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熊蜂蜂王的储王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3398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5: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熊蜂蜂王的储王盒,涉及熊蜂储运技术领域;该储王盒包括盒体和多个盖板;盒体包括沿第一方向并排设置的多列储王格组件,每个储王格组件均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的多个储王格,每个储王格上均开设有与外界连通的通气孔;多个盖板与多列储王格组件一一对应设置,且每个盖板均活动地设置于盒体,用于打开或关闭对应列的储王格组件的每个储王格。该储王盒通过盖板与多个开设有通气孔的储王格的配合,不仅便于蜂王放入和取出,还便于单独地保存多个熊蜂蜂王,从而能有效地避免蜂王相互接触而造成的咬斗问题,进而能同时保证储运数量和储运质量,并且也便于根据多个储王格的收集状态实时地观察蜂王状态并进行蜂王数量的统计。蜂王数量的统计。蜂王数量的统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熊蜂蜂王的储王盒


[0001]本技术涉及熊蜂储运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熊蜂蜂王的储王盒。

技术介绍

[0002]熊蜂是众多野生植物和设施作物的重要传粉昆虫,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发展中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熊蜂个体大、吻长、浑身绒毛、飞行速度快,在对设施作物授粉时具有耐低温、耐高温、不飞逃、不撞棚、采集力强、授粉效率更高的优势。全球已知的熊蜂种类约为260种,我国已发现并报道的约有125种,是熊蜂种质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新西兰、澳大利亚、智利等农业发达国家早已将熊蜂为作物授粉作为农业生产关键技术措施之一,但我国在熊蜂授粉技术的开发利用方面研究较晚,尚未得到全面普及。我国本土熊蜂资源未被完全开发,尚未实现熊蜂商品化,过度依赖进口熊蜂、人工繁育体系不够成熟是熊蜂授粉技术未能得到良好推广的关键因素之一。建立完整的人工饲养繁育熊蜂体系,开发利用本土熊蜂资源,加快熊蜂商业化进程迫在眉睫。
[0003]捕捉、驯化野生熊蜂蜂王是实现人工饲养繁育的第一步。研究人员一般选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到林区、山区用捕虫网捕捉越冬后刚出巢觅食的野生熊蜂蜂王,将捕捉到的蜂王运回饲养室再进行下一步措施。熊蜂的蛰针没有倒钩,可反复蛰人,在捕王、储运的时候要格外小心。并且,在野外储运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产卵蜂王的身体健康、减少体能消耗以及防止蜂王飞逃、缺氧窒息、多个蜂王间的相互咬斗等事情发生。
[0004]现有技术中,一般用瓶、罐、试验室离心管或箱子进行野生熊蜂蜂王的储运,但是目前的上述储运方式存在储运数量和储运质量无法同时保证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熊蜂蜂王的储王盒,其通过盖板与多个开设有通气孔的储王格的配合,不仅能便于蜂王放入和取出,还便于单独地保存多个熊蜂蜂王,从而能有效地避免蜂王相互接触而造成的咬斗问题,进而能同时保证储运数量和储运质量,并且也便于根据多个储王格的收集状态实时地观察蜂王并蜂王数量的统计。
[0006]本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0007]本技术提供一种熊蜂蜂王的储王盒,包括:
[0008]盒体,盒体包括沿第一方向并排设置的多列储王格组件,每个储王格组件均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的多个储王格,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呈夹角设置,每个储王格上均开设有与外界连通的通气孔;
[0009]与多列储王格组件一一对应设置的多个盖板,每个盖板均活动地设置于盒体,用于打开或关闭对应列的储王格组件的每个储王格。
[0010]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每个盖板均沿第二方向滑动地设置于盒体。
[0011]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盒体上设置有沿第二方向延伸设置的多个压板,每个压板均与盒体之间形成有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滑槽,每个盖板的两侧均与任意相邻的两个滑槽沿
第二方向滑动配合。
[0012]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盒体包括盒本体、设置于盒本体内且沿第一方向并排设置的N个第一分隔板,以及设置于盒本体内且沿第二方向并排设置的M个第二分隔板;
[0013]每个第一分隔板均沿第二方向延伸布置;每个第二分隔板均沿第一方向延伸布置;且多个第一分隔板和多个第二分隔板交错设置,以共同与盒本体之间形成(N+1)列储王格组件,且每列的储王格组件包括(M+1)个储王格;
[0014]熊蜂蜂王的储王盒包括沿第一方向并排设置的(N+2)个压板,其中,位于两端的两个压板分别于盒本体固定连接,位于中间的N个压板与N个第一分隔板一一对应地固定连接。
[0015]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盒本体包括底板和盒框架,盒框架包括两个第一侧板和两个第二侧板,两个第一侧板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且设置于底板沿第二方向的两侧,两个第二侧板沿第二方向延伸设置,且设置于底板沿第一方向的两侧,且两个第二侧板位于两个第一侧板之间,每个第二侧板的两端均分别与两个第一侧板固定连接;每个第一分隔板均沿第二方向延伸布置于两个第一侧板之间;每个第二分隔板均沿第一方向延伸布置于两个第二侧板之间;且多个第一分隔板、多个第二分隔板以及与盒本体之间形成(N+1)*(M+1)个储王格,底板与每个储王格相对的位置上均开设有至少一个通气孔;
[0016](N+2)个压板中位于两端的两个压板分别与两个第二侧板固定连接。
[0017]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压板与第二侧板之间,以及压板与第一分隔板之间均通过紧固件紧固连接,紧固件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紧固件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
[0018]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盖板的第一侧面设置有第一标记;
[0019]或者,
[0020]盖板的第一侧面设置有第一标记,盖板的第二侧面设置有与第一标记不同的第二标记。
[0021]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每个储王格内均设置有用于盛装花粉的花粉罐;
[0022]和/或,
[0023]每个储王格内均设置有用于补充糖饲料的补充棉片。
[0024]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盒体均包括盒框架和与盖板相对的底板;盒框架为木质材料;底板在远离盖板的方向上具有依次设置的内层透明层和外层可动层,内层透明层与盒框架固定连接,外层可动层为木质层,且外层可动层与盒框架可拆卸配合,以在与盒框架分离时通过内层透明层透出每个储王格的内部环境。
[0025]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熊蜂蜂王的储王盒还包括可伸缩肩带,可伸缩肩带的两端分别通过一个安装组件与盒体的两侧连接;且每个安装组件均包括扣合设置的弹簧扣和拉手;弹簧扣和拉手二者中的一者设置于可伸缩肩带,二者中的另一者设置于盒体。
[0026]本技术的实施例至少具备以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0027]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熊蜂蜂王的储王盒,包括盒体和多个盖板;盒体包括沿第一方向并排设置的多列储王格组件,每个储王格组件均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的多个储王格,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呈夹角设置,每个储王格上均开设有与外界连通的通气孔;多个盖板与多列储王格组件一一对应设置,且每个盖板均活动地设置于盒体,用于打开或关闭对应列的储王格组件的每个储王格。
[0028]该熊蜂蜂王的储王盒通过盖板与多个开设有通气孔的储王格的配合,不仅能便于蜂王放入和取出,还便于单独地保存多个熊蜂蜂王,从而能有效地避免蜂王相互接触而造成的咬斗问题,进而能同时保证储运数量和储运质量,并且也便于根据多个储王格的收集状态实时地观察蜂王状态并进行蜂王数量的统计。
附图说明
[00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30]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熊蜂蜂王的储王盒的结构示意图一;
[0031]图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熊蜂蜂王的储王盒的结构示意图二;
[0032]图3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熊蜂蜂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熊蜂蜂王的储王盒,其特征在于,包括:盒体,所述盒体包括沿第一方向并排设置的多列储王格组件,每个所述储王格组件均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的多个储王格,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呈夹角设置,每个所述储王格上均开设有与外界连通的通气孔;与多列所述储王格组件一一对应设置的多个盖板,每个所述盖板均活动地设置于所述盒体,用于打开或关闭对应列的所述储王格组件的每个所述储王格。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熊蜂蜂王的储王盒,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盖板均沿所述第二方向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盒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熊蜂蜂王的储王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上设置有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设置的多个压板,每个所述压板均与所述盒体之间形成有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滑槽,每个所述盖板的两侧均与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滑槽沿所述第二方向滑动配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熊蜂蜂王的储王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包括盒本体、设置于所述盒本体内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并排设置的N个第一分隔板,以及设置于所述盒本体内且沿所述第二方向并排设置的M个第二分隔板;每个所述第一分隔板均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布置;每个所述第二分隔板均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布置;且多个所述第一分隔板和多个所述第二分隔板交错设置,以共同与所述盒本体之间形成N+1列所述储王格组件,且每列的所述储王格组件包括M+1个所述储王格;所述熊蜂蜂王的储王盒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并排设置的N+2个所述压板,其中,位于两端的两个所述压板分别于所述盒本体固定连接,位于中间的N个所述压板与N个所述第一分隔板一一对应地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熊蜂蜂王的储王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盒本体包括底板和盒框架,所述盒框架包括两个第一侧板和两个第二侧板,两个所述第一侧板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设置,且设置于所述底板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二侧板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设置,且设置于所述底板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侧,且两个所述第二侧板位于两个所述第一侧板之间,每个所述第二侧板的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金明徐凯牛庆生孙智禹刘玉玲王志王振伟牛犇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吉林省蜂产品质量管理监督站吉林省蜜蜂遗传资源基因保护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