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敏锋专利>正文

一种防震缝防碰撞房屋建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2450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5: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房屋建筑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防震缝防碰撞房屋建筑,包括两个间隔分布的建筑单元,还包括一号组合板、二号组合板、三号组合板和连接板;二号组合板的竖直部与所述一号组合板的竖直部之间间隔出四号吸能腔,在四号吸能腔内设有二号柔性隔离组件;三号组合板的竖直部与所述二号吸能板之间还连接有一号柔性隔离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房屋建筑,通过一号组合板、二号组合板、三号组合板、连接板、附加板、一号吸能板、二号吸能板、一号柔性隔离组件和二号柔性隔离组件的设置,配合预设的防震伸缩缝,极大提高了房屋建筑的抗震能力,避免强震下建筑单元相互撞击发生损坏,提高了建筑单元的环境适应能力,延长了建筑单元的使用寿命。寿命。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震缝防碰撞房屋建筑


[0001]本技术属于房屋建筑
,具体涉及一种防震缝防碰撞房屋建筑。

技术介绍

[0002]房屋建筑是指在规划设计地点,为用户或投资人提供进行生活、生产、工作或其他活动的实体,房屋建筑结构是指根据房屋的梁、柱、墙等主要承重构件的建筑材料划分类别,房屋结构设计的目的是要保证所建造的结构安全适用,能够在规定的年限内满足各种预期功能的要求,并且经济合理。
[0003]防震缝是指地震区设计房屋时,为防止地震使房屋破坏,应用防震缝将房屋分成若干形体简单、结构刚度均匀的独立部分,为减轻或防止相邻结构单元由地震作用引起的碰撞而预先设置的间隙,在地震设防地区的建筑必须充分考虑地震对建筑造成的影响,为此我国制定了相应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0004]原有的房屋建筑防震缝施工时,防撞性能一般,很难保证房屋建筑适应不同环境带来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防震缝防碰撞房屋建筑,具有使用方便、适用范围广泛以及防撞性能好的特点。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震缝防碰撞房屋建筑,包括两个间隔分布的建筑单元,两个所述建筑单元的内侧空间为防震伸缩缝,还包括一号组合板、二号组合板、三号组合板和连接板;
[0007]两个对称分布的一号组合板分别固定在两个所述建筑单元上,且所述一号组合板为“L”状板;
[0008]两个对称分布的二号组合板对应固定在所述一号组合板的水平部上,且所述二号组合板的竖直部与所述一号组合板的竖直部之间间隔出四号吸能腔,在所述四号吸能腔内设有二号柔性隔离组件,所述二号组合板为“L”状板;
[0009]两个对称分布的三号组合板对应固定在所述二号组合板的水平部上,且所述三号组合板为“L”状板,所述连接板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所述三号组合板的水平部;
[0010]所述二号组合板的竖直部与水平部之间连接有一呈倾斜状分布的二号吸能板,所述二号吸能板、所述二号组合板的竖直部以及所述二号组合板的水平部围成三号吸能腔;
[0011]所述三号组合板的竖直部与所述二号吸能板之间连接有隔离板,所述三号组合板的竖直部、所述二号吸能板、所述隔离板以及所述二号组合板的水平部围成二号吸能腔;
[0012]所述三号组合板的竖直部与所述二号吸能板之间还连接有多组等间隔分布的一号柔性隔离组件;
[0013]所述连接板的顶面固有呈“n”型结构的附加板,所述附加板的竖直部与所述三号组合板的竖直部之间连接有一呈倾斜状分布的一号吸能板,所述一号吸能板、所述附加板
的竖直部、所述三号组合板的竖直部以及所述连接板围成一号吸能腔。
[001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一号柔性隔离组件包括一号伸缩柱和一号伸缩弹簧,且所述一号伸缩柱的一端与所述三号组合板的竖直部铰接、另一端与所述二号吸能板铰接,在所述一号伸缩柱的两端均固定有一号限位环,所述一号伸缩弹簧套接在所述一号伸缩柱上且处在两个所述一号限位环内侧。
[001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二号柔性隔离组件包括两个对称分布的固定板、二号伸缩柱和二号伸缩弹簧,两个所述固定板分别固定在所述一号组合板竖直部与所述二号组合板竖直部的对立面上,所述二号伸缩柱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固定板铰接,在所述二号伸缩柱的两端均固定有二号限位环,所述二号伸缩弹簧套接在所述二号伸缩柱上且处在两个所述二号限位环内侧。
[001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一号组合板竖直部与所述二号组合板竖直部的对立面顶端均固定有为“L”状的托板,在两个所述托板之间连接有弹性胶条。
[001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防震伸缩缝内连接有止水带。
[001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附加板上安装有顶护板,且所述顶护板的两端分别搭接两个所述建筑单元。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房屋建筑,通过一号组合板、二号组合板、三号组合板、连接板、附加板、一号吸能板、二号吸能板、一号柔性隔离组件和二号柔性隔离组件的设置,配合预设的防震伸缩缝,极大提高了房屋建筑的抗震能力,避免强震下建筑单元相互撞击发生损坏,提高了建筑单元的环境适应能力,延长了建筑单元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20]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21]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图1中的一号柔性隔离组件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技术图1中的二号柔性隔离组件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1、建筑单元;2、防震伸缩缝;3、一号组合板;4、二号组合板;5、三号组合板;6、止水带;7、连接板;8、顶护板;9、附加板;10、一号吸能腔;11、一号吸能板;12、二号吸能板;13、二号吸能腔;14、隔离板;15、一号柔性隔离组件;16、三号吸能腔;17、四号吸能腔;18、二号柔性隔离组件;19、一号伸缩柱;20、一号限位环;21、一号伸缩弹簧;22、托板;23、弹性胶条;24、固定板;25、二号伸缩柱;26、二号限位环;27、二号伸缩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请参阅图1

图3,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防震缝防碰撞房屋建筑,包
括两个间隔分布的建筑单元1,两个建筑单元1的内侧空间为防震伸缩缝2,还包括一号组合板3、二号组合板4、三号组合板5和连接板7;
[0027]两个对称分布的一号组合板3分别固定在两个建筑单元1上,且一号组合板3为“L”状板;
[0028]两个对称分布的二号组合板4对应固定在一号组合板3的水平部上,且二号组合板4的竖直部与一号组合板3的竖直部之间间隔出四号吸能腔17,在四号吸能腔17内设有二号柔性隔离组件18,二号组合板4为“L”状板;
[0029]两个对称分布的三号组合板5对应固定在二号组合板4的水平部上,且三号组合板5为“L”状板,连接板7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三号组合板5的水平部;
[0030]二号组合板4的竖直部与水平部之间连接有一呈倾斜状分布的二号吸能板12,二号吸能板12、二号组合板4的竖直部以及二号组合板4的水平部围成三号吸能腔16;
[0031]三号组合板5的竖直部与二号吸能板12之间连接有隔离板14,三号组合板5的竖直部、二号吸能板12、隔离板14以及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震缝防碰撞房屋建筑,包括两个间隔分布的建筑单元(1),两个所述建筑单元(1)的内侧空间为防震伸缩缝(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号组合板(3)、二号组合板(4)、三号组合板(5)和连接板(7);两个对称分布的一号组合板(3)分别固定在两个所述建筑单元(1)上,且所述一号组合板(3)为“L”状板;两个对称分布的二号组合板(4)对应固定在所述一号组合板(3)的水平部上,且所述二号组合板(4)的竖直部与所述一号组合板(3)的竖直部之间间隔出四号吸能腔(17),在所述四号吸能腔(17)内设有二号柔性隔离组件(18),所述二号组合板(4)为“L”状板;两个对称分布的三号组合板(5)对应固定在所述二号组合板(4)的水平部上,且所述三号组合板(5)为“L”状板,所述连接板(7)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所述三号组合板(5)的水平部;所述二号组合板(4)的竖直部与水平部之间连接有一呈倾斜状分布的二号吸能板(12),所述二号吸能板(12)、所述二号组合板(4)的竖直部以及所述二号组合板(4)的水平部围成三号吸能腔(16);所述三号组合板(5)的竖直部与所述二号吸能板(12)之间连接有隔离板(14),所述三号组合板(5)的竖直部、所述二号吸能板(12)、所述隔离板(14)以及所述二号组合板(4)的水平部围成二号吸能腔(13);所述三号组合板(5)的竖直部与所述二号吸能板(12)之间还连接有多组等间隔分布的一号柔性隔离组件(15);所述连接板(7)的顶面固有呈“n”型结构的附加板(9),所述附加板(9)的竖直部与所述三号组合板(5)的竖直部之间连接有一呈倾斜状分布的一号吸能板(11),所述一号吸能板(11)、所述附加板(9)的竖直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敏锋
申请(专利权)人:陈敏锋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