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旋转扩张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4471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6: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新型旋转扩张器。它包括外壳,呈中空圆筒状;推动件,呈圆锥形或圆台形,设置于外壳的内腔;控制件,与推动件连接,并延伸出外壳后端的开口;扩张片,设有若干片并以外壳中轴为中心呈环形阵列分布于外壳外周;防夹套,包覆于外壳中带有扩张片区域的外周;连接片,与扩张片数量相等,连接片的外侧与扩张片连接;所述推动件表面设有位置、数量与连接片相对应且开前后延伸的限位滑槽,外壳上容连接片穿过的限位孔,连接片的内侧边设有嵌入限位滑槽的限位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初始直径小于传统扩肛器械的直径,使得产品经自然腔道进入患者体内时,能够减小对患者的刺激,之后通过可控的、渐进式扩张实现扩肛,大幅度的减少了患者的痛苦。了患者的痛苦。了患者的痛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旋转扩张器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一种能够减少患者痛苦的一种新型旋转扩张器。

技术介绍

[0002]在传统外科发展的历程中,手术瘢痕和疼痛被认为是手术的必然产物。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atural orifice specimen extraction surgery,NOSES) 作为微创外科的一名新秀,在众多的微创外科技术中异军突起,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热议。NOSES术巧妙结合了NOTES的无切口理念和腹腔镜技术操作的可行性,既表现出了完美的微创效果,又兼具良好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
[0003]过去认为,外科手术切口和疼痛是外科手术必然的过程与经历,切口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功与否。虽然腹腔内操作彰显外科医生风采,但也不能忽视手术切口对患者的一系列影响。
[0004]与常规腔镜手术相比,NOSES最直观的优势就体现在避免了腹壁的取标本切口。但是NOSES手术目前尚无直肠肛门扩张专用器械,目前常规操作是手术医生用手指操作完成,先进肛两食指,后加入两中指,以进肛4指为度。
[0005]现有技术存在缺陷及原因:传统的扩肛依靠手术医生手指操作实现。第一,基于食指中指的扩张所提供的支撑力不均匀,无法达到稳定有效无局部肛管粘膜皮肤撕裂的扩肛效果。第二,目前暂无直肠肛门扩张设备,多用手术医生手指代替,无法保证扩肛的规范与安全。总之,目前腹部无辅助切口经直肠肛门取标本术存在扩肛易损伤、不充分、欠规范的缺陷,无法为推广该技术提供有力保障。

技术实现思路
r/>[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少患者痛苦的一种新型旋转扩张器。
[0007]本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新型旋转扩张器,它包括
[0008]外壳1,呈中空圆筒状,其前端钝化便于外壳1前端经自然腔道插入,其后端设有开口;
[0009]推动件2,呈圆锥形或圆台形,设置于外壳1的内腔,并能够在外壳1的内腔中前后移动;
[0010]控制件3,与推动件2连接,并延伸出外壳1后端的开口,通过操控控制件 3控制推动件2的前后移动;
[0011]扩张片4,设有若干片并以外壳1中轴为中心呈环形阵列分布于外壳1外周;
[0012]防夹套5,包覆于外壳1中带有扩张片4区域的外周;
[0013]连接片6,与扩张片4数量相等,连接片6的外侧与扩张片4连接,连接片 6的内侧边的斜度与推动件2表面斜度相仿;
[0014]所述推动件2表面设有位置、数量与连接片6相对应且开前后延伸的限位滑槽21,
外壳1上开设有位置、数量与连接片6相对应且仅容连接片6穿过的限位孔11,连接片6的内侧边设有嵌入限位滑槽21的限位结构61;从而使得推动件2的前后滑动同步带动扩张片4向外扩张或向内收缩。
[0015]较之前技术而言,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6]1.本技术的初始直径小于传统扩肛器械的直径,使得产品经自然腔道进入患者体内时,能够减小对患者的刺激,之后通过可控的、渐进式扩张实现扩肛,大幅度的减少了患者的痛苦。
[0017]2.呈现环形阵列的扩张片之间留有间隙,通过增加防夹套,可以避免在扩张片收缩的时候,组织容易挤入任意相邻扩张片之间的间隙,从而造成组织损伤。
[0018]3.通过增加齿结构和拨片以及刻度等方式,方便医生掌握扩张片扩张的程度。
[0019]4.外壳上增加了防滑把手,方便医护人员抓持。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在图1基础上增加防夹套的状态变化图;
[0022]图3为外壳和外壳头部分离后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外壳头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本技术扩张片未打开的侧剖图;
[0025]图6为图5中扩张片打开后的状态图;
[0026]图7为推动件的立体图;
[0027]图8为推动件和连接片连接处的剖视图;
[0028]图9为实施例1控制件的立体图;
[0029]图10为实施例2控制件的立体图。
[0030]标号说明:1外壳、11限位孔、12齿结构、16头部、17卡扣、18限位口、 2推动件、21限位滑槽、22螺孔、3控制件、31螺杆、311拨片、32手柄、33 连杆、34抓柄、4扩张片、5防夹套、6连接片、61限位结构、7防滑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对本技术做详细说明:
[0032]如图1

10所示:本技术为一种一种新型旋转扩张器,它包括
[0033]外壳1,呈中空圆筒状,其前端钝化便于外壳1前端经自然腔道插入,其后端设有开口;
[0034]推动件2,呈圆锥形或圆台形,设置于外壳1的内腔,并能够在外壳1的内腔中前后移动;
[0035]控制件3,与推动件2连接,并延伸出外壳1后端的开口,通过操控控制件 3控制推动件2的前后移动;
[0036]扩张片4,设有若干片并以外壳1中轴为中心呈环形阵列分布于外壳1外周;
[0037]防夹套5,包覆于外壳1中带有扩张片4区域的外周;
[0038]连接片6,与扩张片4数量相等,连接片6的外侧与扩张片4连接,连接片 6的内侧边
的斜度与推动件2表面斜度相仿;
[0039]所述推动件2表面设有位置、数量与连接片6相对应且开前后延伸的限位滑槽21,外壳1上开设有位置、数量与连接片6相对应且仅容连接片6穿过的限位孔11,连接片6的内侧边设有嵌入限位滑槽21的限位结构61;从而使得推动件2的前后滑动同步带动扩张片4向外扩张或向内收缩。
[0040]这里外壳前端钝化,其实是将外壳前端设计成半球形,能够减小外壳进入肛门的阻力,并减少患者通孔。必要的时候,可以将外壳前端(头部16)和外壳本身设计成拆合式连接,在头部增加卡扣17,在外壳上增加限位口18。
[0041]这里的限位孔的长度与连接片的长度相仿,确保推动件2在前后移动的时候,连接片仅向外或向内运动,不会发生前后运动。同时还可以利用连接片控制推动件2仅前后滑动,而不会左右晃动。
[0042]防夹套5的增加,能够避免扩张片4在回缩时夹到组织,待扩张片4完全回缩后将扩张器完全撤离肛门。
[0043]根据控制件的结构,延伸出以下两种实施例:
[0044]实施例1
[0045]如图1

9所示:所述控制件3包括螺杆31以及连接于螺杆31尾部的手柄 32,所述推动件2尾部开设有向前延伸且和螺杆31螺纹配合的螺孔22。
[0046]具体使用的时候,通过转动手柄,通过螺杆31和螺孔22的相互配合,控制推动件的前后运动。
[0047]当推动件2向前推进的时候,扩张片4向外扩张顶出。
[0048]所述手柄32表面设有指针,在外壳1的外壁尾部设有与指针配合用于显示手柄3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旋转扩张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外壳(1),呈中空圆筒状,其前端钝化便于外壳(1)前端经自然腔道插入,其后端设有开口;推动件(2),呈圆锥形或圆台形,设置于外壳(1)的内腔,并能够在外壳(1)的内腔中前后移动;控制件(3),与推动件(2)连接,并延伸出外壳(1)后端的开口,通过操控控制件(3)控制推动件(2)的前后移动;扩张片(4),设有若干片并以外壳(1)中轴为中心呈环形阵列分布于外壳(1)外周;防夹套(5),包覆于外壳(1)中带有扩张片(4)区域的外周;连接片(6),与扩张片(4)数量相等,连接片(6)的外侧与扩张片(4)连接,连接片(6)的内侧边的斜度与推动件(2)表面斜度相仿;所述推动件(2)表面设有位置、数量与连接片(6)相对应且开前后延伸的限位滑槽(21),外壳(1)上开设有位置、数量与连接片(6)相对应且仅容连接片(6)穿过的限位孔(11),连接片(6)的内侧边设有嵌入限位滑槽(21)的限位结构(61);从而使得推动件(2)的前后滑动同步带动扩张片(4)向外扩张或向内收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旋转扩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件(3)包括螺杆(31)以及连接于螺杆(31)尾部的手柄(32),所述推动件(2)尾部开设有向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莫易凡马盼盼游诗晴黄志健
申请(专利权)人:施爱德厦门医疗器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