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余热回收再利用的综合智慧能源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45997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8 11: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余热回收再利用的综合智慧能源系统,属于综合智慧能源系统技术领域,解决现有技术无法对建筑内所有的余热进行回收再利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用于对余热进行再利用的供热装置,与供热装置相连接的余热水进水管、余热气进气管和加热水进水管;分别设置在余热水进水管、余热气进气管和加热水进水管上的余热水泵、余热气泵和加热水泵;所述供热装置包括保温箱,设置在保温箱内的加热釜,设置在加热釜外侧壁上,与余热水进水管和余热气进气管相连接的余热水管和余热气管,加热水进水管分别与加热釜的入口相连接,其中,加热釜至少有两个。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建筑余热回收再利用。筑余热回收再利用。筑余热回收再利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余热回收再利用的综合智慧能源系统


[0001]一种建筑余热回收再利用的综合智慧能源系统,用于建筑余热回收再利用,属于综合智慧能源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全球能源消耗每年都不同程度的增长,这也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持续上升,根据2020年5月观测到的二氧化碳浓度为417ppm,为300万年来最高,这也使得2021年成为了全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三年之一。根据相关报道,全球能源需求降低5%可以使得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7%。目前,碳减排、碳达峰和碳中和已经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0003]建筑领域已经超过工业和交通业成为全球耗能占比最高的领域,占到了全球社会总能耗的40%以上,同时也带来了超过30%的二氧化碳排放。因此,降低建筑相关能源消耗或提高建筑内的能源效率对实现全球节能减碳目标至关重要,也是响应国家战略和政策的必经之路。建筑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余热或废热,这一部分热量如果不加以利用则会被浪费或成为热污染源,与节能减排的目标背道而驰。
[0004]现有的专利中,已经有一些专利开始考虑对建筑中的废热、余热进行回收利用,例如专利CN107917483A提出了一种图书馆数据机房余热回收系统,该专利对数据中心热通道的热空气进行回收利用,用于图书馆内生活热水的供给,该系统仅仅面向图书馆,且余热量较小,通过电辅助加热器加热后仅能为小型热水器供能;而专利CN201720595937.7提出了一种利用能源站房余热的生活热水供应装置,该专利利用能源站运行过程中的废热给生活热水供热,但建筑自身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余热量巨大,该专利并未考虑使用此部分余热为能源站供热(供能)。
[0005]现有技术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0006]1.无法对建筑内所有的余热进行回收再利用;
[0007]2.对于回收余热中过程中,容易造成电能损耗等问题;
[0008]3.不便于余热回收后对余热的充分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9]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余热回收再利用的综合智慧能源系统,解决现有技术无法对建筑内所有的余热进行回收再利用的问题。
[0010]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11]一种建筑余热回收再利用的综合智慧能源系统,包括用于对余热进行再利用的供热装置,与供热装置相连接的余热水进水管、余热气进气管和加热水进水管;
[0012]分别设置在余热水进水管、余热气进气管和加热水进水管上的余热水泵、余热气泵和加热水泵;
[0013]所述供热装置包括保温箱,设置在保温箱内的加热釜,设置在加热釜外侧壁上,与余热水进水管和余热气进气管相连接的余热水管和余热气管,加热水进水管分别与加热釜的入口相连接,其中,加热釜至少有两个。
[0014]进一步,所述加热釜的侧壁设置有向内凸的凸槽。
[0015]进一步,所述余热水管和余热气管并行缠绕在加热釜的外侧壁上。
[0016]进一步,所述保温箱内设置有将各加热釜分隔的隔板。
[0017]进一步,所述各加热釜上设置有测量加热釜内的水温的第一温度传感器,余热水进水管和余热气进气管上分别设置有测量余热水温度和余热气温度的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三温度传感器;
[0018]各余热水管与余热水进水管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控制阀,各余热气管与余热气进气管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控制阀;
[0019]PLC控制器比较第二温度传感器测量的温度是否大于各第一温度传感器测量的温度,以及第三温度传感器测量的温度是否大于各第一温度传感器测量的温度,若大于,分别控制对应的第一控制阀打开进余热水到余热水管,控制对应的第二控制阀打开进余热气到余热气管,否则,控制余热水泵或/和余热气泵关闭。
[0020]进一步,各加热釜的出口上设置有第四控制阀;
[0021]加热水进水管与各加热釜的入口相连接处设置有对应的进水控制阀;
[0022]加热釜的出口连接有一恒温箱,PLC控制器比较各第一温度传感器测量的温度是否大于等于给定的温度,若大于等于,控制相应的第四控制阀打开,将达到给定温度的水排入恒温箱进行存储,加热釜排完后,控制加热水泵打开,同时控制需要进水的加热釜的入口上的进水控制阀打开进水。
[0023]进一步,所述余热气管的出口端上连接有空气净化器。
[0024]进一步,所述恒温箱的出口处连接有一辅助加热装置。
[002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
[0026]一、本技术通过将建筑内的余热水和余热气对保温箱中的加热釜进行加热,进而对加热釜中的水进行加热,从而实现对建筑内所有的余热进行回收再利用,保温箱还可对加热釜、余热水管和余热气管起到保温作用,防止热量散热过快,不利于余热水管、余热气管与加热釜中的水进行热传递,而设置多个加热釜的目的是便于将加热釜设置的相对较小,利于加热釜的水受热,也便于各加热釜内的水受热均匀(防止各加热釜受热后温差过大),并可减少回收过程中的过度用电问题;
[0027]二、本技术中的加热釜的侧壁等间距设置有向内凸的凸槽,目的是便于快速使加热釜内的水均匀受热;
[0028]三、本技术中将余热水管和余热气管并行缠绕在加热釜的外侧壁上,目的是便于通过余热水和/或余热气对加热釜进行加热;
[0029]四、本技术将保温箱内的加热釜通过隔板隔开,目的是便于对各加热釡内的水分别加热;
[0030]五、本技术在加热釜上设置第一温度传感器,再分别在余热水进水管和余热气进气管上设置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三温度传感器,便于通过PLC控制器进行温差判断,进而分别对温差低的加热釜进行加热,防止进入的余热水和余热气吸收加热釜中的温度;
[0031]六、本技术通过设置恒温箱,并通过PLC控制器比较第一温度传感器与给定温度,从而实现加热釜中的热水排放及再进水加热控制,可实现定温排放;
[0032]七、本技术在余热气管的出口端上设置空气净化器,目的是为了将余热气过滤后再次排放到需要加热的室内进行升温,防止直接排放,容易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等问题;
[0033]八、本技术在恒温箱的出口处设置有一辅助加热装置,便于根据需求对恒温箱出的水进行二次加热,从而达到最终水温要求。
附图说明
[003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该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35]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中未表示出PLC控制器;
[0036]图2为本技术中加热釜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3为本技术中保温箱的剖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余热回收再利用的综合智慧能源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对余热进行再利用的供热装置(1),与供热装置(1)相连接的余热水进水管(2)、余热气进气管(3)和加热水进水管(4);分别设置在余热水进水管(2)、余热气进气管(3)和加热水进水管(4)上的余热水泵(5)、余热气泵(6)和加热水泵(7);所述供热装置(1)包括保温箱(8),设置在保温箱(8)内的加热釜(9),设置在加热釜(9)外侧壁上,与余热水进水管(2)和余热气进气管(3)相连接的余热水管(10)和余热气管(11),加热水进水管(4)分别与加热釜(9)的入口相连接,其中,加热釜至少有两个。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余热回收再利用的综合智慧能源系统,其特征在于:加热釜(9)的侧壁设置有向内凸的凸槽(1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余热回收再利用的综合智慧能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水管(10)和余热气管(11)并行缠绕在加热釜(9)的外侧壁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建筑余热回收再利用的综合智慧能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箱(8)内设置有将各加热釜(9)分隔的隔板(13)。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建筑余热回收再利用的综合智慧能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加热釜(9)上设置有测量加热釜(9)内的水温的第一温度传感器(14),余热水进水管(2)和余热气进气管(3)上分别设置有测量余热水温度和余热气温度的第二温度传感器(15)和第三温度传感器(16);各余热水管(10)与余热水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永红刘建雄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半山智慧能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