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衬套成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45129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8 11: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内衬套成型装置,包括:外囊体和底座;外囊体为易于变形的弹塑性材料,外囊体的底部呈周向地固定连接在底座上,外囊体和底座之间形成一个可容置填充材料的填充空间;底座的底部开设有一个可开闭的填充嘴,填充嘴与填充空间相互连通。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内衬套成型装置来实施内衬套成型工艺,只需要一套成型装置就可以适应各种不同形状的内衬套制作,不需要根据每个不同的残肢形状进行定制石膏模具,达到节省成本、绿色环保、便于二次制作并更换内衬套。于二次制作并更换内衬套。于二次制作并更换内衬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衬套成型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假肢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内衬套成型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假肢内衬套是残肢和假肢接受腔之间的纽带,在假肢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它具有装入假肢并缓冲受力的作用。而这些功能作用的实现都要刺激到残肢皮肤以及肌肉组织,若处理不当则会造成截肢者的不适甚至肢体损伤。
[0003]目前,内衬套的成型工艺大致如下:
[0004]采用石膏绷带的方式在患者残肢上取模,制作出石膏阴模,该石膏阴模的形状和残肢形状相互匹配;
[0005]往石膏阴模的内腔注入石膏浆料,浆料凝固后得到石膏阳模,取出,对石膏阳模进行修型,石膏阳模的形状与残肢形状一致;
[0006]将内衬套材料,将其卷成类圆锥状,套在石膏阳模外面,加热,然后用塑料套对内衬套材料进行密封,并对塑料套内抽真空,使材料延展成型,完全贴合在石膏阳模上;冷却后,取出内衬套成品,内衬套的内腔与石膏阳模完全匹配,也就是和患者的残肢形状完全匹配。
[0007]制作得到内衬套后,根据内衬套的形状,制作假肢接受腔(假肢接受腔的形状和内衬套是相匹配的,假肢接受腔是义肢的外壳部分,制造过程主要是在内衬套外面套上一层塑料袋,然后注料灌浆,再在外面套上一层塑料袋,待固化后,得到外衬套假肢接受腔)。内衬套放入假肢接受腔内使用。
[0008]综上,现有假肢成型工艺的思路和顺序大致是:基于残肢形状,先制作出石膏模具、再制作内衬套、最后制作接受腔。然而,由于每个患者的残肢形状都各不相同,而内衬套是针对患者个人情况进行订做的,那么,就决定了每制作一个内衬套就要配套做一个石膏模具,在该内衬套制造完毕后,石膏模具就需要打碎报废。
[0009]现有工艺存在着很大缺陷:(1)石膏模具的制作需要花费成本,而且摆放极其占用空间,石膏又是易碎品,需小心存放;(2)每个石膏模具只能用一次就要进行报废,造成极大浪费,生产成本难以压缩,且石膏模具不环保,不能循环再用;(3)石膏模具的报废也耗时耗人力,将其打碎后,还需要清理碎片,并将其运走,垃圾处理成本非常高;(4)患者因残肢萎缩或者内衬套污损而需要更换内衬套时,需重新制作石膏模具,非常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0010]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衬套成型装置,其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内衬套成型必须采用石膏模具,导致生产成本高、更换内衬套成本高、处理成本高、不环保、且工艺麻烦的问题。
[0011]本技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0012]一种内衬套成型装置,包括:外囊体和底座;所述外囊体为易于变形的弹塑性材
料,所述外囊体的底部呈周向地固定连接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外囊体和所述底座之间形成一个可容置填充材料的填充空间;所述底座的底部开设有一个可开闭的填充嘴,所述填充嘴与所述填充空间相互连通。
[0013]进一步地,所述内衬套成型装置还包括内囊体和拉伸绳;所述内囊体为易于变形的弹塑性材料,并设于所述外囊体的内部,所述底座上还开设有拉伸通孔,所述内囊体的底部呈周向固定连接在所述拉伸通孔的侧部;所述内囊体顶端的上表面与所述外囊体顶端的下表面之间固定连接;所述拉伸绳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内囊体的顶端下表面,另一端贯穿伸出于所述拉伸通孔外。
[0014]进一步地,所述外囊体的材料为硅胶、橡胶的任一种。
[0015]进一步地,所述内囊体的材料为硅胶、橡胶的任一种。
[0016]进一步地,所述填充材料为空气、沙的任一种。
[0017]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能达到的有益效果为:
[0018]本技术公开的内衬套成型装置,应用于一种新的内衬套成型工艺,内衬套成型工艺采用跟以往完全不同的工艺方法。首先,取假肢接受腔,可以为根据患者残肢形状制作新的假肢接受腔,也可以取已经制作好的旧的假肢接受腔(假肢接受腔形状与残肢形状相互匹配),然后在假肢接受腔内放入内衬套原料,加热到适当温度后,将内衬套成型装置放入接受腔内,进行填充,使外囊体鼓胀。由于内衬套成型装置本身是没有确定形状的,填充鼓胀后,外囊体的形状会受到假肢接受腔内表面的限制,其所成形状与残肢形状一致。在这个过程中,外囊体对内衬套原料施加作用力,使内衬套原料紧密贴合在假肢接受腔的内表面,由于加热后的内衬套原料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因此内衬套的外表面形状与假肢接受腔的内表面形状相匹配,同时内衬套的内表面形状跟假肢接受腔的内表面形状相同,也是正好与残肢形状相匹配的形状,成型后即得到内衬套成品。
[0019]在整个工艺流程中,成型装置起到了内衬套定型的作用。由于该成型装置本身采用易于变形的弹塑性材料制成,通过填充来产生鼓胀,因其本身无确定形状,可以适应任何形状的假肢接受腔,来对内衬套原料实现成型。
[0020]采用本技术的内衬套成型装置来实施本工艺,只需要一套成型装置就可以适应各种不同形状的内衬套制作,不需要根据每个不同的残肢形状进行定制石膏模具,直接节省掉以往石膏模具高昂的制作成本、运输成本、仓储成本、报废成本、清理成本,减少了浪费,极大程度地降低了内衬套的制造成本,对生产效率、生产效益均有巨大提升。同时,由于本成型装置可以多次使用,具有绿色环保的优点;另外,患者由于残肢萎缩或者内衬套受到污损等原因而需要更换内衬套时,本成型装置和成型工艺可便于对内衬套进行二次制作,不需另外开模,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附图说明
[0021]图1所示为内衬套成型装置的正视剖面图;
[0022]图2所示为内衬套成型装置的侧视剖面图;
[0023]图3所示为内衬套成型装置处于拉伸调整状态下的剖面图;
[0024]图4所示为内衬套成型工艺的流程图。
[0025]图中:10、外囊体;20、底座;21、拉伸通孔;30、填充空间;40、填充嘴;50、内囊体;
60、拉伸绳。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0027]参阅图1

图3,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内衬套成型装置,包括外囊体10和底座20。其中,外囊体10为易于变形的弹塑性材料,外囊体10的底部呈周向地固定连接在底座20上,更具体地说,外囊体10的底部套设在底座20外,使外囊体10和底座20之间形成一个可容置填充材料的填充空间30;底座20的底部开设有一个可自由开闭的填充嘴40,填充嘴40的一端连通填充空间30,另一端伸出于底座20下部。当填充空间30内没有任何容置物时,外囊体10呈坍塌状,当通过填充嘴40往填充空间30内注入填充物时,外囊体10发生鼓胀,其具体形状会根据外部限制而产生变化。例如,将成型装置放入半球形的假肢接受腔内,填充后产生鼓胀,具有良好塑性的外囊体10就会受到半球形的形状所限制,外囊体10就会适应形成半球形;其他形状同理。
[0028]优选地,内衬套成型装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衬套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囊体和底座;所述外囊体为易于变形的弹塑性材料,所述外囊体的底部呈周向地固定连接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外囊体和所述底座之间形成一个可容置填充材料的填充空间;所述底座的底部开设有一个可开闭的填充嘴,所述填充嘴与所述填充空间相互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衬套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套成型装置还包括内囊体和拉伸绳;所述内囊体为易于变形的弹塑性材料,并设于所述外囊体的内部,所述底座上还开设有拉伸通孔,所述内囊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练志坚劳永华崔耀鹏
申请(专利权)人:和医世德佛山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