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主控制式膝关节康复器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3747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6: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康复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自主控制式膝关节康复器械,使用者患肢放在底板上,脚放在滑动部上,屈曲部的第一固定带和第二固定带分别套在使用者大腿和小腿上,跨过膝关节的手术切口,降低康复训练时的切口疼痛。通过转轴连接的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分别固定在第一固定带和第二固定带上,角度盘指示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间角度,为使用者进行康复训练提供量化参考。传动部的第一牵引绳固定在滑动部上,使用者通过拉动第一牵引绳完成屈膝运动;传动部的第二牵引绳固定在底板上,使用者拉动第二牵引绳辅助完成膝关节伸直运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由使用者控制膝关节屈伸运动,功能多样,简便易用,舒适度好。舒适度好。舒适度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主控制式膝关节康复器械


[0001]本技术属于康复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自主控制式膝关节康复器械。

技术介绍

[0002]膝关节置换术是临床治疗终末期膝关节炎的有效方法,包括单髁置换术,全膝关节置换术等,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训练非常重要,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保证手术成功和预防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措施。近年来,随着外科快速康复(ERAS)理念的提出,如何制定个体化的术后功能康复方法是当前医学研究的重点之一。目前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锻炼方案的制定并没有统一的规范。
[0003]术后康复训练除了进行肌肉力量恢复的锻炼,最关键的是恢复膝关节活动度。一般主张在出院时,膝关节的屈曲至少达到90
°
,也基本能够伸直。目前,膝关节置换术后常应用持续被动运动 (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CPM)进行康复,包括被动式康复训练器等。同时,临床上也运用手法被动屈曲及伸直的康复方法,有时会采用沙袋等重物置于膝关节上进行被动伸直训练,但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并不理想,例如沙袋易压在靠近手术切口周缘,甚至切口上,常引起患者切口部位疼痛;患者有时也会因疼痛而频繁移动膝关节体位,导致沙袋掉落,达不到功能康复效果。此外,不同个体所需要的沙袋重量无法精确的调整,重量过轻起不到康复训练作用,过重易引起伤口疼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主控制式膝关节康复器械,用于使用者自主进行术后膝关节功能训练。
[000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自主控制式膝关节康复器械,具有这样的特征,包括:底板、滑动部、屈曲部以及传动部,其中,底板用于放置使用者的下肢,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滑动部设置在底板上,滑动部的顶部用于放置使用者的足部,底部与底板接触,且能够沿底板的第一方向滑动,屈曲部包括:第一固定带,套设在使用者的大腿上;第二固定带,套设在使用者的小腿上;第一摆臂,固定在第一固定带上;第二摆臂,固定在第二固定带上;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通过第一转轴固定在一起,且位于使用者下肢的外侧;角度盘设置在第一转轴上,且位于使用者膝关节处,传动部包括:定滑轮,设置在底板侧边上,靠近第一端,且与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同侧;第一牵引绳,一端固定在滑动部上,另一端由使用者拉动,用于使用者拉动滑动部沿底板的第一方向滑动,从而带动使用者的膝关节进行屈曲运动;第二牵引绳,一端固定在底板侧面的固定点上,依次绕过第一转轴和定滑轮后,另一端由使用者拉动,第二牵引绳用于带动使用者的膝关节进行伸直运动;从第一端到第二端依次设置有定滑轮和固定点,定滑轮设置在底板长度的四分之一处,固定点设置在底板长度的二分之一处。
[0006]在本技术提供的自主控制式膝关节康复器械中,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还包
括:第三摆臂和第四摆臂,其中,第三摆臂固定在第一固定带上;第四摆臂固定在第二固定带上;第三摆臂和第四摆臂通过第二转轴固定在一起,且位于使用者下肢的内侧。
[0007]在本技术提供的自主控制式膝关节康复器械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滑动部包括滑动件和脚托,滑动件的底部能沿底板的第一方向滑动,脚托设置在滑动件顶部,用于放置使用者的足部。
[0008]在本技术提供的自主控制式膝关节康复器械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滑动部还包括两根支撑杆,滑动件为块状或轮状,两根支撑杆分别固定在滑动件的两侧,脚托通过穿设在两根支撑杆之间的连接轴安装在滑动件顶部,脚托能够随使用者的足部动作转动。
[0009]在本技术提供的自主控制式膝关节康复器械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底板上设置有沿其第一方向延伸的滑槽或滑轨,用于供滑动部沿底板的第一方向滑动。
[0010]在本技术提供的自主控制式膝关节康复器械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第一固定带和第二固定带均为长条状气囊,长条状气囊两端具有魔术贴。
[0011]在本技术提供的自主控制式膝关节康复器械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角度盘表面具有角度刻度,用于指示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之间的夹角。
[0012]技术的作用与效果
[0013]根据本技术所涉及的自主控制式膝关节康复器械,具有底板、滑动部、屈曲部和传动部,使用者下肢放置于底板上,足部放置在滑动部上,屈曲部的第一固定带和第二固定带分别套设在使用者的大腿和小腿上,跨过使用者膝关节的手术切口,降低康复训练时的切口疼痛。通过转轴连接的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分别固定在第一固定带和第二固定带上,设置在第一转轴上的角度盘能够指示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之间的角度,从而指示使用者膝关节伸屈活动的角度,为使用者进行康复训练提供量化参考。传动部的第一牵引绳固定在滑动部上,使用者通过第一牵引绳拉动滑动部在底板上滑动,从而带动足部移动,完成屈膝运动;传动部的第二牵引绳固定在底板上,依次绕过第一转轴和传动部的定滑轮,使用者拉动第二牵引绳能够带动第一转轴向底板移动,使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之间的角度增大,辅助完成膝关节伸直运动。本技术提供的自主控制式膝关节康复器械完全由使用者通过第一牵引绳和第二牵引绳控制膝关节屈伸运动的力量、幅度和频率,简便易用,舒适度好。综上,本技术提供的自主控制式膝关节康复器械结构简单,适合使用者在床上进行膝关节康复锻炼,功能多样,简便易用,舒适度好。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的自主控制式膝关节康复器械的结构及使用示意图;
[0015]图2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的自主控制式膝关节康复器械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3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7]附图编号说明:底板10,滑槽11,滑动部20,滑动件21,支撑杆 22,脚托23,屈曲部30,第一固定带31,第二固定带32,第一摆臂 33,第二摆臂34,角度盘35,第三摆臂36,第四摆臂37,传动部 40,定滑轮41,第一牵引绳42,固定螺丝43,第二牵引绳44。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一种自主控制式膝关节康复器械作具体阐述。
[0019]<实施例>
[0020]本实施例详细阐述自主控制式膝关节康复器械的具体结构和使用方法。
[0021]图1是本实施例中的自主控制式膝关节康复器械的结构及使用示意图,图2是本实施例中的自主控制式膝关节康复器械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22]如图1、2所示,自主控制式膝关节康复器械100(以下简称康复器械100)包括底板10、滑动部20、屈曲部30以及传动部40。
[0023]图3是本实施例中底板10的结构示意图。
[0024]如图3所示,底板10为矩形板,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从第二端到第一端的方向为第一方向,沿底板10的长度方向在底板10的中间处开设有滑槽11。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主控制式膝关节康复器械,用于使用者自主进行膝关节屈伸运动,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滑动部、屈曲部以及传动部,其中,所述底板用于放置所述使用者的下肢,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滑动部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滑动部的顶部用于放置所述使用者的足部,底部与所述底板接触,且能够沿所述底板的第一方向滑动,所述屈曲部包括:第一固定带,套设在所述使用者的大腿上;第二固定带,套设在所述使用者的小腿上;第一摆臂,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带上;第二摆臂,固定在所述第二固定带上;所述第一摆臂和所述第二摆臂通过第一转轴固定在一起,且位于所述使用者下肢的外侧;角度盘设置在所述第一转轴上,且位于所述使用者膝关节处,所述传动部包括:定滑轮,设置在所述底板侧边上,靠近所述第一端,且与所述第一摆臂和所述第二摆臂同侧;第一牵引绳,一端固定在所述滑动部上,另一端由所述使用者拉动,用于所述使用者拉动所述滑动部沿所述底板的第一方向滑动,从而带动所述使用者的膝关节进行屈曲运动;第二牵引绳,一端固定在所述底板侧面的固定点上,依次绕过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定滑轮后,另一端由所述使用者拉动,所述第二牵引绳用于带动所述使用者的膝关节进行伸直运动;从所述第一端到所述第二端依次设置有所述定滑轮和所述固定点,所述定滑轮设置在所述底板长度的四分之一处,所述固定点设置在所述底板长度的二分之一处。2.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涛涂意辉薛华明文涛马童薛龙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