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促愈合伤口敷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5193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8 11: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促愈合伤口敷料,包括隔离防护层和设于隔离防护层内侧的促愈合层,所述促愈合层为负载伤口愈合药物的聚己内酯/明胶复合纳米纤维膜层,所述隔离防护层为负载抗菌剂的细菌纤维素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促愈合伤口敷料不仅具有抗菌效果,同时避免抗菌剂与伤口的直接接触,减少可能存在的生物安全毒性,并且生产及复合工艺简单,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前景。实际应用前景。实际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促愈合伤口敷料


[0001]本技术涉及医用伤口敷料
,尤其涉及一种促愈合伤口敷料。

技术介绍

[0002]一个良好的伤口处理材料需要具有隔绝外部再创伤、抑制细菌侵入、吸收渗出物、维持生理温度和适度湿润环境、不过度妨碍气体和液体交换、机械柔韧性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条件。细菌纤维素具有三维纳米网络结构、良好的生物亲和性和吸湿保水性能,但是本身不具有抗菌性能,因此在现有的技术中大多是将细菌纤维素通过浸渍、化学改性或化学沉积赋予细菌纤维素抗菌功能。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敷料通过释放抗菌成分达到抑制细菌生长的目的,但是有些抗菌剂比如银离子、纳米氧化锌等在直接接触创面的时候会更容易进入到人体中,存在潜在的健康安全隐患。抗菌剂材料及用量的选择不当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生理毒性。另外,单一成分和结构的伤口敷料已经不能满足促进伤口快速愈合的需要,越来越多具有促进伤口愈合的生物活性成分被加入到医用敷料当中,尤其是针对一些相对复杂的创面,比如烧伤、压疮和糖尿病创伤等。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一种促愈合伤口敷料,目的是有效隔离和抑制细菌,促进伤口愈合,同时避免抗菌剂与伤口的直接接触,减少可能存在的生物安全毒性。
[0004]基于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促愈合伤口敷料,包括隔离防护层和设于隔离防护层内侧的促愈合层,所述促愈合层为负载伤口愈合药物的聚己内酯/明胶复合纳米纤维膜层,所述隔离防护层为负载抗菌剂的细菌纤维素层。
[0005]所述促愈合层为负载有姜黄素的聚己内酯/明胶复合纳米纤维膜层。
[0006]所述促愈合层的厚度为0.02

0.06mm。
[0007]所述隔离防护层为负载有纳米氧化锌的细菌纤维素层。
[0008]所述隔离防护层的厚度为0.05

0.2mm。
[0009]所述促愈合层与隔离防护层通过热压合或超声粘合连接。
[001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医用伤口敷料,外层为隔离防护层,采用负载抗菌剂的细菌纤维素,细菌纤维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无过敏反应,并且还有持水性高、透气性好以及良好的三维网状结构,负载抗菌剂后能够有效隔离和抑制细菌,降低伤口感染的风险。内层为促愈合层,采用的是负载姜黄素的聚己内酯(PCL)/明胶复合纳米纤维。聚己内酯作为一种常见的静电纺丝原料,其纤维膜由于具有优异物理机械特性和良好的生物亲和性,使其在医用辅料和组织工程支架领域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明胶是胶原的水解产物,具有胶原类似的生物学特征,并同时能避免胶原加工困难、价格昂贵、具有免疫原性等缺点,因此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内层纳米纤维直接接触创面,释放药物促进伤口愈合,同时避免抗菌剂与伤口的直接接触,减少可能存在的生物安全毒性。本技术通过隔离防护层和促愈层的配合,使得外层隔离细菌,内层质轻,同时绿色环保,具有潜
在的市场价值和可待开发性,是一种高性能产品。
附图说明
[001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2]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技术负载姜黄素的PCL/明胶复合纳米纤维膜作为促愈合层的SEM图;
[0014]图3为本技术负载纳米氧化锌的细菌纤维素作为隔离防护层的SEM图。
[0015]图中标记为:
[0016]1、隔离防护层;2、促愈合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8]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外定义,本技术实施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0019]如图1所示,一种促愈合伤口敷料,包括隔离防护层1和设于隔离防护层1内侧的促愈合层2,促愈合层2为负载伤口愈合药物的聚己内酯/明胶复合纳米纤维膜层,隔离防护层1为负载抗菌剂的细菌纤维素层。通过隔离防护层和促愈层的配合,使得外层隔离细菌,内层质轻,细菌纤维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无过敏反应,并且还有持水性高、透气性好以及良好的三维网状结构,负载抗菌剂后能够有效隔离和抑制细菌,降低伤口感染的风险。内层复合纳米纤维膜直接接触创面,释放药物促进伤口愈合,同时避免抗菌剂与伤口的直接接触,减少可能存在的生物安全毒性。其中,促愈合层与隔离防护层可通过热压合或超声粘合连接。
[0020]优选的,促伤口愈合药物为姜黄素。即上述促愈合层2为负载有姜黄素的聚己内酯/明胶复合纳米纤维膜层。促愈合层的厚度可为0.02

0.06mm。
[0021]抗菌剂可采用纳米氧化锌,即上述隔离防护层为负载有纳米氧化锌的细菌纤维素层。隔离防护层的厚度可为0.05

0.2mm。
[0022]负载抗菌剂的细菌纤维素及聚己内酯/明胶复合纳米纤维膜均可通过现有的方法实现。下面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详细说明:
[0023]实施例1
[0024]一、促愈层负载姜黄素的聚己内酯/明胶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制备:首先将聚己内酯颗粒和明胶粉末分别按照质量比3:1进行混合,采用六氟异丙醇(HFIP)和90%乙酸的混合溶剂体系(质量比为9:1)在室温下进行磁力搅拌促进溶质溶解,得到不同质量比的PCL)/gelatin(明胶)纺丝液(PCL和明胶的总质量分数为12%)。通过调控纺丝参数,使静电纺丝过程持续稳定进行,得到PCL/gelatin复合纳米纤维膜。在上述纺丝液的基础上,向其中各加入相同质量2%(w/w,基于聚己内酯和明胶的总质量)姜黄素粉末,在磁力搅拌器上进行
分散,等姜黄素粉末均匀分布在上述纺丝液中后进行静电纺丝,调节纺丝电压为13kV、纺丝流速为0.4mL/h,得到负载姜黄素的PCL/gelatin复合纳米纤维膜,其SEM图如图2所示。
[0025]二、隔离防护层负载纳米氧化锌/细菌纤维素的制备:采用木醋杆菌为细菌纤维素发酵种,配置培养基:胰蛋白胨5g/L,甘露醇25g/L,酵母浸粉3g/L,分瓶装后,至于灭菌锅内在121℃下高温灭菌1h。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无菌操作接种木醋杆菌,原菌液和培养基按照体积比2%

10%的比例进行接种,在30℃恒温条件下静置培养一段时间,得到具有一定厚度的细菌纤维素薄膜。将培养好的细菌纤维素膜浸泡在80℃浓度为0.1~1M的氢氧化钠溶液中进行后处理以去除纤维膜中残留的培养基,最后对其进行冷冻干燥。选取厚度均匀的细菌纤维素薄膜并将其裁剪成合适大小。置于0.05~0.1moL/L的锌离子(如硝酸锌、醋酸锌和硫酸锌等)溶液中,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促愈合伤口敷料,包括隔离防护层和设于隔离防护层内侧的促愈合层,其特征在于,所述促愈合层为负载伤口愈合药物的聚己内酯/明胶复合纳米纤维膜层,所述隔离防护层为负载抗菌剂的细菌纤维素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促愈合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促愈合层为负载有姜黄素的聚己内酯/明胶复合纳米纤维膜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促愈合伤口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促愈合层的厚度为0.0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曼凤权武丁胜魏安静刘晨徐宏光周堂赵磊王衡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工程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