本体,所述料斗本体截面呈矩形且上端开口,其特点是所述料斗本体包括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垂直设置在底板上,且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平行,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的距离大于物料的最大尺寸;所述第一侧板上设置缓冲接料板,所述缓冲接料板包括第一接料板、第二接料板,所述第一接料板和第二接料板呈V字形连接,在连接处设置第一转轴,所述第一侧板通过第一转轴与缓冲接料板连接;所述第一接料板与第一侧板通过弹簧连接;所述第一接料板和第二接料板在远离第一转轴的一侧设置缓冲导轮。
[0009]在本技术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轴与底板的距离大于物料最大尺寸的一半。
[0010]在本技术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料板上的缓冲导轮距离第一侧板最远时的距离小于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距离的一半;第一接料板上的缓冲导轮与第一侧板距离最近时,第二接料板的缓冲导轮与第一侧板的距离最远时为接收物料的状态,物料掉落时与第二接料板接触,下压第二接料板,则缓冲接料板绕第一转轴转动,弹簧被拉伸,减缓第一接料板的运动速度,当第一接料板上的缓冲导轮与第一侧板距离最远时,物料通过该缓冲接料板。
[0011]在本技术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板上端设置导向板,导向板与第一侧板呈锐角夹角,第一接料板上的缓冲导轮与第一侧板距离最近时,导向板在第一接料板的上部。
[0012]在本技术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底板上设置缓冲垫板,减缓首个物料对底板的撞击。
[0013]在本技术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缓冲接料板在第一侧板上设置至少一个,优选为设置两个。
[0014]在本技术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物料为装配状态或装配完成的轮毂轴承,该轮毂轴承至少包括轴承法兰。
[0015]在本技术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底板与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之间通过螺栓连接。
[0016]使用时,底板上设置缓冲垫板,第一接料板上的缓冲导轮与第一侧板距离最近时,第二接料板的缓冲导轮与第一侧板的距离最远时为接收物料的状态,物料掉落时与第二接料板接触,下压第二接料板,则缓冲接料板绕第一转轴转动,弹簧被拉伸,减缓第一接料板的运动速度,当第一接料板上的缓冲导轮与第一侧板距离最远时,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防物料撞击磕伤的料斗,包括料斗本体,所述料斗本体截面呈矩形且上端开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料斗本体包括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垂直设置在底板上,且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平行,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的距离大于物料的最大尺寸;所述第一侧板上设置缓冲接料板,所述缓冲接料板包括第一接料板、第二接料板,所述第一接料板和第二接料板呈V字形连接,在连接处设置第一转轴,所述第一侧板通过第一转轴与缓冲接料板连接;所述第一接料板与第一侧板通过弹簧连接;所述第一接料板和第二接料板在远离第一转轴的一侧设置缓冲导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预防物料撞击磕伤的料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与底板的距离大于物料最大尺寸的一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预防物料撞击磕伤的料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照辉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华立德工业技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