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动力特性的结构损伤识别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429428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5: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动力特性的结构损伤识别装置,涉及结构损伤识别装置领域,针对现有的门式起重机及桥式起重机通过人工获取动力特征曲线对损伤进行识别,效率较为低下的问题,现提出如下方案,其包括支撑架、环形滑槽、圆筒、套筒,所述环形滑槽的内壁以及下端面分别开设与第一环形滑道与第二环形滑道,所述套筒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滑箱,所述套筒内转动套设有转杆,所述转杆的表面固定套装有第一锥形齿轮,所述圆筒的下内壁固定安装有第二电机及第二锥形齿轮,所述滑箱的下端设置有损伤识别机构。本装置具有可以方便的进行调节,可以通用高效的对设备的动力特征曲线进行获取,大大的提高了损伤识别的效率的特点。大的提高了损伤识别的效率的特点。大的提高了损伤识别的效率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动力特性的结构损伤识别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结构损伤识别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动力特性的结构损伤识别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架桥机、提梁机、移梁机等门式起重机及桥式起重机,能够通过简单易行的动力特性技术手段,获取可靠的检测指标和损伤识别曲线,能够及时识别结构是否发生损伤及损伤位置,有效遏制安全事故的发生。
[0003]但是现有的损伤识别装置的特征曲线都是通过人工进行获取,使得操作低效且麻烦。因此提出一种基于动力特性的结构损伤识别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基于动力特性的结构损伤识别装置,解决了现有的门式起重机及桥式起重机通过人工获取动力特征曲线对损伤进行识别,效率较为低下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基于动力特性的结构损伤识别装置,包括支撑架、环形滑槽、圆筒、套筒,所述环形滑槽的内壁以及下端面分别开设与第一环形滑道与第二环形滑道,所述套筒的一端延伸在环形滑槽内并贯穿的固定连接有滑箱,所述套筒内转动套设有转杆,所述转杆的两端分别延伸在圆筒以及滑箱内并在延伸端固定套装有第一锥形齿轮,所述圆筒的下内壁固定安装有第二电机且第二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锥形齿轮,所述第一锥形齿轮与第二锥形齿轮啮合连接,所述滑箱的下端设置有损伤识别机构。
[0007]优选的,所述支撑架的上内壁固定安装有第一电机,且第一电机下侧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圆筒,所述圆筒的左、右两侧均贯穿的固定连接有套筒。
[0008]优选的,两侧的所述套筒互相远离的一端均沿环形滑槽的径向穿过第一环形滑道分别延伸在两侧的环形滑槽内,并在延伸端固定连接有滑箱。
[0009]优选的,所述滑箱滑动设置在环形滑槽内,两侧的所述套筒互相远离的一端滑动设置在第一环形滑道内。
[0010]优选的,所述转杆贯穿圆筒、套筒以及滑箱,并通过轴承转动套设在套筒内,所述转杆在圆筒以及滑箱内的表面均套设有第一锥形齿轮。
[0011]优选的,损伤识别机构包括竖筒、限位滑轨、螺杆、第三锥形齿轮、滑块、损伤识别装置,所述滑箱的下端贯穿的固定连接有竖筒,两侧的所述竖筒互相靠近的一侧面均开设有限位滑轨,每个所述限位滑轨的上、下内壁之间均转动连接有螺杆,且螺杆的上端固定套装有第三锥形齿轮,所述滑块滑动设置在限位滑轨内,并螺纹套设在螺杆的表面,两侧的所述滑块上均固定安装有损伤识别装置。
[0012]优选的,所述竖筒的下端穿过第二环形滑道延伸在环形滑槽的下方,并滑动设置在第二环形滑道内,所述螺杆通过轴承转动套设在限位滑轨的上、下内壁,且螺杆的上端延
伸在滑箱内,并在延伸端固定套装有第三锥形齿轮,所述第三锥形齿轮与第一锥形齿轮啮合连接,两侧的所述滑块互相靠近的一侧面均延伸在两侧的竖筒之间,并在延伸端固定安装有损伤识别装置。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1、通过支撑架、环形滑槽、圆筒、套筒、第一环形滑道、第二环形滑道、滑箱、转杆、第一锥形齿轮、第二锥形齿轮、竖筒、限位滑轨、螺杆、第三锥形齿、滑块、损伤识别装置,使得本装置在使用时,可以通过两侧套筒与圆筒的固定连接、套筒与第一环形滑道的滑动连接以及竖筒与第二环形滑道的滑动连接,进而可以使得第一电机带动圆筒转动,进而带动套筒、滑箱、竖杆、以及其上的损伤识别装置以第一电机输出端为中心转动,进而方便对两侧的损伤识别装置进行转动调节,方便改变其转动至不同的方位,进而对动力特征曲线进行获取以及判别;
[0015]2、同时可以通过第二电机带动第二锥形齿轮转动,通过第一锥形齿轮分别与第二锥形齿轮以及第三锥形齿轮的啮合连接,进而可以带动螺杆转动,使得螺杆上螺纹套设,且滑动设置在限位滑轨内的滑块可以在竖筒内上下移动,进而可以调节损伤识别装置的高度,使得其可以进行各个角度以及不同高度的调节,进而可以由各个不同的方位对不同摆放角度以及形状的设备的动力特征曲线进行获取,以方便对各种不同的装备进行通用的使用。
[0016]使得本装置具有可以方便的进行调节,可以通用高效的对设备的动力特征曲线进行获取,大大的提高了损伤识别的效率的特点。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基于动力特性的结构损伤识别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基于动力特性的结构损伤识别装置的仰视结构的剖视图。
[0019]图3为本技术的一种基于动力特性的结构损伤识别装置的俯视图。
[0020]图中标号:1支撑架、2环形滑槽、3圆筒、4套筒、5第一环形滑道、6第二环形滑道、7滑箱、8转杆、9第一锥形齿轮、10第二锥形齿轮、11竖筒、12限位滑轨、13螺杆、14第三锥形齿、15滑块、16损伤识别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2]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
[0023]实施例1
[0024]参照图1

3所示,一种基于动力特性的结构损伤识别装置,包括支撑架1、环形滑槽2、圆筒3、套筒4,环形滑槽2的内壁以及下端面分别开设与第一环形滑道5与第二环形滑道6,套筒4的一端延伸在环形滑槽2内并贯穿的固定连接有滑箱7,套筒4内转动套设有转杆8,转杆8的两端分别延伸在圆筒3以及滑箱7内并在延伸端固定套装有第一锥形齿轮9,圆筒3
的下内壁固定安装有第二电机且第二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锥形齿轮10,第一锥形齿轮9与第二锥形齿轮10啮合连接,滑箱7的下端设置有损伤识别机构,支撑架1的上内壁固定安装有第一电机,且第一电机下侧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圆筒3,圆筒3的左、右两侧均贯穿的固定连接有套筒4,两侧的套筒4互相远离的一端均沿环形滑槽2的径向穿过第一环形滑道5分别延伸在两侧的环形滑槽2内,并在延伸端固定连接有滑箱7,滑箱7滑动设置在环形滑槽2内,两侧的套筒4互相远离的一端滑动设置在第一环形滑道5内,在使用时,可以通过两侧套筒4与圆筒3的固定连接、套筒4与第一环形滑道5的滑动连接以及竖筒11与第二环形滑道6的滑动连接,进而可以使得第一电机带动圆筒3转动,进而带动套筒4、滑箱7、竖杆11、以及其上的损伤识别装置16以第一电机输出端为中心转动,进而方便对两侧的损伤识别装置16进行转动调节,方便改变其转动至不同的方位,进而对动力特征曲线进行获取以及判别。
[0025]实施例2
[0026]参照图1

3所示,在其它部分均与实施例1相同的情况下,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转杆8贯穿圆筒3、套筒4以及滑箱7,并通过轴承转动套设在套筒4内,转杆8在圆筒3以及滑箱7内的表面均套设有第一锥形齿轮9,损伤识别机构包括竖筒11、限位滑轨12、螺杆13、第三锥形齿轮14、滑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动力特性的结构损伤识别装置,包括支撑架(1)、环形滑槽(2)、圆筒(3)、套筒(4),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滑槽(2)的内壁以及下端面分别开设与第一环形滑道(5)与第二环形滑道(6),所述套筒(4)的一端延伸在环形滑槽(2)内并贯穿的固定连接有滑箱(7),所述套筒(4)内转动套设有转杆(8),所述转杆(8)的两端分别延伸在圆筒(3)以及滑箱(7)内并在延伸端固定套装有第一锥形齿轮(9),所述圆筒(3)的下内壁固定安装有第二电机且第二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锥形齿轮(10),所述第一锥形齿轮(9)与第二锥形齿轮(10)啮合连接,所述滑箱(7)的下端设置有损伤识别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动力特性的结构损伤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1)的上内壁固定安装有第一电机,且第一电机下侧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圆筒(3),所述圆筒(3)的左、右两侧均贯穿的固定连接有套筒(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动力特性的结构损伤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侧的所述套筒(4)互相远离的一端均沿环形滑槽(2)的径向穿过第一环形滑道(5)分别延伸在两侧的环形滑槽(2)内,并在延伸端固定连接有滑箱(7)。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动力特性的结构损伤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箱(7)滑动设置在环形滑槽(2)内,两侧的所述套筒(4)互相远离的一端滑动设置在第一环形滑道(5)内。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动力特性的结构损伤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传梁侯永乐宋世鹏常品要李建阳李舒刘玮潇宁宁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士官学校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