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螺旋状双组份纤维的无纺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28393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5: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螺旋状双组份纤维的无纺布,包括无纺布主体,所述无纺布主体由一层或多层纤维层组成,所述纤维层由若干条纤维丝构成,所述纤维丝由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熔融挤出牵伸而成,所述纤维丝呈螺旋状,所述第一组份为PP,所述第二组份为改性PP,所述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并列分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PP材料和改性PP材料制成的纤维丝,而且纤维丝在成型后形成螺旋状的结构,由该纤维丝生产而成的无纺布不仅提高了原有较高的柔软度,还具有较好的表面光滑度、蓬松度、弹性和韧性。弹性和韧性。弹性和韧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螺旋状双组份纤维的无纺布


[0001]本技术涉及无纺布
,尤其是一种螺旋状双组份纤维的无纺布。

技术介绍

[0002]聚丙烯(又称PP)是由丙烯聚合而制得的一种热塑性树脂,系白色蜡状材料,外观透明而轻,聚丙烯按甲基排列位置分为等规聚丙烯、无规聚丙烯和间规聚丙烯三种,它广泛应用于纤维制品、医疗器械、卫生用品、汽车、化工容器等产品的生产,也用于食品、药品的包装; 改性聚丙烯(又称改性PP),经特殊的复合技术精制而成;
[0003]聚丙烯在单独作为纤维原料,生产出来的无纺布虽然具有一定的柔软度,但在蓬松度、弹性等方面上仍然存在缺陷;而改性聚丙烯单独作为纤维材料原料时,生产出来的无纺布,虽然能弥补阻燃性、着色性等方面的缺陷,但与原来的聚丙烯纤维相比,在柔软度、蓬松度和弹性这方面要比聚丙烯作为纤维原料时差;而且主要以普通圆形截面短纤维为主,在柔软度、蓬松度和弹性上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
[0004]因此,有必要地设计一种螺旋状双组份纤维的无纺布。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针对上述技术不足,提供一种采用PP材料和改性PP材料制成,而且纤维丝在成型后形成螺旋状的结构,由该纤维丝生产而成的无纺布不仅提高了原有较高的柔软度,还具有较好的表面光滑度、蓬松度、弹性和韧性的卷曲双组份纤维。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7]一种螺旋状双组份纤维的无纺布,包括无纺布主体,所述无纺布主体由一层或多层纤维层组成,所述纤维层由若干条纤维丝构成,所述纤维丝由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熔融挤出牵伸而成,所述纤维丝呈螺旋状,所述第一组份为PP,所述第二组份为改性PP。
[0008]进一步,所述纤维丝的断面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所述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并列分布,每根所述纤维丝上的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用量比例为7:3。
[0009]进一步,所述纤维丝的断面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所述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并列分布,每根所述纤维丝上的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用量比例为6:4。
[0010]进一步,所述纤维丝的断面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所述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并列分布,每根所述纤维丝上的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用量比例为5:5。
[0011]进一步,所述纤维丝的卷曲数为20

50个/cm,所述纤维丝的纤度为0.5~3dtex。
[0012]进一步,所述无纺布主体的克重为10~50gsm,厚度为0.15~0.65mm,纵向强力为10~12N/25mm,纵向伸长率74%~92%,横向强力为4~6N/25mm,横向伸长率为88%~99.8%,纵向柔软度为1.7~2.2g,横向柔软度0.9~1.4g。
[0013]进一步,所述纤维丝的断裂强度为1~9CN/dtex,所述纤维丝的断裂伸长率为10%~70%,所述纤维丝的卷曲收缩率CC为100%~250%,所述纤维丝的卷曲模量CM为5%~ 90%,所述纤维丝的沸水收缩率为5%~90%,所述纤维丝的干热收缩率为2%~80%。
[0014]进一步,所述纤维层上的纤维丝排列方式包括平行排列、倾斜排列和弯折排列。
[0015]进一步,所述纤维层上倾斜排列的纤维丝占比为1

9:9

1。
[0016]进一步,所述纤维层上倾斜排列的纤维丝占比为1

9:9

1。
[001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8]该无纺布中的纤维丝由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熔融挤出牵伸而成,由于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的收缩率不同,从而纤维丝不对称收缩进而产生螺旋状卷曲结构;螺旋状卷曲结构可以使无纺布的柔软度得到提升,而且使无纺布具有更高的表面光滑度、蓬松度、弹性和韧性;通过调整每根纤维丝上的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用量比例,可对纤维丝的特性进行调配,使得到的纤维丝特性更符合生产需求。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无纺布主体的结构图。
[0020]图2为纤维丝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实施例一中纤维丝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实施例二中纤维丝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0023]图5为实施例三中纤维丝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0024]图6为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熔融挤出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纤维丝1、第一组份2、第二组份3、无纺布主体4。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 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
[0027]如图1~6结合所示,该无纺布中的纤维丝1由第一组份2和第二组份3熔融挤出,第一组份2和第二组份3的溶体从双通道喷丝板喷出后,由于两种溶体的收缩性不同,从而使两种溶体相互收缩卷绕在一起,而且两个喷丝头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少,在熔体喷出后,高压静电发生器能使喷丝头与收卷筒之间形成电场,从而能使两种溶体更好地卷绕,收卷筒对卷绕后的并列型复合丝束进行卷绕,并列型复合丝束再进行吹风牵伸,从而得到双组份并列型自卷曲弹性短纤维的收卷筒能使复合丝束更容易被收卷,所述纤维丝1呈螺旋状,第一组份2为PP,第二组份3为改性PP;由于第一组份2和第二组份3的收缩率不同,从而纤维丝1不对称收缩进而产生螺旋状卷曲结构;螺旋状卷曲结构可以使无纺布的柔软度得到提升,而且使无纺布具有更高的表面光滑度、蓬松度、弹性和韧性;通过调整每根纤维丝1上的第一组份2和第二组份3用量比例,可对纤维丝1的特性进行调配,使得到的纤维丝1的特性更符合生产需求。
[0028]所述纤维丝的断面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所述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并列分布,每根所述纤维丝上的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用量比例为7:3。
[0029]所述纤维丝的断面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所述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并列分布,每根所述纤维丝上的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用量比例为6:4。
[0030]所述纤维丝的断面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所述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并列分布,每根所述纤维丝上的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用量比例为5:5。
[0031]所述无纺布主体4的克重为40~50gsm,厚度为0.6~0.65mm,纵向强力为10~12N/25mm,纵向伸长率74%~92%,横向强力为4~6N/25mm,横向伸长率为88%~99.8%,纵向柔软度为1.7~2.2g,横向柔软度0.9~1.4g。
[0032]所制备的纤维丝1的卷曲数为20

50个/cm,纤度为0.5~3dtex,所述无纺布主体4的克重为10~50gsm,厚度为0.15~0.65mm,所述纤维丝1的断裂强度为1~9CN/dtex,所述纤维丝1的断裂伸长率为10%~70%,所述纤维丝1的卷曲收缩率CC为100%~250%,所述纤维丝1的卷曲模量CM为5%~ 90%,所述纤维丝1的沸水收缩率为5%~90%,所述纤维丝1的干热收缩率为2%~8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螺旋状双组份纤维的无纺布,包括无纺布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纺布主体由一层或多层纤维层组成,所述纤维层由若干条纤维丝构成,所述纤维丝由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熔融挤出牵伸而成,所述纤维丝呈螺旋状,所述第一组份为PP,所述第二组份为改性PP。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螺旋状双组份纤维的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并列分布,每根所述纤维丝上的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用量比例为7: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螺旋状双组份纤维的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并列分布,每根所述纤维丝上的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用量比例为6: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螺旋状双组份纤维的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并列分布,每根所述纤维丝上的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用量比例为5:5。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螺旋状双组份纤维的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丝的卷曲数为20

50个/cm,所述纤维丝的纤度为0.5~3dtex。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螺旋状双组份纤维的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纺布主体的克重为10~50gsm,厚度为0.15~0.6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福坚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强的卫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