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43745 阅读:1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了一种按键装置,设置于一电子装置上,以执行预设的功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了一按键体,按键体以可活动的关系套设于电子装置的壳体上,于按键体的底端两侧分别设有一第一凸肋及第二凸肋,以一卡止件抵挡于第一凸肋上,即可使按键体无法由电子装置的下方脱离,以另一个按键体毗邻着第一个按键体,第一个按键体的第二凸肋抵挡于第二个按键体的第一凸肋之下;通过上述的结构将使得该第一及第二按键体得以可活动地依附于电子装置之上;若有更多的按键体组合使用时,则可以接续着复多个按键体,使所有的按键体皆可依附于电子装置之上而不会由壳体脱离。(*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一种按键装置,设于一电子装置上,经按压后可启动或执行预设的功能。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计算机已成为目前最常使用的数据处理工具,使用者可通过计算机进行一些文书数据的编辑、简报的制作、程序的运算…等工作,以简化使用者的工作负担。当使用者在操作计算机时,需搭配使用其接口设备,例如键盘、鼠标、手写板…等,以进行指令或是文字符号等的输入,这些装置皆有助于使用者进行数据输入时的方便性。目前鼠标中通常提供有多个按键,以执行鼠标在移动光标过程中的定位、标定或是特殊的功能选项,例如在某些可下拉的窗口选单中的功能选定如WORD或是EXCEL等程序,或是在计算机游戏软件中的攻击目标选定或射击动作,故于现今的鼠标结构中,至少有二个按键(即左键及右键)及一滚轮的配合设计,以执行上述的操作功能。请参考图1所示,为公知的鼠标按键装置的剖面图。此鼠标结构中主要包含有按键部10、上壳体20、下壳体30、第一电路板40及第二电路板50。此按键部10除包含原有的左右并排的嵌入(弹片)式按键外,还设置有第一按键11、第二按键12及第三按键13,以执行其它辅助的操作功能,如剪切(CUT)、粘贴(PASTE)、打开文件(OPEN)、保存(SAVE)、上网(INTERNET)….等等。此下壳体30与上壳体20结合,以形成一容置空间,而用以容置鼠标结构中所需的电子组件及机构。此第一电路板40设置于下壳体30上,而此第一电路板40对应于第一按键11之处设置有一第一微动开关41,使用者按压该第一按键11,即可启动第一微动开关41所对应的操控功能。由于第二按键12及第三按键13的位置较高,因此,在公知技术中便直接加入一块与第一电路板40构成电性连接的第二电路板50,并分别设置有分别对应于第二按键12与第三按键13的第二微动开关51与第三微动开关52;使用者按压该第一按键12或第二按键13后,即可启动第二微动开关51或第三微动开关53所对应的操控功能。然而,此第二电路板50虽可解决此第二按键12及第三按键13因位置过高而无法致动微动开关的问题。但,此设计不仅会增加鼠标结构中所需的组件数目,即增加鼠标本身制作上的成本。此外,新增的第二电路板50也会增加其它组件设置时的复杂度,提高设计时的困难。在中国台湾专利第502832号所揭示的鼠标按键装置中,则是利用鼠标按键下方所延伸的一压杆,带动其下方的一弹性缓冲套筒,通过此弹性缓冲套筒的上下移动,以致动电路板上的弹性导电片(此弹性导电片即前述微动开关的部份),进而启动此鼠标按键所对应的操控功能。此鼠标结构是利用一连串由上而下直线排列的组件间的相互连动,将按键的上下活动传递至电路板上的弹性导电片。然而,各组件之间并没有良好的卡扣关系,因此,当使用者拆卸或维修此鼠标结构时,这些直线排列的组件可能会散落一地,此时,若使用者不熟悉各组件间的组装及排列关系时,则无法轻易地再组装回去,而增加维修上的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即为提供一种按键装置,当此电子装置壳体上的按键及与其对应的微动开关二者间的距离较长时,即可利用本技术所揭示的导轨及导板作为按键与微动开关间的传动机制,即可避免公知技术中额外设置一电路板所造成的麻烦。此外,本技术的按键装置利用壳体内原有的一卡止件,并搭配上两相邻按键体本身所设计之用以互相抵靠的多个凸肋,即可使二按键部相互抵靠,并可活动地依附于该壳体之上,而增加电子装置组合或是维修时的方便性。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按键装置,装设于一电子装置的壳体上;该壳体包括有至少二按键孔,该按键装置还包括有一设于该壳体的卡止件;一第一按键体,可活动地设于第一个按键孔内,使得该第一按键体对应于该壳体内的一第一微动开关;该第一按键体两侧分别具有一第一凸肋及一第二凸肋,并使得该第一凸肋恰可依附于该卡止件;及一第二按键体,可活动地设于第二个按键孔内,使得该第二按键体对应于该壳体内的一第二微动开关;该第二按键体的一侧具有一第三凸肋,并使得该第三凸肋恰依附于该第一按键体的第二凸肋;通过上述的结构,使得该第一及第二按键体得以依附于该电子装置的壳体之上而不致于掉落;此外,使用者按压该第一按键体或是该第二按键体时,可以分别启动该第一微动开关或是该第二微动开关。根据本技术的构思,第二按键体的另一侧具有一第四凸肋,使得其它的按键体得以依序依附于该第一按键体。根据本技术的构思,该按键体还分别包含有一导板,该导板的一侧具有一凸肋;该壳体并对应设置有导轨,该导板于该导轨内移动。根据本技术的构思,该导板的底端还延伸有一致动凸肋,该致动凸肋启动一对应的微动开关。根据本技术的构思,该壳体具有一电池容置槽,且该卡止件为一卡掣于该电池容置槽的一电池极板。根据本技术的构思,该按键体的顶端还包含有一按键套及一按键轴心,所述按键套卡掣于所述按键轴心。根据本技术的构思,该按键孔内设置有一直径较小的定位槽,而该按键套的外围对应设有一固定环,该固定环卡止于该定位槽内。根据本技术的构思,该卡止件为一由该壳体向内延伸的卡勾。在以下说明中,将以计算机鼠标结构中两个相邻按键的设置方式作为说明。然而,本技术的按键装置并不限于仅能应用在鼠标结构,亦可应用于其它装设有多个按键的电子装置。此外,本技术亦不限于两个按键间的组合关系,使用者可依据其使用上的需求,而延用本技术所揭示的两个按键部间的抵靠结合的机构,如此可以接续着多个按键体,使所有的按键体不致由电子装置下方脱落。附图说明图1为公知的鼠标按键装置的剖面图;图2A及图2B分别为本技术的按键装置应用于计算机鼠标的立体分解图及组合图;图3为计算机鼠标的上壳体的仰视图;图4A及图4B分别为第一按键体及第二按键体的立体图;图5A及图5B分别为本技术的按键装置组合后的仰视图及剖面图;图6A及图6B分别为按压第一按键及第二按键以启动微动开关的示意图;及图7为卡止件的另一实施态样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0-按键部;11-第一按键;12-第二按键;13-第三按键;20-上壳体;30-下壳体;40-第一电路板;41-第一微动开关;50-第二电路板;51-第二微动开关;52-第三微动开关;60-上壳体;61-按键;62-第一按键孔;621-第一定位槽;63-第二按键孔;631-第二定位槽;641-导轨;642-导轨;65-电池容置槽;651-卡置槽;652-电池极板;66-卡勾;70-下壳体;80-电路板;81-微动开关;82-微动开关;90-第一按键体;91-第一按键;911-第一按键套;9111-第一固定环;912-第一按键轴心;92-第一导板;93-第一凸肋;94-第二凸肋;95-第一致动凸肋;100-第二按键体;101-第二按键;102-第二导板;103-第一凸肋;104-第二致动凸肋;105-第二凸肋。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按键装置应用于一电子装置的壳体中多个按键组成的设计,通过不同按键体间彼此抵靠的凸肋设计,使各按键体易于组装及定位,以增加电子装置组装及拆卸时的方便性,且可利用同样的凸肋设置,以接续多个按键体的安装。本技术的最佳实施例将此设计应用于计算机鼠标结构中,然而,本技术不限于仅能应用在计算机鼠标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按键装置,装设于一电子装置的壳体上;其特征是该壳体包括有至少二按键孔,该按键装置还包括有:一设于该壳体的卡止件;一第一按键体,可活动地设于第一个按键孔内,该第一按键体对应于该壳体内的一第一微动开关;该第一按键体两侧分别具 有一第一凸肋及一第二凸肋,并且该第一凸肋依附于该卡止件;及,一第二按键体,可活动地设于第二个按键孔内,该第二按键体对应于该壳体内的一第二微动开关;该第二按键体的一侧具有一第三凸肋,并使得该第三凸肋依附于该第一按键体的第二凸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按键装置,装设于一电子装置的壳体上;其特征是该壳体包括有至少二按键孔,该按键装置还包括有一设于该壳体的卡止件;一第一按键体,可活动地设于第一个按键孔内,该第一按键体对应于该壳体内的一第一微动开关;该第一按键体两侧分别具有一第一凸肋及一第二凸肋,并且该第一凸肋依附于该卡止件;及,一第二按键体,可活动地设于第二个按键孔内,该第二按键体对应于该壳体内的一第二微动开关;该第二按键体的一侧具有一第三凸肋,并使得该第三凸肋依附于该第一按键体的第二凸肋。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装置,其特征是第二按键体的另一侧具有一第四凸肋。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装置,其特征是该按键体还分别包含有一导板,该导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唯川
申请(专利权)人:昆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