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海绵城市自循环渗蓄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海绵城市
,具体为一种海绵城市自循环渗蓄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在城市中自由迁移,“海绵城市”材料实质性应用,表现出优秀的渗水、抗压、耐磨、防滑以及环保美观多彩、舒适易维护和吸音减噪等特点,成了“会呼吸”的城镇景观路面,也有效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让城市路面不再发热。
[0003]在构建海绵城市的过程中,因为需要实现循环的渗水和蓄水,所以需要用到一种海绵城市自循环渗蓄结构。
[0004]目前市场上的一些海绵城市自循环渗蓄结构:
[0005](1)在对雨水渗蓄的过程中,未考虑到长时间的雨水天气和长时间的干旱天气,导致现有的海绵城市自循环渗蓄结构在长时间降雨时,水分过多,导致积水情况,同时,长时间干旱时,会出现自循环渗蓄结构内部无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绵城市自循环渗蓄结构,包括道路(1)、路基(2)、两个蓄水结构(3)和两个灌溉区域(4),其特征在于,所述路基(2)设置于道路(1)的下方,两个所述蓄水结构(3)分别设置于路基(2)的上表面左右两侧且位于道路(1)的左右两侧,两个所述灌溉区域(4)分别位于道路(1)的两侧且位于蓄水结构(3)的外部;所述道路(1)的上表面开设有多个渗水孔(5),所述道路(1)的上表面左右两侧均固定有第一筛网(6),所述道路(1)的左右两侧壁的中部均开设有安装槽(7),每个所述安装槽(7)内均卡接有第二筛网(8),所述道路(1)的下表面开设有网格水道(9),多个所述渗水孔(5)均连通至网格水路(9)内,所述道路(1)的下表面固定于路基(2)的上表面中部上;所述道路(1)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墙体(10),两个所述墙体(10)分别固定在路基(2)的上表面左右两侧,两个所述墙体(10)靠近道路(1)的一面前后两侧均固定有挡板(11),所述挡板(11)的高度为墙体(10)高度的一半,四个所述挡板(11)分别固定于道路(1)的左右侧壁的前后两端上,所述道路(1)一侧的墙体(10)和两个挡板(11)与道路(1)一侧的侧壁之间形成一个蓄水池(12),所述道路(1)另一侧的墙体(10)和另外两个挡板(11)与道路(1)另一侧的侧壁之间形成另一个蓄水池(12),所述道路(1)的左右两侧且位于蓄水池(12)的上方开设有排水道(13),所述蓄水结构(3)内设置有抽水管(14),所述抽水管(14)固定在墙体(10)靠近道路(1)的一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瑞珍,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万蓝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