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玉杰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固定模壳的密肋楼盖框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429563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5:44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固定模壳的密肋楼盖框架系统,所述框架系统包括支撑组件、框梁和密肋梁,以及连接件;所述框梁围合形成密肋楼盖的外围框架,所述密肋梁位于所述外围框架中,且所述密肋梁为多个,多个所述密肋梁之间交错设置,并与所述框梁之间形成有多个网格空间,所述模壳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网格空间;所述连接件具有第一连接部,所述密肋梁具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相配合,以实现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密肋梁之间的紧固连接;所述支撑组件分别与所述框梁、所述密肋梁和所述连接件的底面相接触以对三者进行支撑。本申请多位置支撑的方式能够使得支撑组件对框架系统产生更好的支撑效果。对框架系统产生更好的支撑效果。对框架系统产生更好的支撑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固定模壳的密肋楼盖框架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房屋建筑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固定模壳的密肋楼盖框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模壳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模板体系,近年来在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由塑料模壳形成的密肋楼盖体系,具有优良的经济效益,已经逐渐取代传统密肋梁结构体系,与传统的密肋梁结构体系相比,它具有施工简捷、周期短、费用低、外观新颖、降低噪音等天然优势。
[0003]目前,传统的模壳施工模式是:搭建满堂脚手架,在脚手架上铺设方木后,再在方木上铺设竹胶板或木夹板,然后将模壳定点放置于竹胶板或木板的表面,之后再由施工人员将模壳四周固定于竹胶板或木夹板上,在模壳四周空间布设钢筋后,浇筑混凝土,达到规范要求后方能拆模。
[0004]传统的施工模式虽然工艺较为成熟,但是一方面由于脚手架的数量过多,从而导致工人的施工空间狭小,不利于物料的运输和工人的走动;另一方面,竹胶板或木夹板的固定方式不仅造成木材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竹胶板或木夹板的循环利用;再一方面,这种施工模式操作较为繁琐,浇筑成型后拆模复杂,施工效率低,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固定模壳的密肋楼盖框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系统包括支撑组件、框梁和密肋梁,以及连接件;所述框梁围合形成密肋楼盖的外围框架,所述密肋梁位于所述外围框架中,且所述密肋梁为多个,多个所述密肋梁之间交错设置,并与所述框梁之间形成有多个网格空间,所述模壳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网格空间;所述连接件具有第一连接部,所述密肋梁具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相配合,以实现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密肋梁之间的紧固连接;所述支撑组件分别与所述框梁、所述密肋梁和所述连接件的底面相接触以对三者进行支撑。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固定模壳的密肋楼盖框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两者之一为锁紧孔,两者之另一为开设有限位孔的锁紧销;所述连接件还具有插片,所述锁紧销穿过所述锁紧孔后,所述插片与所述限位孔相配合,以实现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的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固定模壳的密肋楼盖框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两者之一为固定孔,两者之另一为限位柱,且所述限位柱的端部具有径向沿伸的止挡部,所述止挡部能够与所述固定孔的四周相抵靠,以实现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的连接。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固定模壳的密肋楼盖框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为设置于所述连接件底部的限位块,所述第二连接部为设置于所述密肋梁端部的弧形限位板,所述弧形限位板能够与所述限位块相配合,以实现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的连接。5.如权利要求1

4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固定模壳的密肋楼盖框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用于支撑所述框梁的第一立柱、用于支撑所述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玉杰
申请(专利权)人:杨玉杰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