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电池板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4387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6: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蓄电池板栅,包括上边框筋条、下边框筋条以及设置在上边框筋条和下边框筋条之间交错分布、形成网状结构的横筋条和竖筋条,每根所述竖筋条由位于相邻横筋条之间,以及横筋条与上、下边框筋条之间的竖筋条单体组成,所述竖筋条单体呈向蓄电池板栅一侧凸出的弓形结构。板栅整体具有较高的抗变形抗蠕变能力,并且能使极板上下电流比较均匀的分布,有利于快速充放电产生的热量均匀分布,提高极板下部活性物质的利用率。提高极板下部活性物质的利用率。提高极板下部活性物质的利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蓄电池板栅


[0001]本技术涉及蓄电池
,具体涉及一种蓄电池板栅。

技术介绍

[0002]板栅在铅酸蓄电池中作用:一是作为活性物质的支撑体,保持活性物质的附着,保持极板具有一定的形状;二是传导和汇集电流,使电流尽可能地均匀分布在活性物质的每一部分,形成相对均匀的导电体。板栅设计的原则是保证正负极板栅在涂膏后与活性物质有一个合适的比例,使正极的活性物质在进行电化学反应的过程中始终过量,减少由于活性物质的体积过分变化而对整体结构造成的破坏。
[0003]目前,为提高电池的比能量,普遍采用的板栅大都采用将板栅进行弯曲变形,从而使同等重量的板栅承载更多的活性物质,以达到提高电池比能量的目的。但是此种板栅使得活性物质与筋条结合面与边框构成的平面成一定的角度,在涂膏时不同部位受到的压力不同,不利于涂膏且会产生较大部位的不均匀现象,在实际生产中较难操作,生产效率低,相对电池内阻偏大。另一方面,化成过程正生极板活性物质先与硫酸反应,在颗粒表面生成PbSO4,然后在化成中形成了PbO2,在这个过程中活性物质发生了较大的体积变化,造成正极板变形。极板上下两面铅膏厚度不均的程度与拱形变形的程度成正比,即生极板两面铅膏的厚度越不均匀,拱形变形越严重。
[0004]公开号为CN209312907U的专利说明是中公开了一种铅酸蓄电池,包括正极板板栅和负极板板栅,所述正极板板栅和所述负极板板栅两者中的至少一者包括边框、设置在所述边框的上端的极耳和设置在所述边框内的筋条,其中所述筋条包括水平设置在所述边框内的多条水平筋条和设置在所述边框内且与所述多条水平筋条交错形成网状结构的多条倾斜筋条,且所述多条倾斜筋条的一端与所述极耳连接,所述多条倾斜筋条的另一端呈放射状分布。上述板栅通过放射状的分布的倾斜筋条来提高板栅的导电能力,但是存在抗变形抗蠕变能力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蓄电池板栅,板栅整体具有较高的抗变形抗蠕变能力,并且能使极板上下电流比较均匀的分布,有利于快速充放电产生的热量均匀分布,提高极板下部活性物质的利用率。
[0006]一种蓄电池板栅,包括上边框筋条、下边框筋条以及设置在上边框筋条和下边框筋条之间交错分布、形成网状结构的横筋条和竖筋条,每根所述竖筋条由位于相邻横筋条之间,以及横筋条与上、下边框筋条之间的竖筋条单体组成,所述竖筋条单体呈向蓄电池板栅一侧凸出的弓形结构。
[0007]本方案中,采用弓形结构的竖筋条单体组成竖筋条,使得板栅整体与活性物质的接触面积增大,提高了活性物质利用率,极板反应面积也会增加,直接接触单位面积电流密度也会增大,提高了电池比能量,细筋条的使用能降低电池内阻,提高大电流放电性能;此
外,板栅的强度提高,避免了由于受到涂板压力的作力而导致板栅的变形。
[0008]作为优选,所述竖筋条为单筋结构,每根竖筋条中相邻竖筋条单体分别向蓄电池板栅的两侧凸出。该设计进一步增大了板栅整体与活性物质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活性物质利用率。
[0009]作为优选,所述竖筋条为双筋结构,每根竖筋条中位于相邻横筋条之间或横筋条与上、下边框筋条之间具有两个竖筋条单体,且两个竖筋条单体分别向蓄电池板栅的两侧凸出。
[0010]两个竖筋条单体之间形成方孔结构,使得活性物质从板栅脱落的方向受限,活性物质之间产生相对的作用力,活性物质难以脱落;同时,活性物质涂覆量增高,其交叉组成的网栅格与活性物质的接触面积大大增加,使极板在运输周转时不会变形。对称双筋条结构设计在提升活性物质的利用率的同时电池比能量得到提高。
[0011]进一步优选,每个竖筋条单体沿蓄电池板栅宽度方向的厚度为0.8

1.0mm。筋条厚度约为目前通用板栅筋条厚度的1/2,降低了电池内阻,提高大电流放电性能;板栅的强度和导电性能增加,提高电池比能量。
[0012]作为优选,相邻横筋条之间的间距从上边框筋条一侧到下边框筋条一侧逐渐增大。
[0013]进一步优选,相邻横筋条之间的间距从上边框筋条一侧到下边框筋条一侧呈等差数列增长。
[0014]在电池充放电使用的过程中,因电流传输距离原因和导电面积的原因,极板上部的活性物质利用率高于极板下部,由于不均匀的利用,导致电池正极板上部的中心部分转化较为严重,极板整体采用竖筋条分解式递增间距的方式,均划板栅整体导电面积,电流分布均匀。横筋条之间距离呈等差数列缓增,形成上密下疏型的板栅结构,利于电流的分散,导电面积逐步增大,均衡活性物质利用率上高下低的现象。
[0015]作为优选,所述横筋条为片状结构,增大与活性物质的接触面积及承载能力。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7]在同等的重量下,采用较细的竖筋条结构,使得板栅整体与活性物质的接触面积增大,提高了活性物质利用率,极板反应面积也会增加,直接接触单位面积电流密度增大,且较细的竖筋条的使用降低电池内阻,提高大电流放电性能;板栅的强度和导电性能增加,提高电池比能量。竖双筋筋条形成方形孔结构,能承受不同方向的作用力,防止活性物质脱落的同时,可容纳粘附更多量的活性物质,防止由于受到涂板压力的作力而导致板栅变形,提高电池的活性物质利用率与极板寿命,电池容量得到提升的同时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实施例1中板栅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实施例2中板栅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实施例1中板栅的主视图;
[0021]图4为实施例1中板栅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实施例1
[0023]如图1所示,一种蓄电池板栅,包括上边框筋条1、下边框筋条2以及设置在上边框筋条1和下边框筋条2之间交错分布、形成网状结构的横筋条3和竖筋条4,每根竖筋条4由位于相邻横筋条3之间,以及横筋条3与上、下边框筋条1、2之间的竖筋条单体组成,竖筋条单体呈向蓄电池板栅一侧凸出的弓形结构。
[0024]本实施例中,竖筋条3为单筋结构,每根竖筋条3中相邻竖筋条单体分别向蓄电池板栅的两侧凸出,该设计进一步增大了板栅整体与活性物质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活性物质利用率。每个竖筋条单体3沿蓄电池板栅宽度方向的厚度为0.8

1.0mm,约为目前通用板栅筋条厚度的1/2,较细竖筋条的使用降低电池内阻,提高大电流放电性能。
[0025]本实施例中,如图1、3和4所示,横筋条3为片状结构,且水平设置,相邻横筋条3之间的间距从上边框筋条1一侧到下边框筋条2一侧呈等差数列增长,例如,间距依次为:20mm、22mm、24mm、26mm、28mm、30mm、32mm、34mm、36mm、38mm;横筋条3之间的间距呈等差数列缓增,形成上密下疏型的板栅结构,利于电流的分散,导电面积逐步增大,均衡活性物质利用率上高下低的现象。
[0026]实施例2
[0027]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竖筋条4为双筋结构,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蓄电池板栅,包括上边框筋条、下边框筋条以及设置在上边框筋条和下边框筋条之间交错分布、形成网状结构的横筋条和竖筋条,其特征在于:每根所述竖筋条由位于相邻横筋条之间,以及横筋条与上、下边框筋条之间的竖筋条单体组成,所述竖筋条单体呈向蓄电池板栅一侧凸出的弓形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池板栅,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筋条为单筋结构,每根竖筋条中相邻竖筋条单体分别向蓄电池板栅的两侧凸出。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池板栅,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筋条为双筋结构,每根竖筋条中位于相邻横筋条之间或横筋条与上、下边框筋条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越南周文渭胡芳欧阳万忠方明学陈勤忠汤序锋庄建房兆锟丁全俊
申请(专利权)人:天能电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